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文
【摘 要】“欣賞·评述”领域的欣赏专题课,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欣赏评述课,应力求学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利用各种感官来对欣赏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学习和探究。实践证明,远观略悟、近观明悟、仰观深悟、回观思悟的学习路径,能让学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其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情感上与非遗文化产生共鸣。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深度学习;路径
“欣赏·评述”领域是小学美术四大学习领域之一,有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能力的重要功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人文精神,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民俗的联系,要求学生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然而,目前的“欣赏·评述”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方式为主,师生较少互动,课堂缺少生成。且学生的评述语言单一,缺少意味。
实践证明,要改变这些现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通过眼观心悟的活动,使学生做到“四观四悟”:远观略悟、近观明悟、仰观深悟、回观思悟,由此展开欣赏评述的深度学习,落实美术素养。笔者以浙美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东阳木雕》一课为例,探索美术欣赏评述的深度学习路径。
一、远观木雕造境:触发感官,略悟价值
通过场景布置、师生对话等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木雕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体验,激发学生的美术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粗略地远观木雕,在具体情境中自观自悟,获得对木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情境1:感受东阳木雕的地域背景
东阳是中国木雕之都,授课教师是土生土长的东阳人。课堂伊始,教师一边挥手,一边用东阳方言和学生问好:“大家好,我是东阳侬!”
师:你明白老师是什么意思吗?
大部分学生愣住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两个学生知道,原来他们也是东阳人。
师:你知道东阳的特色有哪些?
生:横店影视城、木雕、红木家具……
师:是啊,东阳木雕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传统美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情境2:初步感受东阳木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到了一块用蓝印花布包着的木雕作品。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阳木雕作品,大家一起来看看。打开花布,你有什么发现?用一个词语来说说。
生:精致、精美、震撼……
师:接下来,请大家当一回小小的鉴赏家,在鉴赏的同时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上有三个问题:作品上雕刻了什么?作品是怎么雕刻的?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情境1中,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课堂轻松地进入了探究东阳木雕的环节。同时,学生也初步了解了木雕作品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社会背景和东阳木雕的历史文化价值。情境2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初步认识东阳木雕所雕作品的题材之广泛,如山、树、亭台楼阁等,雕刻技法之多样,如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以及木雕作品形式之丰富,如工艺品、建筑构件、生活用品等。学生初步对东阳木雕进行图像识读,并产生一定的文化理解,由此从题材、技艺、形式等方面初步感悟了东阳木雕的价值,增强了审美判断能力。
二、近观木雕细节:探寻榫卯,明悟技艺
《中庸》有言:致广大而尽精微。细节体现艺术水准,细节之处最具表现力。榫卯结构是木雕作品中常见的结构,也是最具匠心的细节表现,但人们在观赏木雕作品时却常常忽略这一结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木雕技艺之精湛,教师带领学生解剖榫卯结构,从问题入手,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什么问题具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适合课堂的问题,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学生则根据问题细观、追问、探寻、体验,达到“明悟”技艺的效果。
【教学设计】
环节1:初步探索榫卯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仔细观察木雕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某个部位,你有什么发现?
你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吗?里面藏着什么呢?
里面藏着的东西十分精巧,给它一个专业名称就是榫卯结构。想想那些工匠是怎么做出来的?
环节2:体会榫卯的精巧
教师设置了如下步骤。
观看动画演示:感受榫卯原理是什么。
再观榫卯结构:思考榫卯是怎么做出来的。
观察椅子结构:说说榫卯的妙处是什么。
体验尝试拼接:每位同学得到一份榫卯部件,试着拼接出一把模型椅子,计时3分钟。
【教学反思】
环节1旨在用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感悟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教师引导学生见微知著,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的秘密,感悟东阳木雕中榫卯结构严丝合缝的特点,体会工匠师傅的匠心和智慧。环节2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思考、触摸,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用各种感官对东阳木雕进行多层次的探究。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东阳木雕的独特性,在明悟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与现象,获得审美享受,同时提高审美能力。总体上,教师利用图文、声音、动画、实物等工具,为学生搭建映射“欣赏·评述”主题的实景,由此将抽象的教学实体化,使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东阳木雕中榫卯结构之精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远观木雕场域:走近卢宅,深悟文化
《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将木雕置于大宅院、大生活、大文化的场域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卢宅是木雕、砖雕、堆塑的集大成者,是极具特色的江南民居。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木雕文化,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介绍卢宅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木雕与生活的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
活动1:探寻木雕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东阳卢宅的木雕作品中,教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作品,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师:在卢宅的木雕作品中,有一件让老师感到特别震惊的作品——《王羲之品茶》,观察这个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精美绝伦。
问: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栩栩如生?
生:木雕上的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都像活的。
师:这个房子的主人为什么不雕个大元宝,而要雕“王羲之”呢?
生:主人喜爱王羲之;王羲之是一个文人。
问:为什么要把文人雕到建筑上?
生:希望后代好好读书,好好写字,将来成为有文化的人。
师:你们真厉害,给你点个赞!原来,木雕作品背后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活动2:体会建筑蕴含的感情
师:这么精美、有内涵的作品就在东阳卢宅的建筑上,刚才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精致的木门、精美的斗拱、古式窗格……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东阳卢宅,感受宏大的建筑格局(播放视频)。
师:通过观看视频,你还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卢宅有多少年的历史?卢宅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自己的学习单,而后进行交流、分析。
【教学反思】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链接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他们一起观悟。利用一件木雕精品,就能从内容、形式、技艺等各方面挖掘出木雕背后蕴含着的独特文化。教师通过对木雕《王羲之品茶》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将美术作品与当地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民俗等内容联系起来,使欣赏更贴近生活。而后,教师又把这一作品退回到卢宅的场域中,从而引出更多的木雕作品,让学生从内到外、由点到面地进行全景式观察。学生通过观看卢宅的视频,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精神追求。这样的课堂增强了开放性、在场性、情境性,实现了国家教材和地方文化的有机统一。
四、回观木雕成就:演绎雕刻,思悟未来
木雕艺术成就了东阳木雕之都的地位,卢宅延续了木雕的传奇。如果学生回顾木雕的雕刻过程,就会知道为何东阳木雕会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对东阳木雕的传承有更多的思考。
【教学设计】
活动1:了解木雕的创作过程
师:卢宅的主人为什么要造这个建筑?又为什么要雕刻?
师:一块不起眼的木板是如何变成一件木雕作品的?这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
师:让我们通过5块木雕的步骤图,演绎东阳木雕的雕刻过程。
活动2:思考非遗文化蕴含的精神追求
师:东阳木雕凭什么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师: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看完视频,你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作品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追求?
【教学反思】
活动1让学生探讨建造历程,了解卢氏家族的文化背景以及卢宅的历史传承,从而寻找木雕和木结构在历史中的价值。在回溯木雕作品的生产流程环节,学生经历了一块木板经过设计、打坯、修光、打磨,直至变成精美的木雕作品的过程。活动2从东阳木雕、木结构的历史、相关的文化传承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由此链接到中国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其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由此,学生的视角由个性向共性延伸,其对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审美判断能力不断增强。
綜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深度学习离不开眼观心悟的教学活动。运用“四观四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评述的路径,能够让学生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的意义,从而形成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达到美术课堂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帕克斯,塞斯卡.美术教学指南[M].郭家麟,孙润凯,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