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余华《兄弟》英语译介模式

2021-12-08 13:5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译介传播学余华

王 敏

传播学视域下余华《兄弟》英语译介模式

王 敏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文学作品的有效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译介所涉及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与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非常地相似,借鉴传播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探讨余华作品《兄弟》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提供些许参考。

5W传播模型;余华;《兄弟》;译介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今时代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其中,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余华是享誉国际文坛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大多数作品早已被英、美、日、德等国家广泛译介,而且在国外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可以说,余华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不失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成功典范,其译介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般认为,余华作品译介的成功既归功于余华的极简化的人类性、世界性写作风格,也归因于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文学译介所涉及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在译本传播过程中的有效运行,这确保了译本的文学价值,并使之符合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文学译介所涉及的各个要素与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传播模型5W十分地相似。该模型清晰地说明了在整个传播链上的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这对于探究有效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介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拉斯韦尔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余华代表作之一《兄弟》在英语世界译介的经验,探索文学作品的有效译介模式。

一 传播学理论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

(一)传播学理论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致力于描述现象、分析问题、理论化过程、主体、媒介和效果以及发现传播规律的学科。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符号是信息的物化,媒介是信息的物化载体。所有传播行为的参与者,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收者,都带着意图、目的或意识参与信息交换。在西方国家,传播学通常被称为“传播研究”“传播理论”或“传播科学”。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五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分别是哈罗德·德怀特·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库尔特·卢因(Kurt Lewtin)、卡尔·艾弗·霍夫兰(CarlHovland)、拉扎斯菲尔德(PaulF.Lzarsfeld)和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传播现象和问题,为传播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传播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传播学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在40年代和50年代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在过去的60年里,美国、日本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对传播学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许多学者尝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翻译,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是将传播学应用于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和金隄教授合著的《论翻译》(OnTranslation)中便提出了“翻译就是交流”的观点。奈达借用了传播理论中的来源、信息、接受者和反馈等术语来充分阐释翻译是一种传播的思想。他进一步指出,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包括来源、信息、信息背景、信息代码等。沃尔夫拉姆·威尔斯(WolframWilss)在他的著作《翻译学:问题与方法》(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一书中将翻译视为一种动态的传播交流方式。威尔斯认为语际翻译是交际中的一个特例,认为“它的特殊性在于语言交际行为涉及两种语言这一事实。”[1]他强调应该注意翻译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交流和信息传递。

自20世纪80年代大量传播学相关著作引入以来,该学科在中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吕俊是中国第一位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者。他探讨了翻译的本质和传播学的特点,认为从本质上讲,口译、笔译、机器翻译或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所有翻译活动,都是为了传播既定信息。他进一步得出结论,指出翻译学是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并且尝试勾勒出基于传播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2]

(二)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大众媒体和宣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并为这个新兴的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书中指出传播行为涉及“谁”“说什么”“在哪个渠道”“对谁”和“有什么影响”的问题。[3]35也就是说,对传播行为的正确研究是看谁对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框架被命名为5W传播模型。5W传播模型有助于阐明传播过程、主要参与者之间以及参与者与其社会之间的影响和关系[3]48,已经成为研究传播过程的经典范式,涵盖了传播研究的大部分研究内容。拉斯韦尔在书中强调,对传播过程的研究离不开对以上五个问题的讨论,每个问题实际上都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分析。 在这本书中,拉斯韦尔进一步将研究方向划分为五个方向:(1)第一个W重点关注传播者,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引发和引导传播行为的因素“谁”;(2)第二个“W”指的是“说什么”,即要传达的内容或信息,强调以“说什么”为核心的内容分析;(3)第三个“W”,代表“在哪个渠道”,主要是以互联网、广播、新闻、电影等传播渠道为主要对象的媒体分析;(4)第四个“W”,表示接收内容或信息的人。该术语后来被接受者或观众所取代。主要强调受众分析,集中于媒体所触及的人群;(5)最后一个“W”是指媒体所达到的内容或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效果分析是这个领域的一个细分领域,侧重于传播效果分析,主要关注对观众的影响。[3]60此外,他还指出,将观众和效果分析结合起来往往比将他们分开容易。而在内容分析方面,学者们可以将其细分为主旨和风格的研究,前者指的是信息,后者是指信息构成要素的排列。[3]65

