□梁钟儿,向科衡,郝佳秀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梦想创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2.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我国乡村文旅发展普遍面临开发层次低、同质化严重、文旅人才缺位等问题。随着国家关于文旅融合、扶贫攻坚等旅游“减贫”政策的号召,以及针对创新创业者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村文旅创业成为“减贫”“创新”的活跃领域,吸引了各类返乡创业和“旅游移民”投入到乡村旅游创新活动中。
新农人在乡村文旅创新创业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新农人具有较为前沿的互联网思维,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力。新农人具有一定的时间、地理、空间的流动性。对新农人的历史流动轨迹、回流到乡村、迁移到回流地,以及对乡村文旅商业模式与成效转化的驱动机制和路径的研究,能够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实证论据和政策决策依据。
“新农人”的提出来源于都市农业中出现的新兴农民。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再小农现象,标志着小农阶级从乡村向现代化大城市的空间转移。国外新农人的研究主要围绕新农人的农业创业及相关政策决策、实施等层面。Terblanche(2008)研究了新农人变迁理论与相关政策制定,Mailfert(2010)研究了新农人与农业创业的内在关联,Hamilton(2011)研究了影响新农人创业的关键因素,Ngo(2014)[1]分析并构建了新农人地方性概念框架。
国内新农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陈亮(2014)、王文龙(2015)界定了新农人的概念范围,认为新农人具有互联网、创新、文化、群体化四大特征,其组织形态上的经营类型包括个体经营型、合作经营型和企业经营型等。部分学者依据双创视域,对新农人乡村旅游创业活动类型、空间分布[2]和人才培育创新机制[3],新农人参与乡村振兴微观心理感知[4],新农人在旅游创业场域中传承保护的成长路径与角色研究等领域开展研究。
纵观国内外对于新农人的创新创业研究,大多从概念界定、创业类型和内在影响因素展开,尚未深入涉及对新农人与乡村文旅的内在创业驱动力、公共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研究。
流动性范式下的乡村文旅研究呈现出多元议题的特征,隐含着对传统旅游研究中二元对立的概念体现。Roberts(2012)对旅游流动性的研究聚焦于跨国移民领域;Zhao(2002)、Hare(1999)的研究偏向个体和家庭等微观层面以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劳动力返乡,着重分析了回流与迁移的内在规律。部分学者对旅游流动的构成进行了探究,例如Kevin Hannam(2014)探讨了物质、骑车流动性和技术。部分学者从新的时空关系的旅游体验出发,探寻了流动范式下游客微观体验,例如Johnston(2001)和Lyons(2005)探讨了移动中的居住,Lyons(2005)探讨了旅游的整体全域性,Mowforth&Munt(2008)探讨了当代旅游流动的3 个变化范式。国内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人口资源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等内容,基于实证案例,剖析劳动力回流、旅游移民、返乡创业等流动性人口的迁移影响与价值。目前,国内旅游流动范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乡村文旅的劳动力迁移,例如王心蕊等(2019)、马少吟等(2016);二是道路旅行者的流动实践,例如王学基等(2019)[5]、解佳等(2019)、朱璇(2019);三是旅游移民的社会学实证,包括宗教旅游移民的社会适应、融合、区隔等,例如孙九霞和阿荣娜(2020)[6]、唐香姐等(2015)、梁波等(2010)。
结合国内外旅游流动范式的研究现状,目前对地域、空间的研究维度涉及较多,但对时间流动维度的前因后果研究涉及较少。新农人的过往流动轨迹对乡村文旅创业效能的潜在机理如何、新农人的回流意愿与迁移行为如何影响乡村文旅发展和势能转化等仍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基于现有研究动态,对上述理论命题进行回应。
本研究设计拟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返乡创业新农人和富阳区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与成效困境为核心,以“人力资本要素-文旅发展模式评估”为研究主干,从以下几个细分子研究依次展开,研究总体框架如图1 所示。
(1)流动与回归:扶贫攻坚视域下新农人返乡创业机会特征识别与对应乡村文旅发展模式情境适配研究。本子研究通过对富阳区新农人的创业情境、创业认知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进行调研,依据“情境-思维-行为”进行创业认知研究设计逻辑建立,从而构建“主观信念-行动导向-情境交互”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机会特征识别系统概念框架,结合对应所在的行政村的乡村文旅发展模式进行情境适配研究。本子研究的价值在于识别和判断新农人参与乡村文旅的价值贡献度的可能性。
(2)集聚与赋能:新农人乡村文旅创新创业活动类型和集聚模式对乡村文旅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本子研究梳理富阳区新农人文旅创新创业活动类型和地理、空间集聚等特征,结合富阳区所辖行政村的文旅发展现状,尝试研究新农人的集聚模式对于乡村文旅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和驱动要素。本子研究的价值在于挖掘乡村文旅发展现状后的人力资本的影响和驱动因素。
(3)迁移与转化:新农人过往的流出地等迁移轨迹及经验对乡村文旅发展模式的困境对策制定的匹配度研究。新农人从流出地到流入地的迁移过程具有一定的地理和时空轨迹。该轨迹作为新农人的经验和技能积累,对于回流地乡村文旅发展具有一定的解耦作用。因此,本子研究拟探寻富阳区各行政村文旅发展模式的不足与困境,结合新农人过往的迁移轨迹与经验案例,找出“返乡创业人力资本要素-发展模式困境”两者之间的匹配度。
(4)角色与参与:通过对新农人的自我角色感知和参与动机、意愿等自变量研究,同时以乡村文旅成效转化评估指标为应变量,为制定新农人参与乡村文旅成效转化对策提供实证依据。本子研究拟以新农人参与乡村文旅成效转化对策为子目标,通过问卷量表来评测新农人的创新创业意愿、感知、动机等自变量对乡村文旅成效转化的关联度。
本研究将“新农人如何通过创新创业赋能乡村文旅效能转化”这一关键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展开。第一,新农人在回流和迁移的前置和后发的内在机理、过程、积淀、路径如何;第二,新农人实现乡村文旅效能转化的驱动因素和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
基于这两个研究问题,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通过探索多个案例,研究新农人返乡创业推进乡村文旅效能转化产生的机制、过程与路径;第二部分通过大样本探索和验证新农人驱动乡村文旅效能提升的对策与适配情境。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在学术价值方面,本研究以“新农人”人力资本要素为出发点,结合乡村文旅助推乡村振兴与旅游减贫的优势,在学理上对案例地新农人的个体价值、回流影响因素、迁移时空轨迹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农人与乡村文旅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对新农人推动乡村文旅效能转化的内在驱动路径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
在实践价值方面,对多案例地新农人乡村文旅创业参与现状与运行效能进行全面调研,从新农人回流动机与迁移轨迹角度,试图探寻新农人与乡村文旅建设和发展模式的内在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农人与乡村文旅的融合协同发展,为文旅部门提供客观、全面的研究报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讨乡村文旅新农人回流的创业效能。在政策响应创新层面,本研究能揭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响应新农人创业转化效能的过程、影响因素和规律,打破目前乡村文旅发展同质化、机械化等被动局面,真正以人力资源资本赋能,为政府组织管理和社会支持,形成共同命运体理念等提供实证依据。在实践转化创新层面,本研究针对新农人身份流动的特征,结合新农人参与乡村文旅建设的切入现状与程度,探索社会、政府、“三农”企业如何构建有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新农人参与建设乡村文旅的培育、转化、投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