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陈敬胜
论瑶族奏铛歌谣中的涉农知识谱系
王 琴 陈敬胜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瑶族是在南岭走廊崇山峻岭中不断迁徙的南方少数民族,在耕山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智慧。通过奏铛歌谣之农事歌谣的分析,可以见出瑶族不仅会“耕山”还会“耕作”,在民族史中,通过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交往交融发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构建了涉农知识谱系。
瑶族;歌谣;农业知识
瑶族是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岭走廊山区来回迁徙已逾千年,并在历史长河里发明了具有地方性与民族性特征的地方文化。其中歌谣是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涵盖了历法、农耕知识与酒文化,自成体系。本文以瑶族奏铛歌谣中的农事歌为研究对象,在文本分析中构建瑶族歌谣中的涉农知识谱系。
瑶族受地理空间影响,生产模式以耕山为主,在外族群看来瑶族不知道怎么种田,缺乏农业知识体系。实则不然,瑶族民间歌谣中就暗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沙饼子歌
正月了了雷公叫,二月犁头贴地行,三月谷种满田撒,四月秧苗渐渐青,五月挑锹看田水,六月把脚练禾蔸,七月看禾禾上岭,八月看禾禾带花,九月看禾禾大熟,十月收归仓里藏。人话做种亦无叶,人话做糍亦无糖,姊妹相邀做沙饼,叽里咕噜上龙床。[1]83
该歌谣以女性口吻按照月份叙述了瑶族水稻耕作过程,从二月开始犁田准备播种直到十月份才收割,水稻生命周期横跨7-8个月。
围坛歌
正月桃花发,正春二月李花开,三月桐木花正开,四月金斗发天开,五月南球江上发,六月芙蓉花正红,七月莲花塘下发,八月禾花谷上生,九月葛藤花过路,十月鸡公花正红,十一月梅花谢落地,十二月山茶满树红。[1]296
将每月最具特征的花作为历法的象征,是瑶族的纪年手段。如看到桃花开,就会想到正月。遇到鸡公花开就明白时令进入十月。在该歌的后半部分,对十二月花名做了进一步的描述:
正月正,云露遮山能火烟,寒露过山等三等,等着桃花过嫩心。二月二,二月李花白缯缯,又摘一枝头上插,又摘二枝伴手行。三月三,三月花开春正深,春水深深不通过,报子拗花来定亲。四月四,四月金花白栽栽,四月岭头花谢了,问子拗花随即来。五月南球江上发,南球江发在江中,春水深深不通过,空见风吹落草中。六月六,六月芙蓉花正红,手里托来又怕扬,口里含来又怕融。七月七,七月莲花佛殿安,摘来一枝手上伏,莫嫌手上世无贱。八月八,八月烟花口里生,又摘一枝头上插,又摘二枝伴手行。九月齐藤过花路,二人花边进花园,几时守得花园里,荡开花园插花心。十月十,十月鸡公花正红,又摘一枝头上插,又摘二枝伴手行。十一月梅花岭球球,梅花杆上题红桥,归家说报娘村众姊妹,一杆好花望共收。十二月山茶花,邮寄下海买金花,买得真花十二样,样样排来真绣花。[1]296