拉斯韦尔模型虽然简单,但对整个传播过程的描述却非常清晰,有利于人们对沟通过程进行全方面的研究。首先,它指明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助于将精力投入到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中。其次,它可以提高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以预测事件的结果。再次,它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需要的媒体,从而充分利用媒体为社会服务。根据该模型,传播过程包括:(1)传播者,(2)传播的内容或信息,(3)媒体,(4)受众或接受者,(5)受众的实际反应或传播所造成的效果五个方面。

(三)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与译介的关系

虽然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最初是在传播学研究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它与翻译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非常适合阐释翻译传播行为。众所周知,翻译领域一直缺乏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的活动,它与传播学、文学批评学、美学和符号学等学科都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对翻译理论、方法和术语的认识,翻译研究借鉴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传播学的理论就是其主要借鉴资源之一。纵观翻译领域,人们不难发现,翻译作品的传播通常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具有相同的路径。然而,翻译由于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在一个翻译传播事件中包含了两个行为。它本质上是用另一种(目标语言)的文本替换一种语言(源语言)的文本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过程包括两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原文本被中介者(这里称为译者)理解和解释为一种话语,在第二阶段,这种解释以目标语言的形式被翻译,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性质。由于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翻译传播被认为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传播。正如吕俊所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其本质是传播。”[2]在翻译传播中,原文作者作为传播的主体,首先通过出版商或文学代理人等渠道将原文传达给译者;其次,原文由此被译者所理解和呈现,并作为译文输出;之后,在出版商的帮助下,译文能够传达给受众,也就是目标读者。根据拉斯韦尔5W模型的五个要素,译介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译者、原文和译文(翻译策略)、代理商的翻译和传播(主要集中于文学代理商和出版商)、翻译文本的海外接受情况(结合最后两个要素“观众”和“效果分析”)。因此,本文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和传播过程的出发点,将译者划分为“谁”这一要素;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作为翻译素材的原文一起,都属于“说什么”这一要素;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代理人传播到其他国家,因此,翻译代理人划分为“在哪个渠道”这一因素;这里将目标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视为翻译和传播的终点,因此将海外接受分为最后两个要素“受众”和“效果分析”。

二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下的余华《兄弟》译介研究

《兄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分为上、下两部。该书通过对主人公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遭遇的描写,讲述了中国近四十年的时代变迁。其作者是蜚誉国际文坛的中国当代作家余华,他的作品已经被广泛地译介到国外。其译本主要是由具有高超的汉英互译能力并且深谙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学者和汉学家翻译。《兄弟》英译本是由罗鹏(CarlosRojas)和他的妻子周成荫(EileenCheng-yinChow)合作翻译而成。《兄弟》英译本于2009年在美国由世界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兰登书屋旗下的ANCHORBOOKS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以出版高质量文学作品而著称。出版社利用它优良的信誉以及非常出色的营销手段为《兄弟》的成功译介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与此同时,《兄弟》英译本在加拿大多伦多由RadomHouse出版发行;在英国由Pan MacmillanLtd出版发行。《兄弟》英译本的出版激起了英语世界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热烈讨论,褒扬声音此起彼伏,批评之声也接连不断。下面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下对余华《兄弟》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进行分析。

(一)译介主体

作为传播的第一要素,“谁”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翻译和传播的主角和推动力。译者是搭建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主体。传播行为的主体是负责信息的收集、修改和传输的传播者。在翻译传播中,主体是翻译者。一部文学作品能否被成功地传播到国外,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首先取决于翻译本身。因此,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执行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文学作品的译介过程中,译者作为译介主体无疑应处于最关键的位置。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化积淀和翻译功底等决定了翻译的成功与否。《兄弟》的译介主体是杜克大学教授罗鹏(CarlosRojas)和他的妻子周成荫(EileenCheng-yinChow)。罗氏夫妇的双语熟练程度、学术背景和翻译能力以及翻译思想是《兄弟》译本在美国大受欢迎的重要保障。首先,周成荫来自中国台湾,高中开始赴美国求学,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职。其丈夫罗鹏现就职于杜克大学亚洲及中东地区研究中心,曾在新疆大学学习中文,他不仅精通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也非常熟悉,曾经出版《赤裸凝视:思考中国的现代性》一书。近年来他一直于专注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兄弟》英文版出版后,引起了英美主要媒体的广泛关注,罗鹏也因此在翻译界脱颖而出。随后他又陆续翻译了阎连科的《四书》《耙耧天歌》《炸裂志》和《受活》。其次,罗鹏是一位翻译兼创造者,他认为翻译应对原作者负责,并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他欣赏余华的写作风格,并愿意将这样的创作带给目标读者。因此,从罗氏夫妇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汉语精通程度以及他们研究中国现象和翻译文学作品的经验使他们成为翻译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理想人选。

