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看儒家友谊观

2021-12-09 09:51张玉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舍人同道廉颇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终于言归于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其中“刎颈之交”是一个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来源于《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的故事简单的说就是,杜伯因办事不力被上司周宣王斩杀了,杜伯的好友左儒劝阻周宣王解救朋友失败,于是回家刎颈自杀了。司马迁在叙写廉颇、蔺相如时用刎颈之交来形容他们,实在让人忍不住生疑。在廉颇对蔺相如单方面误会解开,并主动负荆请罪后,他们言归于好成为朋友很容易理解,但如何一下子就上升到生死与共的程度了呢?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费一生心血写就的。司馬迁的历史写作手法后来被历朝历代的正史继承,可见经过历史学家的考证,《史记》中的真实性不容怀疑。那么,廉颇与蔺相如误会解开后果真立刻成为刎颈之交了吗?纵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全篇,似乎寻不到他们友情深厚的明显证据,司马迁究竟如何得出他们友谊深厚至此的结论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司马迁本人的儒家观念说起。儒家思想中友谊观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孔子有许多关于朋友的论述,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儒家友谊观。

一、儒家友谊观的基础:同道

现代人日常交往中,将有交情的人泛称为朋友,但在古代不同时期,对朋友的定义并不相同。在《论语》中多处提及“朋”“友”以及“朋友”,都含有朋友之意。根据学者研究,同类为朋,既可以归为同类的人是“朋”,比如同门、同党。“友”最早与兄弟相关联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即同宗族;后扩大至共同居住、互相扶持的人们,即同乡同里。“朋友”则是“朋”与“友”的叠加。《论语·卫灵公》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由此可见,同道是继续交往的基础,也是儒家友谊的起点。在儒家思想中,同道才能同行,同行则为友。

开篇时,司马迁对廉颇与蔺相如的介绍分别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对比之下,可以发现蔺相如确定是赵国人,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是站在赵国的利益角度,为国家谋福利,为赵国国君分忧解难,是赵国的忠臣;而廉颇,司马迁对他的定位是赵国的良将,并未细说他是否为赵国人。当蔺相如因渑池之会立下大功,封赏后地位甚至稍高于廉颇,廉颇这位官场老前辈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蔺相如只是嘴皮子厉害,能说会道立下了点功劳,论辛苦,根本无法跟我打仗流血牺牲相比,他凭什么从低贱的门客一下子升得比我地位还高?”更过分的是,廉颇还公开放话出来:“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对于蔺相如的加官进爵是不爽的,甚至借助官场资历对蔺相如进行霸凌和打压,可谓极其过分了。蔺相如的应对方式是避匿,不肯与廉颇打照面,原因在于廉颇同为赵国强有力的守护者,是对抗秦王的有力盟友,简称友军。对于蔺相如来说,廉颇是赵国良将,同为守护赵国的友军,是同道之人,即便他口出恶言,也要尽力避免两虎相争损害赵国实力。也就是说,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总体目标一致,所以他们是同道,按照儒家思想这已然是朋友了——在作者司马迁眼里。真实的历史中,蔺相如是否真的这么想并这么说,已无从考证。这其实是作者司马迁理解的蔺相如。司马迁生活的西汉年代,儒家已经占据主流地位,当时的文人学子大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我们可以推知儒家思想中同道则为友的友谊观。

