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明晰 多题同源

2021-12-08 01:24彭象华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彭象华

摘  要:在一次教师说题比赛中,组织者在教材上选取了三道题目,参赛选手根据抽签内容选讲其中一道题目,每位选手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多题同法”的阐述,各选手讲述精彩,特别是三道题目意外得到了统一,形异质同、三题同源. 说题是一项常见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命题技巧的掌握,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益于教学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说题;多题同源

说题是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深入研究数学问题后,说自己对题目的认识与理解;说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与数学思想;说解题的途径与方法;说题目的变式与拓展.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教师说题比赛,要求选手根据题目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多题同法”的阐述.

为重视教材,提高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这些题目题目均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各选手说题思路清晰、风格各异、亮点不断,给了现场观摩教师很好的启发. 笔者现在把题目和思考做些整理,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案例呈现

1. 一题多变

题目1 (教材八年级上册复习题2第15题)如图1,两只蚂蚁分别位于一个正方形相邻的两个顶点A,B上,它们分别沿AE和BF的路线向BC和CD爬行,如果AE和BF相互垂直,那么它们爬行的距离相等吗?

这道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几何问题,即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AE⊥BF,] 问AE和BF是否相等?

这道题目的求解比较简单,由已知,易证[△ABE≌][△BCF,] 所以[AE=BF,] 即两只蚂蚁爬行的距离相等. 题简易变,所以有的教师主要从“一题多变”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变式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AE=BF],求证:[AE⊥BF.]

变式1是通过互换题目1中的条件和结论,得到题目1的逆命题,然后判断其逆命题为真命题. 因为[AE=][BF,] [AB=BC,] [∠ABE=∠BCF=90°,] 所以[Rt△ABE≌][Rt△BCF.] 所以[∠BAE=∠FBC.] 所以[∠FBC+∠AEB=][90°.] 所以[AE⊥BF.]

变式2: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BE=CF],求证:[AE=BF]且[AE⊥BF.]

变式2是把题目1中的“AE和BF相互垂直”改為“[BE=CF]”,探究结论是否改变. 因为[BE=CF,AB=][BC,∠ABE=∠BCF,]  所以[Rt△ABE≌Rt△BCF.] 所以[AE=FB,] [∠BAE=][∠FBC.] 所以[∠FBC+∠AEB=90°.] 所以[AE⊥BF.]

变式3: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G,E,H,F分别是正方形边上的点,如果GE和HF相互垂直,那么GE和HF相等吗?

在题目1中,正方形内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均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我们将这两条线段平移,探究结论是否成立. 如图3,过点B作[BF∥HF,]交CD于点[F],过点A作[AE∥GE],交BC于点[E],则[FH=][BF,EG=AE.] 由已知易证[△ABE≌△BCF.] 所以[AE=BF.] 所以[GE=HF.]

题目1中涉及的知识点有:正方形的性质、垂直、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通过证明[△ABE≌][△BCF,] 可以得到[AE=BF.]

有的教师主要从“拓展提升”这个视角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拓展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E为边BC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垂直于AE的一条直线HF分别交AB,AE,CD于点H,P,F. 探究线段DF,HB,EC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题目1中,我们可以试着平移其中一条线段来寻找和发现结论的变化.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关键,如图5,过点B作[BF∥HF]交CD于点[F.] 则[HB=FF.]由已知易证[△ABE≌△BCF.] 所以[BE=CF.] 所以[EC=][BC-EB=DC-CF=DF=DF+HB.] 条件简单变化,结论就有了思维深度,但抓住“[△ABE≌][△BCF]”这个关键就比较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拓展2:如图6,在四边形AHFD中,如果[FD⊥AD,][HA⊥AD,GO⊥HF,] 垂足分别为点[D,A,O,OF=OH,] [GO=12HF,] 探究AD,DF,AH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题目1和以上变式题及拓展题中,两条垂线的垂足位于正方形内部的任意一个位置,如果其位于正方形ABCD的中心O,再去掉四边形BCFH,经过思考和探究,则可以发现新的结论. 如图7,连接BD,则点O在直线BD上. 由已知易证[△DFO≌△BHO.] 所以[DF=][BH.] 所以[AD=AB=AH+HB=AH+DF.]

题目1以爬行的蚂蚁作为引入,以正方形作为条件,探究正方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关系. 在题目1讲解的基础之上,对题目进行了多种改编,开放设问、变式探究,深入分析已知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揭示了问题的深层结构.

2. 一题多解

题目2 (教材八年级上册复习题2第16题)已知:如图8,在等腰三角形ABC中,[∠C=90°,∘] D是AB的中点,[DE⊥DF,] 点E,F分别在AC,BC上. 求证:[DE=DF.]

证明线段相等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或证明三角形全等,但证明[△DEF]是等腰三角形比较困难,所以可以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通过尝试和思考,可以找到多种解题思路,从而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说题.

思路1:如图9,过点D作[DG⊥AC,] [DH⊥BC,] 垂足分别为点G,H. 由已知条件易证[△AGD≌△BHD.] 所以[GD=HD.] 因为[∠FDH+][∠HDE=90°,∠EDG+∠HDE=] [90°,] 所以[∠FDH=∠EDG.] 因为[∠DGE=∠DHF=90°,] 所以[△DGE≌△DHF.] 所以[DE=DF.]