(二)译介内容

在翻译语境中,译介内容是指翻译文本的选择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事实上,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所有发生在翻译环境中的行为都必然会以某种方式与它们相关联。正确选择要翻译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译介的成功,反之亦然。然而,文学作品的译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原作者的外译意识是关键之一。余华作品对外翻译和传播的数量较多,继《往事与刑罚》的英译本在1996年出版之后,余华的作品便开启了外译之旅。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的译介,余华在国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兄弟》在国内出版的次年便被译介到国外,这改变了余华作品以往从翻译完成到最终出版周期较长的局面。众所周知,作者与译者的坦诚交流与思想碰撞是使得文学作品得以顺利译介的重要环节。《兄弟》的成功译介便得益于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余华受邀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负责接待的便是周成荫,余华主动而热情地请周成荫夫妇来翻译《兄弟》,幸运的是周成荫当即同意,就是这次机缘巧合的互动促成了《兄弟》的快速译介。言及文学译介,译者与原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同生的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深刻透彻地理解原作品,会积极地与原作者探讨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问题。在作者与译者的交流中,对于翻译的方法和原则的探讨也是必要的环节。罗鹏夫妇曾就《兄弟》的语言和风格翻译问题与余华进行过深入探讨,双方一致认为最大程度地保留余华的语言和风格就是最好的翻译。因为余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尊重原著应该是翻译的底线,当然这个尊重是活的,不是死的,正如你说的‘汉语与其它语言之间的不对应性和非共通性使得这些选择变得更为困难’,所以我说的‘内科式的治疗’是请翻译家灵活地尊重原著,不是那种死板的直译,而是充分理解作品之后的意译,我觉得在一些两种语言不对应的地方,翻译时用入乡随俗的方式可能更好。”[4]因此,在翻译《兄弟》的过程中,罗鹏夫妇主要采取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归化”的翻译策略,有效地保留了原文特色。例如,原作中赵诗人用“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个谚语来形容自己被女朋友当场抓获时候的羞愧难当。译者运用归化翻译策略将其译为“goingforwoolonlytoendupshorn”(想要羊毛结果却被剪了绒),使译文读者能够感觉到当赵诗人的三心二意的面目被众人皆知时的那种无比尴尬的心情。

(三)译介途径

“途径”是指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内容的载体,介于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途径即传播媒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是完成传播任务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众传播的渠道有很多,如广播、报纸、论坛、报刊、博客、电影、互联网和出版社等,这也适用于翻译传播。对于一部面向异域市场的译介作品来说,译本的出版问题尤为关键。翻译文学作品的海外出版是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与作家本人、编辑、文学代理人、出版商等各类文学赞助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勒费弗尔(Lefevere)看来,文学系统存在双重控制机制:一方面,它通过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从系统外部运作;另一方面,它从系统内部运作,涉及诗学和专业人士。[5]一般而言,赞助人是指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中间人,在这里主要指参与《兄弟》传播的作者本人、文学代理人和出版商。《兄弟》能够顺利登陆英美等国图书市场有很多因素。首先美国专栏记者巴尔博扎曾在2006年10月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余华生平和写作成就的文章,对《兄弟》这部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评论,这为《兄弟》能够译介到英语世界奠定了基础。但是,《兄弟》在英美的出版过程其实也是一波三折。起初,出版商因译本的语言和风格等问题拒绝出版。罗鹏夫妇与出版商就译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和讨论,最终出版编辑被说服,同意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译本才得以出版。同时,出版社对所出版的翻译作品的宣传运作也非常重要,出版社是作品译介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兄弟》的英译本都是由世界著名出版社出版,它主要由兰登书屋旗下的PantheonBook出版社、Picador出版社和Anchor出版社三个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Pantheon和Picador两家出版社采用精装本的形式出版发行,而 Anchor出版社则以平装本形式出版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译本内容完全一致,但价格、发行地区和装帧等各不相同,这也是国外一些出版社常见的营销方式。