二、儒家友谊观的演进:辅仁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都是围绕仁这一中心点进行论述,包括友谊。同道只是友谊的起点,起点之后仍有漫长的求仁道路。因此儒家友谊进阶的唯一途径是“辅仁”。《论语·颜渊》中,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朋友之间应当互相帮助培养仁德。儒家思想中的仁德既包含自身的仁德修养,也含有帮助国君施行仁政,兼爱天下世人的意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程度非常引人注目:每次上朝时为了避免与蔺相如会面,常常故意请病假;外出时看到蔺相如的车辆,远远地就开始避让开。这里司马迁采用了史学家的春秋笔法,只写了在朝堂上和在朝堂外各一处避匿行为,实则是指蔺相如在朝堂内外处处避让廉颇,不愿与廉颇相争斗。蔺相如的地位分明高廉颇一头,却如此避让于廉颇,加上廉颇“必辱之”的宣言,在旁人看来,似乎是蔺相如害怕与廉颇相见会被羞辱才处处避让。文中,舍人的谏言中用“畏”来形容蔺相如的避让行为,并说普通人尚且为此感到羞辱,更何况身居将相高位的人呢?蔺相如自然也觉得如此处处退让对自己是种羞辱,从他的回答中那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以看出,私仇正是指廉颇宣恶言的行为,蔺相如对廉颇的逼迫虽则忍让,内心亦是恼怒,否则万万不会以“私仇”来形容二人之间的纠纷。但是,从大局观上看,蔺相如深知与蔺相如相安无事才能对赵国最有利的行为,也是最能让赵国百姓安居乐业的选择,保国安民是儒家思想中“仁政”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蔺相如可以抛下私仇,对廉颇处处退让,让将相之间维持表面和平,而不是二虎相争两败俱伤,让秦国渔翁得利。从儒家思想看,当廉颇与蔺相如一文一武共拒秦国强兵是互相帮助对方实现仁德,此时他们已经从同道之友上升为辅仁之友。

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在朝堂中具体指施仁政,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同时这也是兼爱天下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司马迁对蔺相如对廉颇忍让行为的描述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支持和推崇,从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对于“仁”的追求是不区分身份地位的,无论是身为将相的蔺相如,还是仕途不如意的司马迁,都将“仁”的目标摆在第一位。只要有利于实现仁这一目标,即使私仇也可抛开,做同道中的朋友。

三、儒家友谊观的终极:善导

朋友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着共同追求与目标,也难免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对于朋友的不同观点应该如何应对呢?《论语·颜渊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圣人的回答引导和确立了儒家对朋友不同观点的标准应对方式:尽心尽力地劝导朋友,并说明自己的观点,朋友不接受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因此,面临意见分歧,一方能够好言相劝,另一方能够接受,是儒家友谊观的最高层级:善导。

蔺相如劝阻舍人的那段话实际也是对廉颇的友善之言,虽然是对舍人说,实则是一种对外宣告:战国时舍人即门客具有多重身份,也时常充当对外发言人;儒家提倡“君子坦荡荡”,君子的话语没有不可对外人道的。因此,蔺相如的话实则就是隔空对廉颇喊话。而廉颇对蔺相如的话显然是认可的,从而有了负荆请罪的举动。有人对负荆请罪时廉颇“因宾客”的行为提出质疑,认为他只是作秀,以获得赵王认可。笔者对此不太认同,这里的“因”是跟随的意思,“宾客”的范围则比较广,有可能是蔺相如另外请来的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担任见证人,也有可能是廉颇从未拜访过蔺相如,所以上门请罪之前让自己的舍人(门客)跟对方舍人(门客)对接过,等到上门时请舍人(门客)帮他引路。根据司马迁写作的严谨态度,这里的宾客如果是身份地位较高之人,肯定会考究出真实名姓等,不会以宾客二字一笔带过,因此,这里的“宾客”更大可能是蔺相如府上的门客来为初次登门的蔺相如引路。这样看来,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言行都可说是真诚坦荡的。同时,司马迁在标题中将廉颇放在蔺相如之前,也是一个侧面佐证,他对廉颇虽然没有对蔺相如的高度赞扬,但也是尊重认可的。

历史上多少好友因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唯有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见朋友间实现“善导”的概率极低。人们传唱负荆请罪的故事时,也是在期盼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知己。从这个角度看,负荆请罪的故事比杜伯和左儒刎颈之交的故事更为难得。

从史实及文献资料、文化传统中去探寻儒家思想的友谊观,同时探究过去朋友的层次关系,不光解开二人成为刎颈之交的内在逻辑,也让今天的人们能更好理解将相和的可贵之处,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卞海松.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J].北方文学,2020(20):83-84.

[2]钱湘健.文臣亦可勇,武将亦有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05):83-85.

[3]何元国.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06(01):47-52.

张玉梅,山东省淄博柳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舍人同道廉颇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王春书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廖凡 赵涛 江湖儿女,同道殊途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一字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