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平
(莆田市城厢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福建 莆田 351199)
相较于传统合作组织,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且原本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这种新型组织。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出针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比如,根据新型合作模式体培育新产业,支持差异化产业发展[1]。借助新型组织优势对接区域企业,体现新型模式的先进理念。还可以结合新型合作组织结构的变化,引入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维护参与者的合法利益,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促使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促使组织管理逐渐规范化发展。
福建统计局发布的《2020 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12 月末,福建省地区的全年生产总值约为43 903.89 亿元,相较于2019 年同比增长了3.3%;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了2 732.32 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加了20 328.80 亿元,增长了2.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加了20 842.78 亿元,增长了4.1%[2]。
由图1 可以看出,相较2016—2019 年,福建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虽然呈现有所提升的状态,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滞缓,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由图2 可以看出,在3 个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为6.2%,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平分秋色。从这组数据可以发现,福建省农村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产值增长水平,仍然远远低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此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管理力度,提升农村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
结合《公报》数据,2020 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 901.07 亿元,相较于上年增长3.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为83.44 万hm2,相较于2019 年增加了1.2 万hm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约60.17 万hm2,烟叶种植面积约4.75 万hm2,油料种植面积约7.93 万hm2,蔬菜种植面积约59.70 万hm2。2020 年的粮食产量为502.32 万t;肉蛋奶总产量330.88 万t;肉类总产量259.39 万t;水产品产量830.34 万t。这组数据可以体现出2020 年福建省的农林牧渔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处于不断增长趋势。这也可以侧面证明近两年实施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若能进一步加以规范,对福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员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村农业产业的专业经济协会,是从事专项农产品经营的农民个体、农村企业单位、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其经营内容以农业产品、农业技术为主,采用会员制的方法进行管理。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指农村地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管理、盈余返还”为基本原则,是一种共同生产经营的互助形式组织。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村农业产业的股份合作社企业,以农民、土地、劳动与技术为入股要素,实施民主管理与决策,实行按股分红方式。这种经济组织具有结构清晰、产权明确的优势,且能够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3]。
要想实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农村农业产业优势,立足现阶段的农业技术、产业规模,加强对新型农业产业的培育,拉开农业产业中各个项目的差距,以差异化经营带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规范化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始终将创新作为前进目标,无论是林业、渔业、种植业还是畜牧业,其合作经济组织均要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引入先进技术拓展产业体系。举例分析,福建地区的野生菌、畜牧业、林果、花卉、核桃业发展规模较大,此时可以进一步拉长战线,立足长远木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中药材品牌,进一步带动种植、采摘、加工、生产、副产品业、销售、电商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形态,加强各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共同享受品牌优势[4]。
要想实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就要及时转变管理思想,认识到传统农村合作社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同时能够正确看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传统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机制,充分发掘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势能,通过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从地区有关部门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新型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具体包括:①构建适应新型组织的土地流转制度。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开发三级土地流转市场,以跨地区财政给与土地流转专项补助,给土地流转的农户一定的补偿。②科技下乡助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相较于传统合作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特征更加鲜明,对组织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其行业的专业能力与技能,比如,中药材合作组织,需要具备中药材培育、初步加工、饮片加工、中药材分析、中药材试验等方面的技术。此时有关部门推行科技下乡政策,就是为合作组织送人才、送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力,奠定规范化管理基础。
要想实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建议创新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制度,引入股份合作制,明确界定组织成员,清晰设置股权分类,加强股权转让与集成的管理,从而规范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形成现代化管理模式。
2016 年福建晋江开始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且作为试点,构建了“政府—村社—专家—律师”的管理机制,先后出台7 份合作组织的规范性文件,以此保证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转可以依法依规进行,充分维护农村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保证集体权益。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到4 个目标,分别为:①明确界定组织成员,其中对外嫁、入赘、移居海外等村民做了详细规定,切实保证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公正与客观;②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保证各项数据真实可靠;③设置股权类别,分别提出集体股、个人股,且个人股权重设置不低于30%;④加强股权管理,严格界定股权转让的条件、要求,对股权继承的对象也有明确规定[5-6]。
要想实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应进一步转变组织管理方向。在传统农村合作组织中,其管理行为更多的是针对合作者承包的种植项目,开展生产、技术层面的管理。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市场特征愈发鲜明,其管理需求从单纯的种养管理转变为多元化管理。
因此,要将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向转向综合型方向,针对组织结构、成员变更、经济分配、资源配置、经济活动、项目开发、生产种养、加工处理、合作对接等不同的工作环节,提出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合作流程,逐渐构建综合型、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实现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发展目标[7]。
此外,还可以灵活引入上述3 种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比如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现如今,福建省部分农村区域已经陆续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落实“分股权”计划,将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均进行股份制调整,构建“政府、村社、专家、律师”多维度、系统化的农村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凸显经济组织中的农民民主性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股权分红”的作用,根据福建农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不同区域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基地,对接地内的资产进行核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并鼓励组织成员提出具有建设性与可行性的经营方法[8-9]。
要想实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应积极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论著,主动引入具有较强专业性、先进性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模式,将这一模式落实于实际管理中,充分发挥“专家”的重要价值。
在实际过程中,建议工作人员将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郑少红撰写的《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因为这本书是郑教授根据自身多年研学经验,立足福建地区实际情况,结合福建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发展历程而撰写出来的,相较于其他同类著作,这本书对于本区域而言更具实际价值。
在学习著作环节,建议由本区域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返乡农业专业大学生、具有多年经验的农技人员、合作社领导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率先学习,主动引入本地区、本时期的实际情况,对书本内的思想与经营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出具有专业性、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经济组织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组织参与其他成员的文化素养情况、认知水平与经济管理能力等综合条件,适当简化著作内容并整理归纳,让更多成员观看这些资料,了解先进经济组织管理思想。这样一来,在新的管理模式推行之后,组织成员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制度与规范的意义,主动配合管理模式的推行、组织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管理的规范目标[10-11]。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出产更多的农村农业收益,提升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规范化管理提升组织活动有效性。在今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探索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能力的关注,引入经济组织联盟形式,开展股份制改革,加强综合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水平,促使其在经济活动中创造更多的收益,稳步提升农村发展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