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困境及策略探究

2021-12-09 00:37宿燕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现实困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应运而生。网络作为全媒体报道的重要环节和传播途径,是信息传递和观点争锋的关键地,是最重要的舆论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要高度关注高校网络舆论,并加强舆论引导。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直面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环境;高校网络舆论;现实困境;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52-03

一、全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指以高校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学工部门等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依据网络舆论生成特征,掌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调节网络失范,引导高校网络舆论正向发展的行为。全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的事业[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全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话语权,有利于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增强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认同,从而为国家政治安全奠定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引方向,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力量。

(二)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2]。据了解,当前高校师生的手机持有率近100%。手机近乎全面普及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使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文化交流、精神沟通等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培育依法用网、依法管网、依法治网观念,养成文明用网、绿色上网习惯,有利于提高网络法治意识;有利于净化网络传播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有利于调节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抵制和打击一切威胁国家安全和违背人民利益的网络行为,有效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与能力,一是能够熟练使用多种网络媒介平台和媒体工具,二是具有对网络内容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思维能力,三是自觉在网络沟通与交往中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媒体环境下,人们的媒介素养不仅被网络舆论深刻影响,其也深深地影响着网络舆论生态。高校师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极具探究意识,网络参与能力强,其媒介素养对网络舆论影响大。通过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可以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学生在网上文明用语、礼貌沟通、和谐相处;在接收网络信息时,能够做到理性分析、辩证认识;在进行网络评价时,能够做到坚持正确立场,内容不失真,言语不偏激。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网络舆论既是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应有之义,又充分体现学校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关乎学校在社会大众中的口碑和声誉,对学校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师资引进、产学研融合、社会服务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够促进学校多方面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利于增进师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师生的爱校之情,有利于社会各界认识学校、信任学校、支持学校,从而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现实困境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在信息传递、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体现出的强大功能,使其在高校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成特征、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难点与“痛点”,也使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一)对全媒体环境网络舆论生成特征认知不足

全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生成特征日益鲜明,主要表现为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传播过程的完整性、传播主体的全员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功能的全效性。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特征,使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即学生、教师、家长对网络舆论可触性和触及的时效性大大增强,高校网络舆论的社会关注度大为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然而,部分高校对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生成特征缺乏了解或了解不充分,对高校网络舆论的社会关注度预估不够,对其社会影响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在全媒体环境下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够重视,对网络舆论引导规律和引导方法缺乏足够的思考和探索。

(二)缺乏健全的高校网络舆论监管机制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在全媒体环境中发挥着舆论主场的功能和作用,给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带来诸多新变化,给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创造了许多新平台。然而,网络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如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容易造成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会加剧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其影响力,造成以假乱真、真假难辨之势。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宣传培训、招生就业、人才引进等工作在网络平台的开展,高校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管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或已建立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却囿于缺乏专业网络舆论监管人才、机构职能分配交叉、工作任务职责不明确、资金技术难以保障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形成健全的高校网络舆论监管机制。

(三)网络舆论监管极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高校师生不仅思维活跃、知识丰富,极具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并且具有很强的网络舆论参与意识,网络运用能力强,对舆论的关注度高,网络舆论的监管对象数量庞大。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促使网络舆论可参与性不断增强,推动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网络舆论的监管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在网络信息数量裂变增长的同时,網络信息内容严重碎片化,“后真相”语境下的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发酵,容易形成以假乱真、以无当有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舆情危机。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监管不仅要保障监管队伍人员数量,还需不断完备网络监管的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高校网络舆论监管难度不断加大,极具复杂性与艰巨性。

