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载体不断融合,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优。同时,我们应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理路,要从“图新”的方向出发,积极推动高校思政发展,充分利用微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209-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依托微文化而产生的微载体功能强大,简洁实用,传播速度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快速发展和创新创优的关键。因此,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充分发挥出引领、疏导、预防等功能。
一、微载体的特点
(一)微载体具有实效性
微载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其可以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点、不同职业的人联系起来,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社会各行业人士和学生的沟通变得方便、及时,同时可以将许多新发生的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避免了以往信息传递延迟的情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便于学生体现个人价值,使自己逐渐融入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微载体具有广泛性
微载体具有广泛性,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即可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微载体跨过了地域的界限,将全世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高校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广泛性,对微载体加以充分利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不断增加,从而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弘扬优秀文化。
(三)微载体具有多样性
微载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变得多样化。微载体涉及时政、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微载体可以成为他们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再单一,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学习的主动化、个性化创造可能性。
二、微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微载体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由于微文化涉及范围广,利用微载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利用微载体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微”体系,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可以通过这些“微”体系,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方便各方沟通,从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利用微载体进行沟通交友,拓宽交友圈,开阔自己的眼界。教师可以利用微载体学习和积累知识,在利用微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校可以利用微载体与他学校建立联系,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在高校之间传递,使优秀的文化知识在校际传播。因此,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1]。
(二)微载体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微载体具有引领功能,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学校应在自有的微载体中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微载体的监督和管理,降低微载体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微载体的方便性特点,宣传正能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微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微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微載体这个平台和其他高校、教师、学生沟通,宣传先进的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个便利的教学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咨询作出相应的解答。微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实践、接触社会和筛选就业信息,在为学生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学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方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发展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应用现状
微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和课后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课堂上,教师利用微载体中的微电影、微课堂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利用这种微载体的新形式,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使微载体成为较好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向学生讲授新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身临其境,以达到教学目标。微课堂这种微载体形式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方便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载体中的微信帮助学生复习课上的难点、疑点,同时,可以借助微载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宣传思政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对微载体中传播的消息管理较严格,审查较仔细,但在相对完备的管理体系下,也存在错误信息、不实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增强管理能力,建立管理系统,加强对微载体的监管,牢牢把握住信息入口,仔细筛查和核实信息,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也要呼吁学生自觉过滤有害信息,对于不实信息应自动排除。同时也应建立问题举报机制,对于学生在微载体中发现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应及时向微载体信息监管部门举报,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目前在此方面较为欠缺。在数据收集方面,目前收集的信息内容、手段较为狭窄有限,导致出现信息片面化的现象。在数据分析方面,目前只能做到对相对范围、特定数量进行分析,这就可能导致信息分析出现偏差,需要建立立体的分析结构,通过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给信息的使用和研究带来了困难。同时,缺乏专业的学习追踪系统,无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进行技术追踪和分析,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学习追踪系统等,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载体形式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微载体形式较为单一,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相对传统的微载体形式,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受到限制,影响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教育教学不能深入开展,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收集也相对滞后。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资源库储备的载体形式较少,有时会出现落后的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递带来阻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缺乏创新性,创新是促进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旦缺乏创新就会停滞不前,被时代淘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要加强创新,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三)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传播的信息难免面临鱼龙混杂,若传播错误或不实信息,就会对高校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引导,影响高校学生身心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内容把控方面,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较少,对信息的筛查会有延迟,若监管不及时,会使错误信息进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内容选择方面,目前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大肆传播,需要高校相关机构及其教师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注意甄别,杜绝不良内容,要弘扬主旋律,传递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内容传递方面,要确保不被网络“黑客”攻击,层层把关,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中涉及大量的网络信息和数据,在使用这些信息数据时,要注重对隐私的保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在利用微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对于隐私保护方面缺乏相对完善的体系和健全的制度,缺乏隐私保护的安全网和防火墙。因此,要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加强对隐私的保护,避免教师和学生的隐私信息被泄露,建立安全体系,形成网络保护屏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社会也要积极参与监管,从多角度保护隐私。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图新”方法
(一)队伍建设要新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协调各组织部门,各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各司其职[2]。同时,要做到互相协同、合作发展、沟通有效。各高校领导应以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各环节,各分级领导也应在承担本部门职责的同时,配合其他部门有效地完成工作。
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微载体运用队伍,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充分运用微载体发掘功能,使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的认识,提升教师水平和能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其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二)载体形式要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迭代更新,各类APP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形式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高校要深入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微载体形式,进行可行性分析,找准切入点,快、准、稳地把握新兴微载体。如今,广受学生欢迎的微载体形式有微博、微信、抖音等,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
其次,高校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微载体资源数据库,确保当前使用的微载体形式是最流行、最实用、备受关注的。利用新载体、新技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来,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载体的形式顺利开展[3]。
最后,高校要在教师使用各种微载体开展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各科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微载体形式,充分借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开展,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程度。
(三)内容优化要新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青年学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的信息多种多样,所以利用微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跟紧时代,优化内容,提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必须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出发,从时政出发,为学生提供政治性的教育内容,紧扣时代主题,紧跟社会发展[4]。
其次,内容要具有优质性。优质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只有内容好,才能以理服人,才能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思想,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最后,内容要具有系统性。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利用微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更要利用好这一优点,使用微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具有系统性[5]。
(四)监管方式要新
随着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微载体传播的各种信息进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其中包含着大量不准确、误导高校学生的内容。
监管形式要具有多样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微载体传播的内容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制度、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监管作用。监管制度要具有针对性,要明确监管制度,对于出现的错误信息要加以严管、严惩,从制度方面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净化网络信息内容。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依据相关制度和法律,对微载体传播的内容进行管理,全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6]。学校要加大对自有微载体的监管力度,同时要积极引导其他微载体,使其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会公众要及时关注微载体传播的内容,利用公众舆论对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信息进行监督,要及时积极地向相关部门反映。
六、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应坚持“图新”的原则,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适应时代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图新”,要着力从队伍、载体、内容、监管等方面入手,这样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为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途径,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8.
[2] 袁春艳,刘珍珍.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因应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4):93-100.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4] 张宝君,马小涵.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創优的策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0,34(4):68-74.
[5] 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68-84.
[6] 胡昱东,胡高权.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与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6):143-151.
作者简介 马小涵,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