(四)译介受众与效果

翻译语境中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分别指的是目标读者和作品的接受程度。由于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传播效果取决于该文化的读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它,因此这两个概念一起讨论比单独讨论更好。《兄弟》的目标读者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通读者,二是一些专业人士,如作家、杂志社、文学领域的学者和批评家等,这些主流声音是影响译本接受的重要因素。在译介活动中,译介效果是指译文在目标环境中的接受程度,包括专业人士、大众媒体和读者等的态度以及译文的影响和地位。《兄弟》在英美出版仅几个月便引起了大量主流媒体的关注,各类评论文章纷纷出现在英美各大权威报纸和期刊上,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英国的《独立报》《卫报》等,媒体对《兄弟》的评价呈现了褒贬不一的局面。其中积极的评价较多,如《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对《兄弟》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将辛辣、痛苦藏于嬉笑幽默之中的讽刺作品。《纽约时报》评论人米什拉认为《兄弟》大获成功的原因是:“它既让读者想到中国人在‘文革’时期遭受的苦难,也利用了另一个在中国容易使人产生共鸣的主题,即有钱人,特别是像李光头那样的暴发户性质的企业家怪异的生活方式。《兄弟》 也可能最终成为成功译介的第一部当代中国小说。”[5]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书评人莫琳科里根将《兄弟》译本出版的2009年称为“余华年”,她认为《兄弟》是一部非同凡响的作品。可见,《兄弟》在英美国家还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众多的积极正向的评价促进了广大读者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接受。当然,余华的《兄弟》在英美大获肯定的同时,也不乏一些否定的声音出现。如《卫报》就曾刊发评论声称《兄弟》是一部叙述手法夸张,整体却平淡无奇的作品。英国汉学家蓝诗玲也曾撰文对《兄弟》的故事基调和夸张情节进行了批评,认为这部作品有贬低女性之嫌。如此种种的负面评价无疑会对《兄弟》在英国的传播与接受造成影响。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主流媒体还是对《兄弟》的英译本赞誉有加,这对《兄弟》在海外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主流媒体的评价,《兄弟》在英美国家的馆藏也是考量作品接受效果的因素之一。通过检索世界主要图书馆联合检索系统World Cat发现,美国有617家图书馆,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都收藏了《兄弟》的英译本,英国共有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在内的64家图书馆收藏了此书,在澳大利亚有26家图书馆、在加拿大有23家图书馆都收藏了此书。这一系列馆藏数字证明《兄弟》在英语世界的译介非常成功,受到了英美等国家的普遍的关注和接受。诚然,这也反映出英语世界的国家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了解热情高涨,这不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契机。

三 结 语

中国文学译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唯有遵循传播规律的文学译介才能在译语世界取得良好的传播和接受效果。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为中国文学的译介提供了可参考的有效模式。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从译介主体、内容和途径、译介受众和与效果五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当代小说《兄弟》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活动。从对《兄弟》在英美等国家的译介活动的分析,我们发现拉斯韦尔传播模型对文学作品的成功译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拉斯韦尔传播模型为基础的文学译介模式能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1]Wilss,W.TheScienceofTranslation: ProblemsandMethods [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1:54.

[2]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39-44.

[3][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展江,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高方,余华.“尊重原著应该是翻译的底线”——关于中国文学译介与传[J].中国翻译,2014(3):60.

[5]Lefevere, A.Translation, 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4: 14.

[6]Mishra, Pankaj. TheBonfireofChina'sVanities[N].TheNewYorkTimesMagazine,2009-01-25(20-25).

2020-09-22

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传播学视域下余华作品英语译介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SP19YBC021)。

王敏(1979-),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译介学。

H059

A

1673-2219(2021)04-0111-05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译介传播学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一颗假糖的温暖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读与写(节选)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