通过咏花,赋予生活以美的享受。“六月芙蓉花正红,手里托来又怕扬,口里含来又怕融”一个“扬”,一个“融”就把芙蓉花的娇贵展露无遗。又如“三月花开春正深,春水深深不通过,报子拗花来定亲。”形象地用花表达了汛期,以花传达了婚期。
十二月生产歌
轮到今年算到村,正月立春雨水勤;二月惊蛰春分暖,锄头开山刮开岭。
正月种竹二月树,清明扫墓好下种;扫墓下种播苞米,番薯芋头样样种。
犁田耙田秧下田,秧苗下田多积肥。积肥多了多生产,增加收成好养命。
多劳动的可多食,加多天数和人工。多打石头多烧灰,多放石灰趟田中。
三月趟田四月锄,立夏以后是小满。过了小满种大麦,五月芒种到夏至。
六月小暑和大暑,禾子黄来谷又熟。小暑来到吃黄粟,大暑到来吃稻谷。
七月立秋到处暑,多种番薯来养活,八月白露似春风,八月大禾黄又黄
九月寒露又霜降,割回大禾堆满仓。十月大雪小雪到,番薯芋头收转回。
十一月里冬至到,九十庄稼已收来,腊月大寒小寒到,砍九岭材斩十竹。[2]9
此歌谣以月份为主线,节气为节点串起瑶族开山开岭、播种、耕作等主要农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深居南岭山区的瑶族对“春”格外敏感,奏铛歌谣之《万段曲》就是一首永春歌。
春到了,百般木叶共含花,人屋有双心里好,弟屋无双心里愁。春到了,百般木叶共含枝,人屋有双心里好,弟屋无双心里愁。春到了,百般木叶出来齐,新叶出来旧叶落,旧叶地中成地苔。春到了,百般木叶出来先。新叶出来旧叶落,旧叶地中成地伦。
春到了,百般阳鸟叫啾啾,牯牛盛在人栏里,早禾谷种在人仓。春到了,百般阳鸟叫啾啾,牯牛盛在人栏里,早禾谷种在人州。春到了,百般阳鸟叫啾啾,天光早起犁秧地,紧把犁头贴地行。春到了,姊妹相邀去买牛,姊妹相邀下峒买。三百贯钱买个牛。[1]402-403
该歌谣以女性视角叙述了瑶族的耕作。前半部分诉说的是瑶族的苦闷,后半部分摆脱苦闷之气氛,描写了姊妹相邀去买各种生产工具的细节。表达了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还得走的悲情。同时刻画了瑶族女性从事砍山、烧山、犁田、耙田等重活等重活的场面。《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七)之《春歌》,则从男性视角记录了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新铺乡政府保留的一首《春歌》,反映了瑶族的耕种生活。
春歌
春到乡,哥也忧来妹也忧,哥忧没有春牛用,妹忧无种没秋收。
春过往,哥心慌来妹心慌,哥慌谷种没落土,妹慌水田没插秧。
春深了,哥妹相邀去买牛,来到市场见价涨,卖块青山买一头。得牛了,哥妹商量买犁耙,春忙犁耙又涨价,买把犁耙卖个家。
家里贫寒受苦多,几丘小田在冲角,田头生有千年树,田中野草多过禾。
家里贫寒受苦多,几丘小田在冲角,鸟仔夹来老鼠吃,只剩捍草不见禾。
穷苦人家种冲田,田中叉满野树根,三天难犁半块田,搞坏犁耙喊王天。[2]2
这首《春歌》既叙事了如《万段曲》般的苦涩人生,又增加了男女分工合作的情节,描写鼠灾、鸟灾、谷种对土壤、水等农业条件的选择性问题,凸显了耕作的艰难。
奏铛歌谣中的《踏田曲》《荷叶杯曲》则记录了瑶族的耕田的全过程。如《踏田曲》:
踏田便踏大峒田,莫踏深山细丘田,深山细田多木样,拗断犁头空过年。踏田便踏大洞田,莫踏细冲木样田,深山小田多木样,拗断犁头不奈何。[1]402
