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刘春
纵观诸多名师的公开课,黄厚江老师的独特之处,直指朴质,归于本真。这种朴质的追求,以平淡为表象,在漫不经心的“闲谈”中“撕扯”,于诙谐幽默的“应答”中承转,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源于本真而归于本真。
一、依体而教,平淡入文
黄老师本色语文的要义之一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落实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理解为依体定教。而散文作为土生土长的文学样式,以其自身的多样性为优势在统编教材中占有相当大一份比重,作为杨绛先生经典之作的《老王》,更是因耐人寻味的语言和饱含哲理的内涵成为各位老师探究的对象。纵观当前语文教育界众多名师的示范性教学,抑或深入其文字背后的奥义,抑或执着于横亘收尾的主线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教学;其间不乏巧思,也不忘炫技,而难免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原生态的意蕴。就在这繁不胜数如大浪淘沙一般的洗礼中,黄厚江老师心意如初,撷一词一句,烹一课一理,清脆舒爽,回味悠长。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铺垫的前缀,就这么一句“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徐徐揭开了课文讲解的序幕。看似简单实则简捷,直截了当、郑重其事地申明教学重点,点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1]。简明的导入,一改长期以来将视线聚焦在“形散神聚”的解读方式,侧重“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视角,从作家散文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作深层探究”[2];着重从文体的角度区别于小说教学,更多地关注作者而非人物,让学生“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3],从而凸显散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并进一步勾勒人文性的内涵。看似无味,实则妙趣横生,肆意泼洒亦难掩其精雕细刻。
二、机智发问,自然衔接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在语言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下不断建构,教师课堂发问作为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直指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必备的环节。但是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基于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师的“问”要在立于文本的基础上,切中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并且根据学生回答的现有水平适时引导,层层深入,以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深入文本主动探究,通过整合答案完成一系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达成素养的要求。
回顾黄老师《老王》一课,问的艺术无处不在,“设问”“追问”“反问”等一系列巧妙的形式不仅没有让课堂显得乏味,反而环环相扣,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亮点。整堂课看似问题繁多,但是细细梳理,大致可以整合为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用文中的词概括老王是个怎样的人”“用确切的词表达老王在作者心中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人”。隶属于主问题下的连锁发问都是对主问题的分解,前一问为后一问做铺垫,如此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直至渐入佳境完成由“读老王”到“读杨绛”这一文本细读的过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黄老师在机智发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如果说发问凸显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回应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比如黄老师引导学生用文本解词,从“失群落伍”理解“脑袋慢”的内涵;当同学们对老王不老实所体现的具体方面这个问题没反应时,立足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解决疑难;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的内在原因。从整个教学过程的发问中可以看出,教学问题的抛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是什么”更要考虑“怎么样”的问题。
三、深入文本,朴质对话
“一堂好课,评论的角度与标准没有唯一,但一定都闪烁着共同的神采——文本解读的智慧。”[5]纵然一堂好课的形式易于描摹,可其背后出于文本的智慧却难以复制,而恰恰就是这种难以复制的灵性造就了语文课的非凡韵味。语文教师作为实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文本解读责无旁贷,但现阶段照本宣科、述而不作的现象让语文丧失了本身的魅力,沦为人人可教的科目。在此之际,黄厚江老师主张“本色语文”教学理念,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为文本发声,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而高于文本,以还原语文教学之本色。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坚守语文的本真——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扣动学生思维的玄机,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文本的罅隙处为学生打开通往精神世界的路途,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有效互动,以构建师生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中的对话是双向且多重的,作者、文本、教师、学生都是这一交锋中的主角,而教师的前期准备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从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出黄老师所做的努力,而这种努力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教师备课这一理应的义务上,更多体现在对文本的挖掘上——在打散的基础上重组,在揉捏的基础上建构——既不失去本色又极具新意,饱含文学气息又怀有语文本色。也正是这样充分的筹谋,才让课堂基于文本的对话如此顺理成章,耳目一新。“当她愧怍于老王的时候,她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老王的呢?”[6]一个简单的“她”字便有了对话的双重意味,表面上看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对话,而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发问中于文本的探索,但是转念一想,又何尝不是学生对作者态度的一种觇视,从幸运与否的辨析中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自我”,完成由“他”及“我”的转换。这一教学处置,算得上“以言促文、以文生言,看见文本,看见对话”。
四、以读悟读,本色语文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两者相合,共建语文。要论语文之“本色”,万变难离语言和文字,而阅读教学,以文字为依托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阅读之本,不在于识一字记一文,黄老师就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7]正是如此,教师理应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不同视角切入,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过程中得到训练,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为了不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通过教读学会自主阅读,拓展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最终达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反观某些有关《老王》的教学设计,虽以内容本身为要义,深挖细抠,自以为匠心独具,殊不知早已偏离语文正道。如何实现从“读懂”到“會读”,剖析黄老师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首先,“有目标地读”。一如开课之初黄老师毫无噱头的导入一般,就这么真真切切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从文体的差别入手进行有区别的阅读,课尾一句“读现代散文,怎样去读写人的散文,怎样去读懂散文中的‘我”[8],简洁回扣,清晰明了。
其次,“有方法地读”。黄老师“读”的落实中,算得上“处心积虑”:“‘脑袋慢这个词加了引导,表示特定内涵。”“那么,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们从中能看出老王什么样的老实呢?我们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看这句话该怎么读”“大家想想,这个‘强字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9],诸如此类的表达在文中屡见不鲜。显而易见,在解读的过程中,黄老师关注到了文中的特殊符号、关键字词,同时也善于以朗读加强学生的理解品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消化文章信息,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有层次地读”。黄老师于“读”中擘画方略:从概括性词语到主要事件,从别人对老王的态度到老王内心的需求,逐层深入,最终直达作者内心,完成散文阅读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这一教学重点。
从每课中习得,在每课中提升,在阅读中收获成长,黄老师的“读”是高瞻远瞩的“读”——绚烂之极终归平淡,含英咀华耐人寻味,这是语文的本色,亦折射出一名语文教师的初心本真。以本真之法铸就本真语文,亦朴亦实,平淡中出新。
参考文献:
[1][6][8][9]黄厚江.黄厚江教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53-69.
[2]《语文建设》编辑部.依體而教——语文课当这样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8:39.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5]林海燕.文本解读,情理对话——浅谈语文教学润泽生命[J].读写算,2021:185-186.
[7]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8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一般课题“中学语文批注式思辨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G20CB009)】
何欣,大连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学科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刘春,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