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一体化教育研究

2021-12-09 03:12李金花邱丽玲
体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一体化

李金花 邱丽玲

摘  要:青少年身体素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整个社會为此担负重要责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同时,亦应注重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1-0018-02

新时代发展要求对体育教育的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它以实现“完整的人”为教育目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也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从而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一体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偏颇

学校体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等同,认为学校体育只是少数人从事的体育活动,这种理解显然有失偏颇。当然,重视竞技体育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情息息相关,在当时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注意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政治效应。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国际发展环境,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需发生转变,以确立与新时代人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二)家庭体育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给力量。但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大多数家长认为,体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囿于工作繁忙、自身条件等原因,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体育教育的缺失也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环境息息相关。在大多数家长看来,体育是副科,并不像语数外那样位置不可“撼动”。虽然,当今时代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凸显,但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一定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家长自然不乐于参与到子女的体育教育中。

同时,家庭体育教育虽长期被提及,但往往只是依附于学校体育教育而存在,没有独立性,不具备主体地位,更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没有自身的实质性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国还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家庭体育教育。

(三)社会体育教育的遮蔽

长期以来,社会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另一方面,政府也曾尝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2007年5月7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1]。但社会在体育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发展较为缓慢,成为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严重短板。这与制约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是息息相关的。社会在体育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将其作用充分发挥有待深入研究。

(四)终身体育的认知缺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框架中“重课堂,轻体质”的陈旧观念正日益被打破,终身体育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形成共识。终身体育无论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是身体素质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贯彻好终身体育的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仅仅学校或社会单方面发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主体充分认识到其作用和重要性,并形成协同教育合力,实现教育效能的深度发挥。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体育教育方面并没有紧密的联系,“既没有明确的领导关系,也没有构成利益相关关系”[2]。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需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体育的一体化,促进全社会全员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为青少年学生创造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环境,“促进完整的生命自由发展,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二、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一体化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准确定位学校、家庭与社会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与科学评判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与进程。准确定位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角色既不能互换,也不能替代,更不能越位。

在此,存在着对三者定位“螺旋上升”的认识,即克服学校、家庭、社会对自身传统定位的狭隘观念,同时,又根据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三者作用的准确定位。因此,这种准确定位不是对以往观念的简单重复。

首先,需有一个切实有力的中介进行大力宣传与推广,而这个中介不应是还未完善的社会系统,而应该是较为完善的学校体系。也就是说,学校应成为宣传三者对青少年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发力者与桥梁,使家庭、社会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树立教育的责任意识、和谐思想,并愿意参与其中。

其次,还应重视青少年自身的重要性。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是受众群体。当代青少年更为独立且具有个性,对待事物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他们视为被动的客体与对象。相反,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乐于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并积极参与到这一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

(二)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共同体教育体系

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均不可替代,且要充分发挥好三者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确实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要实现与家庭、社会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较为单向,缺乏两两互动,往往以学校为核心和纽带,通过学校实现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与发展,缺少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样的一体化必然存在弊端,不够健全与完善,也不能真正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

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体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还应培养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注重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培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与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应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即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而这种有机融合模式的建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家长与学校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允许双方畅所欲言,交流沟通。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家委会方式的局限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使每位家长都能随时随地关注子女体育教育问题,找到双方的有机结合点。同时,学校也可以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研究制定体育教育方案,一起执行,并及時沟通调整。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分批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为破解家长参与实地体育教育的难题,紧跟时代发展,学校还应积极探索网络体育教学,拓展家校共同教育途径。同时,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有效延伸,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家庭体育作业中,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家校体育教育的有效连接。亦唯有如此,才能让家长在过程中感受体育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感受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家长从自发参与到自觉加入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同时,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校与家庭合作交流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实现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其次,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应建立学校、社会、学生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培养“完整的人”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社会应该抛弃以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衡量,转而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思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和挖掘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将部分教育功能转移给社会,让社会成为真正的参与主体。同时,社会也应该增强主动性,积极承担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参与学生体育教育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效率。当然,这种合作效率的提高还需要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社会体育教育的相应提高,如充足的专业体育人才、先进的场馆设施和服务方法等。为此,可通过一定政策激励学校教师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弥补社会专业人才的不足,缓解社会的压力,并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发展。在这一发展体系中,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应被充分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认识到自身发展对于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积极加入到两者的融合发展中。

再其次,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应建立家庭、社会、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社会作为青少年活动和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学校,其作用发挥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系统的效能。长期以来,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较为匮乏,一定程度上源于两者的长期缺位。而这一方面需要家庭主体观念的转变,认识到社会在孩子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敢于承担主体责任,从而使两者逐渐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对于两者来讲,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基本单位,是与家庭联系最密切的结合点。同时,学生在两者关系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是加速两者合作交流的润滑剂。学生一方面携带家庭成员共同加入社会体育教育发展中,另一方面可以将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专业体育知识应用到社会体育发展中,从而更好地反哺家庭体育教育。

综上所述,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共同体教育体系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系统的滞后都会破坏完整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教育差异性的基础上,不断促进教育系统整体的优化发展,形成多维度合一的大体育育人格局,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2007-05-07].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

[2]托马斯·潘恩.常识[M].蒋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一体化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科学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