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

2021-12-09 00:37袁梦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摘要:新闻故事化是伴随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制作理念,尤其针对除消息节目外的电视新闻专题、评论节目。由于节目时长比消息节目长数倍,因此要求专题栏目在讲清楚新闻五要素的基础上强化故事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新的媒介生态下,新闻故事化日渐成为新闻专题节目制作的主流理念,甚至反哺消息节目的制作。近年来,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带给传统媒体不小的冲击,新闻碎片化现象已成大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面临生存危机。但无论何时,故事化叙事始终是新闻专题节目的根本原则和核心竞争力,不应抛弃这一原则。本文试图论证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阐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的概念和应该遵循的原则,探究如何培养和强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的故事化叙事能力,进而剖析信息碎片化时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的发展和走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故事化叙事;短视频时代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67-03

一、故事化叙事概念

作为传递信息的专业化形式,新闻本不应有过多的艺术化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短消息已然无法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闻事件背后的各种细节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文稿在继承纪实性文学的写作手法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叙事化描写,对于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增添了如同文学故事一样的描写;同时在影像上借鉴了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加入了不少戏剧化的元素,精心设置各种悬念、铺垫和情感情节,让原本平铺直叙的新闻事件呈现戏剧化的艺术表现,即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

新聞的故事化叙事要秉承新闻的基本原则,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只对新闻事实背后的过程和情感适当渲染,绝不生造情节悬念,为达效果而枉顾新闻事实。换句话说,电视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叙事绝不是影视剧创作,而是对新闻事实的丰富化和艺术化,绝不可将主人公当作演员,影像语言也不能太过夸张,为了效果过度渲染不存在的事实和模棱两可的情感。

二、故事化叙事遵循的原则

(一)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备新闻五要素

客观真实地反映和报道社会生活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1]。新闻是非虚构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新闻专题节目是在新闻的大范畴下的延伸性报道,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最基本的事实,不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模糊处理,甚至添油加醋或伪造事实。也就是说,讲述新闻事件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要素。这也是新闻类节目的底线,不能为博眼球伪造事实。例如,多年前轰动一时的“纸包子”事件,伪造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刻意“导演”了这起新闻事件,最终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无论身处哪一个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都要以展现新闻事实为目的,五要素缺一不可,不为追求戏剧效果故意模糊时间、地点等新闻事实;不违背新闻人物的意愿,强行加入不存在的情感和情节;不夸大夸张事实,以达到耸人听闻的目的。

(二)故事化叙事要有镜头作支撑

新闻选择规律的内涵和要求在于对新闻信息的容量要强中选强,对新闻传播的范围与社会效果要好中选好[2]。电视不是文学作品,它首要的语素是视频镜头,一期节目文稿即使写得峰回路转,但如果毫无镜头支撑,全片堆砌空镜头,那么这期节目也一定是失败的。电视节目一定不能舍弃实拍镜头,讲述的故事要设计相应的场景,即使是回忆段落,也要有设计感的镜头来叙事,不能全部用照片或者空镜头一笔带过。

如今,短视频和微电影呈现爆炸式发展,各大视频APP应运而生并迅速应用于各企业、单位。短视频的盛行和专业新闻的逐渐边缘化,导致垃圾信息甚嚣尘上,大部分所谓的新闻故事惯用“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模式,毫无事实镜头支撑,要么空镜头,要么配以驴唇不对马嘴的网络图片,并且文稿描述天花乱坠。如此空心化的新闻故事对新闻行业贻害无穷,扰乱受众视听,最终导致新闻行业的加速退化。换言之,电视新闻一定要以实拍镜头为主,这也是其区别于文字和广播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丢弃了实拍镜头,变成了PPT式的叙事,电视新闻必将退化为信息垃圾。尤其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而言,更要有丰富翔实的镜头语言作支撑,绝不能在最基础的表达形式上糊弄观众,否则将导致节目信息没有消息丰富,表达形式无聊且难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故事化叙事应遵循电影语言的规律

电视是由电影发展而来的,从制作技术来说就是简化版的纪实性电影。新闻专题节目和纪录片是最接近电影制作的类型,应遵循电影叙事的规律。无论叙事结构和方式如何选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字故事,这要求编导在充分了解事件和人物后,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学剧本。这个剧本应具备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要素。不仅如此,还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再在这个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根据新闻现场和人物社会背景进行取舍,将之转化为具有操作意义的影视剧本。

其次,视频继承了电影的传统,镜头是它的语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属于视频的一种。用镜头叙事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绝不能将电视新闻专题做成PPT,或空镜头集锦。编导和摄像应从电影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用精彩纷呈的镜头语言来讲故事。这其中包含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技术,前期拍摄不能像电视消息一样,只需拍到有效信息,而应以电影的要求,尽最大可能丰富镜头的数量和角度;在后期剪辑的时,应充分运用电影剪辑技巧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丰富故事的视频化表达。

此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同样应追求电影的质感。电影的质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电影镜头和富于创意的艺术化表达。这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视频形式的最重要的特点。随着摄影机技术的发展,能够拍出电影质感的摄影器材的价格越来越能为大众所接受,拍出类似电影质感的镜头成为对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摄像提出的新要求。要达到电影的质感,技术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编导对于故事和镜头的理解与把握,而这一技能同样来自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同时,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也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必须学习和深入探讨的重点。在这方面,不仅要学习电影文学脚本,更要探究电影叙事结构和风格化创意,用超越新闻语言的方式去叙事、抒情。唯有不断探索和试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影视表达。

