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云 李军 刘祎
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及外科手术内固定为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手术方法很难对骨折部位进行良好复位,无法达到临床预期效果[1,2]。相关研究指出,手术入路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原因之一[3]。Henry 入路是目前常用的入路方法,可较好地暴露骨折部位,进而可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但目前对于经Henry 入路行内固定术的手术疗效尚无定论,故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该术式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该疾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 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2 例、女性28 例;年龄25~68 岁,平均(49.15±7.6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9 d,平均(3.55±0.51)d;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所有患者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的AAOS 治疗指南》[4]关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同意书;并剔除:①存在腕关节陈旧性创伤、骨折及畸形者;②合并同侧腕骨骨折者;③多发性骨折者;④桡骨远端病理性骨折者;⑤伤前存在腕部功能异常者;⑥存在手术相关禁忌证者;⑦合并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根据手术入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 例)和对照组(37 例)。观察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平均年龄(49.37±7.24)岁;骨折部位:左侧20 例、右侧23 例;受伤原因:砸伤9 例、车祸伤5 例、坠落伤15 例、滑倒伤14 例;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9±0.51)d。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2 例;平均年龄(48.93±8.11)岁;骨折部位:左侧14 例、右侧23 例;受伤原因:砸伤7 例、车祸伤4 例、坠落伤13 例、滑倒伤13 例;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51±0.5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入院常规检查和术前准备。观察组行Henry 入路结合Acu-Loc 掌侧锁定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前臂旋后位于手术台上,全麻。采用Henry 入路,于前臂远端掌侧面桡侧腕屈肌与桡动脉间作约6 cm 纵向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分离桡侧腕屈肌腱,将拇长屈肌、桡动脉牵引向桡侧,于桡骨止点处切断,分暴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牵引骨折远端进行复位,恢复桡骨解剖结构,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在近端使用皮质骨钉将Acu-Loc 骨板固定于骨组织上,连接靶向导引装置,选择关节面位置最为接近的一枚远端螺钉进行定位,然后依次植入锁定骨钉。在透视下确定固定符合复位标准后,将腕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无螺钉摩擦感,冲洗切口,尽量缝合旋前方肌,加压包扎。对照组行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两组患者术前30 min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4 h 内停用,术后第2 天即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根据切口渗出情况1~3 d 换药1 次,术后2 周拆线,术后1个月、6 个月回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①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术后6 个月采用Cooney 腕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定: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65~79 分;差:<65 分[5]。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显露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Cooney 腕关节评分、上肢功能评定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其中Cooney 评分包括疼痛、功能等4 个维度,分值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腕关节功能越好。DASH 评分,包括活动能力受限程度、症状2 个方面,评分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差[6]。腕关节活动度采用X 线片对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进行检查。掌倾角、尺偏角的正常范围为9°~20°、20°~35°,当掌倾角及尺偏角超出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存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异常现象。手部握力采用G100 手部握力计(由英国Bio metrics 公司生产)进行检查,握力计显示的数值越大表示患者手部握力越大。④比较两组术后1 周的腕关节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为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7]。⑤比较并发症:于末次随访时统计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肌腱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
由表1 可见,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05)。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由表2 可见,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显露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97、6.32、3.65,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57、0.68、1.70,P均>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Cooney、DASH 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Cooney、DASH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比较
由表3 可见,两组术前Cooney、DASH 评分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和手部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28、1.40、0.59、1.56、0.45,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个月、6 个月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DASH 评分低于对照组(t分别=2.12、2.12、3.94、3.54,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大于对照组,术后6 个月的尺偏角大于对照组(t分别=6.02、7.89、4.94、8.28、3.67,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个月、6 个月的握力均大于对照组(t分别=3.21、2.34,P均<0.05)。
2.4 术后1周VAS评分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周的VAS 评分分别为(3.37±0.62)分和(3.75±0.58)分。观察组术后1 周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t=2.82,P<0.05)。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腕管综合征1 例、肌腱粘连1 例,发生率为4.65%。对照组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 例、腕管综合征2 例、肌腱粘连1 例,发生率为10.81%。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05)。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已逐渐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可较好的暴露骨折部位,提供较好的固定稳定性,并能恢复骨折端骨性结构,改善骨折畸形,利于术后恢复。相关研究指出,采用Henry 入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进而可促进术后恢复[8]。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上述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少有关,故后期需增加样本量来进一步探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enry入路结合Acu-Loc掌侧锁定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可缩短骨折显露时间及住院时间,缩小手术切口,进而可促进术后恢复,这主要是因为该术式相比背侧入路时需切开关节囊,采用Henry 入路治疗具有术中解剖层次清晰、暴露简单等优点,对组织破坏小,且利用Henry 入路将Acu-Loc 骨板放在掌侧,更利于重建桡骨的稳定性,能避免将骨板固定于桡骨远端背侧所引起的伸肌腱磨损或断裂,进而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
目前,认为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原则在于尽快恢复腕关节正常功能、解剖结构。背侧入路是从Lister 结节通过桡骨纵轴切开,可较为完整地将骨折远端螺钉固定到掌侧,但因Lister 结节的解剖特殊性,使得Acu-Loc 掌侧锁定骨板贴附较困难,且骨板置于伸肌腱下方,易磨损肌腱甚至导致其断裂,另外,背侧入路需切开关节囊,易引起关节囊挛缩,也会影响腕关节功能[9]。本次研究发现,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Henry 入路结合Acu-Loc 掌侧锁定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可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及解剖结构恢复,并能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其原因在于,Henry 入路取桡侧腕屈肌建和桡动脉之间切开皮肤、浅筋膜,可保护桡动脉,可保证良好的解剖学复位和固定稳定性,减少解剖刺激,术后可更早进行腕关节康复训练,且该术式可将剥离下的旋前方肌拉向尺侧,可有效保护正中神经免受牵拉刺激,进一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10]。另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该术式治疗可降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这主要与该术式治疗的切口较小有关。
综上所述,Henry入路结合Acu-Loc掌侧锁定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及解剖结构恢复,并能提高腕关节活动度,减轻术后疼痛。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纳入样本量少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移,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后期需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探究该术式对患者腕关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