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宁,田 路,李 晨,董 彦,蔡 伟
左心房转移瘤,常见于肺癌转移至左心房。心脏肿瘤最常见的检查方法是超声心动图,根据超声特点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检查与左心房黏液瘤、左心房赘生物及左心房血栓等鉴别,本例经超声检查发现左心房转移瘤,37 d后肿瘤增大导致二尖瓣口梗阻,患者出现休克,死亡,文献罕见报道。本文对1例左心房转移瘤超声诊断进行报道分析,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治提供参考。
患者,男,75岁,以间断胸痛、心悸5个月,加重2个月收心内科住院。查体:神志清,T 36.5 ℃,P 99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心电图: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心脏超声:左心房轻度增大,左心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团块样不均匀回声,呈分叶状,大小39 mm×31 mm,基底固定,活动度差;左心房外侧见团块样低回声区,范围70 mm×65 mm,边缘不整,两者均与左心房壁连接紧密(图1),考虑左心房内占位与心脏外团块样占位有关。胸部CT示:左肺下叶见66 mm×81 mm×102 mm团块状致密影,局部与左房及左下肺静脉分界不清,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左肺下叶占位,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恶性病变。家属拒绝检查治疗,自行出院。患者出院37 d后因“间断阵发性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入住ICU,复查心脏超声:左心房受挤压变形,其内团块影增大,大小49 mm×30 mm,堵塞二尖瓣口,与二尖瓣后叶连接紧密,舒张期细小血流信号绕肿块通过二尖瓣口(图2)。患者出现休克,心脏骤停,经积极抢救,患者血压、心跳未恢复,因“梗阻性休克、心腔转移癌”死亡。
图1 入院超声左心房占位图注: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团块样不均匀回声,左心房外侧见团块样低回声区,如箭头所示
图2 入院37 d后超声左心房占位图A.左心房受挤压变形,左心房内团块影增大,堵塞二尖瓣口,与二尖瓣后叶连接紧密,如箭头所示;B舒张期细小血流信号绕肿块通过二尖瓣口,如箭头所示
心脏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脏肿瘤起源于心脏本身[1,2],75%为良性,最常见的为黏液瘤;恶性肿瘤仅占25%,常见的有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等。继发性心脏肿瘤为起源于人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直接蔓延或经血液、淋巴等途径而转移至心脏,侵犯心包、心肌或心内膜等,表现为孤立的肿块或弥漫性心包浸润[3]。继发性转移瘤的发病率高于原发性心脏肿瘤,有研究者报道是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倍[4],转移性心脏肿瘤常见来源于肺癌、乳腺癌、黑素瘤、各种白血病和淋巴瘤,其中肺癌转移至心脏最多见[5],占心脏转移性肿瘤的36%~39%[6]。
超声心动图是心脏肿瘤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与CT或MRI比较,因无创、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广泛用于临床[2]。超声心动图检查敏感性较高,具有良好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清楚显示心脏内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及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应用血流频谱观察肿瘤血供情况,以及瓣膜反流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偶有不理想的图像质量及较差的声窗是其主要缺点。
有研究表明,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转移性肿瘤以心包最常见(49%),其次是心肌(23%)和右心房(11%),左心房占比较低(4%)[7]。本例为左心房转移瘤,超声显示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内可见一巨大实性肿块,肿块形态不规则、基底宽大,无蒂,活动度差,进展迅速,不符合黏液瘤等良性肿瘤、左心房赘生物及左心房血栓的超声表现特征。结合肿块位于左肺静脉开口处,与左肺静脉连接紧密,且根据胸部CT结果分析,考虑为肺部恶性肿瘤静脉转移或直接蔓延至心腔,与黎玲玲等[8]报道肿瘤形态及进展特点相似。本例患者左心房转移瘤37 d后明显增大,阻塞二尖瓣口致梗阻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未见报道,为罕见病例。本病例转归进一步提示为肺部恶性肿瘤左心房转移,也给临床医师和患者及家属警示,此种转移瘤进展迅速,危及生命,建议尽早手术治疗,预防梗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笔者认为,作为超声医师,在心脏肿瘤诊断过程中应对左心房肿瘤超声特点认真分析,需与左心房黏液瘤、左心房赘生物及左心房血栓等鉴别,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史及CT等影像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判断心脏肿瘤性质,给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