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驱动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探索

2021-12-11 08:20彭荣胜
山西农经 2021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旅游

□李 智,彭荣胜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因而,探索具有区域适应性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鉴于此,文章选取中部地区湖北省M市G 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分析其就地城镇化的方式方法及其成效,以期能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城镇化道路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1 G 村发展现状

G 村位于湖北省M市,距离市区23.0 km,位于某4A 级旅游景区内部,临近高速支线出口和旅游街道,交通便利通达。该村占地面积约为6.49 km2,山地面积约5.53 km2,耕地面积约为0.23 km2,下辖5 个村民小组,共116 户、501 人。

1.1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G 村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联系紧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1]。2014 年以前,G 村以茶产业种植和旅游业发展为主。2014 年至今,旅游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工业、农业等共同构成了G 村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就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就业结构优化,越来越多农民愿意“留下来”。与2014 年相比,2020 年G 村农民外出就业比例和从事农业生产比例分别下降71%、53.9%,本地就业增长81.5%。

三是收入结构调整。农民主要收入从财产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相较过去比例有所上升,人均财产性收入与人均转移性收入有所下降。由此说明,目前G 村农民更多以劳动所得为主、社会保障等一次性收入为辅。

1.2 人口呈现净流入特征

从人口数量上看,2014 年G 村户籍人口493 人,常住人口491 人;2020 年G 村户籍人口501 人,常住人口609 人。从数据可看出,2020 年G 村常住人口比2014 年提升近24%,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人口出现净流入。从年龄分布上看,20~60 岁占比近60%,其中20~40 岁占比31.1%。从图1 可以看出,人口结构总体呈现衰退特征,20 岁以下与60 岁以上人口数量相近,户籍人口再生产趋势较为稳定,增长较缓慢。

1.3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对标城镇

G 村以就地推进农民职业非农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思想观念现代化为目标[2],进一步优化医疗、教育、住房、交通、休闲等公共服务和设施,使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开设暑期“希望家园”,组建联合大学,专门为本村儿童开办公益课堂,提供教育服务。关心关爱留守妇女,为全村女性开展健康体检,进行“两癌”筛查。为本村老人提供高血压测量、健康登记、上门探访等医疗健康保障服务。推动平安农村建设,推出智慧警务、“路长制”等惠民服务,保障辖区内社会稳定。

二是基础公共设施提档升级。村内设有ATM机,5 km 范围内有两家银行机构,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开通城乡旅游专线,配套建设加油站、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驿站等设施。大型商超、中小商店及其他百货杂铺基本齐全,农民可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务。积极落实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四化”工程,稳步推进接入污水管网、安装路灯照明、沿街道路绿化、饮用水改造等工程。在村民集中区域新建阅览室、健身房、广场等娱乐休闲设施,为农民丰富日常生活提供场所,逐渐改变群众娱乐生活方式。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G 村经常举办旅游发展、法制教育、价值观宣讲等活动,增强农民讲法治、讲诚信、讲市场的现代观念。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统一为农民提供取暖电器,逐渐改变了当地用柴火取暖的习惯。

2 G 村就地城镇化的模式与实践路径

G 村就地城镇化模式为“旅游业引导+村集体为主导+农民多方式参与”,实现了工农互促、商旅互通、农旅互补,推动农村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城镇化[3],调整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就业结构,引导资源、劳动力、产品流入市场,从思想转变、劳动所得两方面提高农民的话语权。

刘悦美等(2021)[4]将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分为村庄内部力量推动型、镇政府主导型、多元主体推动型、市场自主运作型。按此种划分方式,G 村模式为村庄内部力量推动型,特点如下。一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在村内享有话语权,自愿积极发展产业。二是找准核心价值。明确旅游资源优势,辐射其他产业,延伸产业链。三是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和农民分享收益,村集体收益用于村内建设,村集体和农民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

2.1 吃“旅游饭”,搭乘旅游发展快车

乡村旅游包容性强,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为农民就地就业提供机会[5]。G 村依托旅游资源,全方位利用旅游资源。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依托景区旅游特色和村内建筑特色,从景观打造、硬件完善、管理服务、智慧旅游建设等方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二是承接项目建设。借助旅游景区发展,村办企业竞标多个项目,完成公共服务提档升级项目,继续建设旅游和美丽乡村试点项目。2020 年,G 村农民共参与200 余项工程建设。

三是拓展合作平台。G 村与景区经营公司合作,帮农民度过行业寒冬。G 村与索道公司、宾馆酒店、通信公司等合作,输送劳动力40 余人,保障农民就业。

2.2 打“组织牌”,激活村级组织功能

村集体发挥组织优势,在旅游业引导下,处理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带领农民探索就地城镇化路径。

一是找准角色定位。村集体扮演着投资者、协调者、销售者3 种角色,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创办经营平台、协调就业岗位、宣传营销特色等,打通G 村就地城镇化的通道。

二是增加建设投入。2016 年至今,G 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就地城镇化等为标准,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连续多年修房、修路、改厕、改水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G 村推进茶园养护、农民培训、志愿服务等多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实现环卫、厕卫、垃圾等工作定岗定人,讨论决定项目资金、项目建设等涉及全村的事项。

2.3 走“市场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一是向外输出劳动力。村集体成立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旅游投资公司等村办公司,引导闲置劳动力进入市场,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村民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动力资产化。同时,全村101 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提高经营性收入。

二是有效盘活闲置土地。成立茶叶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城镇化建设,流转茶园、山林、荒地等给市场主体。

三是数据化经营。G 村建成M市首家智慧旅游平台,大力发展农家乐线上预订,通过分析订单数据,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2.4 听“农民声”,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村集体开展房屋和街道立面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环境卫生死角、培养农民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等专项工作,致力于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是尊重农民意愿。选举农民代表,为全体农民发声。村集体在选聘公司管理人员、改造基础设施、上线网络平台等涉及全村农民利益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代表意见。

二是鼓励农民经营。G 村不强制农民发展产业经济,鼓励农民自主改造房屋、提升硬件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入旅游专业合作社。

三是选用农民能人。注重挖掘村内能人,鼓励其创业或成立公司,通过吸纳贫困户小额信贷入股,使每户年均分红约5 000 元。在组织领导、帮扶机制、流转茶园等环节,均有能人参与。

3 结论与启示

旅游景区内的农村更适合旅游驱动下的就地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承载力和优化农村的空间结构。就地城镇化模式下,小农户是核心,产业是基础,宣传是渠道。发展就地城镇化,除对标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外,还要关注小农户、产业发展和产品宣传等方面。

3.1 提高小农户话语权

小农户数量多、占比大、关注度少,思维方式、生存环境、教育环境等不同于市民,抓住机遇的能力相对较弱。小农户是传承农耕文明的主角。为避免小农户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失语,要尊重其主观意愿,聚集小农户,创造发展平台。

3.2 重视产业发展支撑

产业支撑是发展就地城镇化的基础条件。除旅游业外,就地城镇化进程中还有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工业等产业值得依赖。无论借助何种产业,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注重历史文化传承[6],延长产业链,吸引农民“就地上楼”和返乡创业。

3.3 注重产品宣传营销

中国农村数量多,但能被大众熟悉的农村仅为少数。就地城镇化需要有产业、有基础、有成效,更要让大众和资本“看见”。无论是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民主导型,还是政企主导型,各种城镇化发展方式后期均需要得到市场青睐。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益,提高就地城镇化率,保留农村的“烟火气”,凝聚农民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旅游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农民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旅游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