思路2:如图10,连接CD. 仔细观察图形后,发现[△EDC]与[△FDB]可能全等,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ASA”定理给出证明. 也可以证明[△AED≌CFD.] 得到[DE=DF.]

思路3:我们也可以利用对称的知识来考虑问题. 如图11,连接CD,作DF关于CD所在直线的轴反射DG,交AC于点G. 所以[DG=DF.] 由已知条件易证[△ADG≌][△CDE.] 所以[DG=DE.] 所以[DE=DF.]

思路4:我们还可以从旋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如图12,连接CD,将[△DFB]绕点D旋转180°,得到[△DFA,] 则[DF=DF.] 由已知易证[△DFA≌△DEC.] 所以[DF=][DE.] 所以[DE=DF.]

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题目2的一个难点,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这一类型的题目只需要抓住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主线,以不变应万变,即可顺利完成题目分析和解题证明. 题目2第4种解题思路所用的图形与题目1中的拓展2相仿,这为下面的“多题归一”奠定了基础.

3. 多题归一

题目3 (教材八年级下册复习题2第15题)如图13,两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重叠在一起,O是其中一个正方形的中心,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阴影部分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不易直接求解. 所以可以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来考虑问题,如图14,由这个特殊位置可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 再考虑在一般情况下,结论是否成立. 一般会想到以下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1:如图15,在正方形的顶点处标上字母,连接OC,OB. 由已知易证[△OCF≌△OBE.] 由割补法,得[S四边形OFCE=S△OCB=14S正方形ABCD=1.]

思路2:因为特例的结果刚好为正方形面积的[14,] 我们尝试过正方形中心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如图16),正方形被分成了四个部分[S1,S2,S3,][S4.] 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当整个图形绕点O旋转[90°∘]时,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重合,所以[S1=S2=S3=][S4,] 即正方形被直线[l1,l2]分成了全等的四个部分,从而得到题目3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正方形面积的[14,] 即为1.

思路1较为常规,思路2比较新颖. 用思路2来考虑题目2时,我们容易想到用“多题归一”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题目2和题目1非常类似,不同的地方是:这两道题目中正方形内两条垂线的垂足的位置不同,题目2中的垂足位于正方形的中心. 如果把题目2的图形补全,可以变成题目3(如图17). 根据题目1,我們知道[EH=FI,] 因为[DE=][12EH,DF=12FI,] 所以[DE=DF.] 所以三道题目都源于同一道题目,三题归一,其解法也有共性,找到了规律,求解题目2就能化难为易.

三道题目并蒂连理,低起点、高升华. 教师的说题各有侧重,有的重视“一题多变”,有的注重“一题多解”,有的顿悟“多题源一”.

二、感悟反思

1. 说题有助于命题技巧的掌握

命题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没有掌握命题的方法和技巧,则不能命制出新颖且高质量的题目. 改编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很常见,从题目1我们可以知道,改编原题时,可以置换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变式1和变式2),可以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变式3),可以拓展结论(拓展1),也可以同时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调整(拓展2). 改编后的新题要从多方面论证其科学性与规范性. 如果把题目1改编为:如图6,在四边形[AHFD]中,如果[FD⊥AD,HA⊥AD,GO⊥HF,]垂足分别为点[D,A,O,OF=OH,] 证明:[GO=12HF.] 则条件不足,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 对于典型的几何问题,我们可以对已知条件和图形进行仔细研究,深入挖掘可能的结论. 对于题目1,正方形内两条直线的垂足位于正方形的内部(中心是其特殊位置),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当垂足位于正方形的边上时,会有哪些结论;对于题目2,在已知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探究[S四边形ECFD]和[S△ACB]之间的关系.

2. 说题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波利亚有一句名言,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 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亦然. 通过“刷题”,模仿解题方法,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不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对新面孔的题目束手无策,最大的遗憾还会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透彻理解解题的规律,清楚问题的本质,才会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 黑格尔说,本质是简单的!但本质往往又是深藏的. 在对“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不断探索中,本质才会露出冰山一角. 以上三道题目,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发现其本质相同!题目1为“题根”,根深而叶茂,了解了这一实质,则对题目2和题目3的设问和解法,我们都能运筹帷幄、胸有成竹. 通过以上题目的分析,发现这些题目形异质同、多题源一. 题目2在补全图形以后,通过观察,能马上找到要证明的全等三角形,所有方法如出一辙,可谓“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

3. 说题有益于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题多变”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可以理清原题和变式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知识,对解题方法进行系统总结,有效发展思维. 改编经典题目或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一题多解”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以不同的方法思考同一道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改变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娴熟运用. 通过说题,始知“多题归一”,使教师拓宽视角,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理性辨析,系统思考,恰似拾级而上、渐入佳境,引导学生游刃有余.“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同解”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选用适合学生的题目,寻求好的解法,探讨问题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付出努力,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有教师说,在观摩这次说题比赛之前,所看到的这三道题目是孤立的,似乎没有联系,但经过参赛教师的讲解,使这几道题目串联了起来. 教材是学习之本、有源之水,掌握教材、用活教材,是教师教学必备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林运来. 解题教学要善于揭示问题的本质[J]. 数学通讯(下半月),2019(4):27-31.

[2]罗增儒. 数学解题学引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