(四)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力量薄弱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任务繁多且责任重大,没有完备有力的人员队伍,难以完成重任,更难谈及取得佳绩。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职责多集中于学校宣传、人事、学工等部门人员及各院系的宣传人员的身上,引导者与被引导者比例悬殊极大,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力量极为薄弱。特别是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所持观点和行为表现,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不可能仅依靠宣传、学工等队伍加强监管即可顺利引导,而是受到个人既有的价值观念、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家长的言传身教、朋辈的互助支持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校内外各方力量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是应有之义,但目前多方力量及其作用尚未得到重视,校内外引导力量还未能发挥合力效应,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力量薄弱。

三、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现实困境的应对策略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呈现出一些现实困境,要使高校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其在各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须从现实困境出发,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一)辨“征”施治,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生成的主要特征逐渐显现。依据网络舆论生成特征,把握网络舆论生成规律,是破除高校网络舆论现实困境,实现有力引导的重要前提。传播速度的即时性要求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先声夺人”,应尽力在事件或现象发生的第一时间“发声”。传播信息的丰富性,海量信息迅速汇集于网络,难免有不少虚假消息交织其中,使广大网民难辨真假,产生认知困惑,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需重视官媒的重要性,注重官方媒体的发声,重大事件除在官媒上进行公告外,还应由新闻发言人出面进行说明,迅速破除谣言,厘清不实信息。传播过程的完整性,要求进行舆论引导时不单要阐明事件的现状,还应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解释说明。传播主体的全员性和交互性,意味着网络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各群体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干部等群体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传播功能的全效性要求高校通过网络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激励示范功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二)因“地”制宜,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

掌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导权,抢占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坚持系统方法,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顶层设计,健全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审查机制,各项信息发布前应由信息发布部门负责人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方可对外发布;对于关系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重大信息的发布更是要加强审查,须由信息发布部门负责人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联合审核,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才能正式发布。二是要建立网络舆论监测预判机制。引进专业网络舆论监测系统,专门人员定期定时进行校园网络舆论搜索,加强技术监控,预判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点,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及时作出反应和妥善应对处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抵御能力,将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之前。三是要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反馈机制。网络平台的留言必须由专人负责阅读并及时进行回复,留言关注较为集中或事件现象影响较大、牵涉范围较广的问题可由学校官媒通过通知或说明的形式加大传播力度,重大紧急事件应由学校的新闻发言人公开作出说明,做到迅速回应各方关切,积极满足各方的合理诉求。四是完善网络舆论惩戒机制。对于在网络舆论中蓄意发布虚假信息、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造成师生恐慌、危害学校秩序有序运行、危及社会治安及国家安全的行为,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和校纪校规进行规制引导。

(三)多“管”齐下,提升高校网络舆论监管水平

由于监管对象的复杂性、监管领域的多样性、监管范围的广阔性、监管内容的碎片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舆论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必须多“管”齐下,合力提高高校网络舆论监管水平。一是加强技术监管。重视大数据的运用,通过专业舆论监测系统实时进行风险预估,并定期通过相关搜索软件进行舆情自查。二是坚持专人监管。定岗定员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舆情监管,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素养,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提高管网治网水平。三是倡导全员监管。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学生干部等,要主动适应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化要求,提高使用各媒体平台的能力,提高网络舆论监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并且要积极调动家长对学生进行网络舆论监管,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管作用。四是鼓励自主监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高校师生都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掌握网络道德规范,从而树立学法、尊法、守法的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实现各主体自主监管。

(四)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引导作用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委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肩负着德育养成的重要任务,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他课程教师也具有德育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发挥协同效应,实现精准思政,巩固和维护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家长与学生之间紧密的天然联系、长期的相处交流,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学生的网络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应当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朋辈关系由于相似年龄、阅历、经历,秉持相近的价值观,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对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发挥着独特而有力的作用。大学阶段朋辈之间的互助支持作用,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一方面,高校教师可通过与领导、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受到引导,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主动捍卫网络阵地。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可从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受到启发,发挥教学相长的良好效应,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四、结语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在信息传递、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网络舆论的“活跃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可见,全媒体环境下,破除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17.

[2]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9-15.

作者简介 宿燕琴,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现实困境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