三、如何培养和强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的故事化叙事能力

(一)充分了解事实和事件人物

结构是新闻的“建筑术”,决定着新闻的具体表现形式[1]。一期合格的电视专题节目,必定有相对复杂和丰满的故事结构作支撑,没有结构的搭建,无法呈现出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而要搭建一个故事的结构,首要问题是要对拍摄的人物有深入的了解,整理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收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建构引人入胜的情节,是讲好故事的基础。通常,深度报道以大量现场采访为基础,编导要养成翔实采访的习惯,开拍前就必须深入了解事件及事件人物的大概生平,做到心中有数。开拍后不仅要深入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与之相关的人物等,做到最大限度地了解事件全貌和事件人物。有了這些素材,在组织文稿和后期编辑时,灵活度才会更高,同时这也是一名优秀的编导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闻事实的基本素材和新闻背后的情感线索,编导无法创造出精彩的情节和感人的情感。这些素材包括人物的生平和性格特点、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后果、相关人物的背景信息和人际关系信息、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信息和时代背景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确实的信息,才能讲好故事。如同高质量文字专访的要求一样,采访一个人物必须采访他周围相关的人物,好的人物专访要求至少采访五位以上相关人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故事化叙事,同样应对主人公周边的相关人物进行大量了解和采访,甚至在前期拍摄时设计一些场景,让主人公和周边相关人物发生一些联系和交集,让现场素材更丰富,利于后期剪辑。

了解新闻人物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了解各种信息,还要与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专题栏目不仅要展现新闻事实,还要展现新闻背后的人性和情感。人是感性动物,没有情感的交流,难以敞开心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编导如果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投入,那做出来的节目必定是浮于表面的流水账。因此,新闻专题节目编导要能与新闻人物共情,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的人性,才能把新闻故事讲得动人、讲得感人。

(二)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

新闻的要义是讲清楚新闻事实,让受众对新闻事件有基本的接受和判断。而新闻专题节目是相对高级的新闻形式,它不同于消息,具有挖掘新闻深度和体现人文关怀的作用。展现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是新闻专题节目的最大特点。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做好新闻五要素中的“Why”和“How”。

在新闻故事中展现人性和情感,必定需要挖掘人物的动机。只有层层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新闻五要素之一的“Why”,是新闻专题节目需要着重挖掘的内容。在展现“Why”的过程中,随之产生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线索,能让新闻故事体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故事由情节组成,情节包含人物和人物的行为。新闻五要素之一的“How”,正是情节所必需的血肉细节。在新闻事件中,事件人物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并且最终发展到怎样的结果,这些情节都是新闻故事的血肉。

(三)在文学作品中学习叙事

文学是人类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故事的集中地。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文学最为通俗,人们能较轻松地通过文学作品获取信息和情感并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有创意地叙述故事,都能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答案,如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学习人物性格刻画,在《红楼梦》中学习庞杂的多人物多线叙事,等等。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永不枯竭的灵感来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须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如学习小说的情节悬念设置、散文的抒情方法、议论文的辩证手法等。编导只有在脑海中预先形成一个文学剧本,才有可能将之转化为视频语言。

(四)从电影中汲取营养

视频的语法来自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定义了视频这一表现形式,并一直引领着视频行业的发展走向。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视频还是短视频,其中绝大多数灵感都源于电影。电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容纳无数创意,是视频领域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灵感源泉。而从默片到如今的3D电影,无论画面如何千变万化,电影内在的故事逻辑始终是其长盛不衰的核心力量。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科幻题材的电影,故事化叙事始终贯穿其中。

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定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具备分辨优劣电影的能力,既能欣赏前卫的艺术电影,也能从爆米花电影中找到闪光点。通过不断累积阅片量,从各种类型的电影中获取故事化叙事的营养。

四、碎片化时代的故事化叙事

碎片化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短视频表达。短视频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干货多等优势,征服了大量受众,冲击了传统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这种冲击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在微观的视频制作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发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已成为当下业界学界讨论的热点。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是单向的,发布者拥有话语权,因此也形成了一种惰性,媒体将原本没有太多故事性的题材拉伸成新闻专题节目,稀释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艺术性。短视频的到来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强化故事化叙事意识,提炼和升华值得发挥的题材,放弃冗长乏味的题材,对节目精益求精,才能在行业立足。

腾讯出品的《十三邀》系列访谈节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十三邀》是一档新闻访谈栏目,以主持人访问各行各业有话题的新闻人物为主要形式。但在制作方面,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电视访谈节目,以访谈为主,融入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方法,结合栏目剧的制作理念,打造主持人人设和被访谈人物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冲突,并有意制造出一些戏剧性,让主持人和被访谈者一直处于交锋状态,以此增强节目的可看性。这一创新方式让《十三邀》在众多的综艺和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完全可以借鉴《十三邀》的经验,冲破固有模式,创新表现形式;突破眼界,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策划更多可看性高的新闻故事。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积极运用短视频等进行节目的推广和宣传,进而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五、结语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较高的艺术性和故事性成为电视栏目的精英,出色的故事化叙事是其核心竞争力。如今,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应深谙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做好故事化表达,打造更多精品节目。

参考文献:

[1] 李珮,李韧.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2,60.

[2] 彭朝丞.新闻编辑艺术[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99-100.

作者简介 袁梦,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视频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