《踏田曲》歌谣运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艺术反复咏叹耕作之不易。一方面渴望大田峒,发出“拗断犁头空过年”之类的感叹。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现实耕作场域所面对的“细丘田”“细冲木样田”“深山文墨田”之痛。
瑶族的田不仅狭窄、肥力奇缺还距离聚居点路途遥远,去一趟耕田头发就因风散乱。踏田之后,就进入播种环节。首先是选种子。
得田了,姊妹入仓筹老禾,筹得老禾十二姓,姊妹归家报老爷。得田了,姊妹入仓捡老粟,捡得老粟十二姓,姊妹归家报老妻。糯禾杂,得娘捡得糯禾真,得娘捡得糯禾尽,捡尽糯禾心便生。[1]403
鉴于种子在农业耕作中的特殊地位,瑶族对种子的筛选充满了敬畏之心,负责筛选种子的是“女性”,在瑶族看来“女性”筛选的种子具有更强的繁殖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选完种子之后,便开始了播种环节。
得田了,又担谷种下田家,禾种下田有七夜,未经三夜都生芽。得田了,又担谷种下田家,又担谷种下田种,谷种下田有七夜,未经三夜出谷头。得田了,又担谷种下田明,禾种下田有七夜,未经三夜满田青。得田了,又担谷种下田耕,禾种下田有七夜,禾经三夜满田生。秧长了,姊妹相邀去作秧,有工作得三封半,无工作得半封秧。[1]403
从播种环节开始,农事歌谣由之前的“悲”慢慢过渡到“希望”的田野。
《荷叶杯曲》与《万段曲》为姊妹篇。内容上前后相接,在气氛上发生了改变,《荷叶杯曲》充满了喜庆,如《掘田了》:
掘田了,姊妹相邀作笑思,作笑不知田中事,不知黄杆正包穗。掘田了,姊妹归家作笑乐,作笑不知田中事,不知黄杆正包肠。七月看禾上一节,八月看禾禾带苞,九月看禾禾大熟,十月看禾禾归仓。[1]405
这段短短几行就出现了4个“笑”字,在欢乐中揭示了谷子生长的过程。
禾熟了,不放深山班真知,班真得知不好事,担郎禾谷上横头。
禾熟了,姊妹相邀去放田,上田下田都放了,收拾黄禾无万千。禾熟了,姊妹相邀去放杯,上杯下杯都放了,收拾黄禾无万堆。禾熟了,姊妹相邀去放塘,上塘下塘都放了,收拾黄禾无万仓。[1]406
禾熟了是好事,但也带给了他们一些烦恼。生怕林中各种动物破坏、践踏、盗食谷物。农事歌谣又从“喜”转入了“悲”与“恐”。
瑶族有十二姓,把所耕作之“黄禾”也分为十二姓。十二姓黄禾总的来说分为“糯禾”与“粳禾”两类。“粳禾”适合做饭“六姓做饭饭柔软”,“糯禾”酿酒甜美“六姓造酒是糖浆”。瑶族沿袭至今的瓜箪酒就是用糯米加酒曲发酵形成的。
南岭瑶族居住的山区湿寒重,所以男女都喜酒,到了无酒不人生的地步。瑶族人民都说自己的酒文化浓厚。《荷叶杯曲》歌谣里记载了瑶族酿酒的工艺流程。
白米平天黄杆糯,流是深山细叶刘,流叶深山岭上水,流过屠衍水埠头。青山便有梅火树,细叶流藤缠上身,五婆执归造炳药(酒药),凡人吃酒饮自醉。造酒杜康会造酒,又剩嫩叶四边帮,造酒原来有七夜,未经三夜满房香。造酒杜康会造酒,又剩嫩叶四边围(注:围住塔子沿),造酒原来有七夜,未经三夜起琉璃。[1]408
该歌谣叙述的是“瓜箪酒”的做法,由于度数低带甜味,瑶族把“瓜箪酒”作为饮料喝。瓜箪酒的制作工艺是用糯米加酒曲加泉水,放到坛缸里任其自然发酵,直到出丝丝,也就是“琉璃”即可。
酒出了,斑竹斑斑出酒抽,琉璃团圆来摇酒,大叶团圆寻酒头。酒出了,又请乐家提出烧。男人多行不在屋,女人把火四边烧。[1]408
酒饭在酒曲的作用下发酵,只是酿酒的关键一步,还需要用木甄子蒸酒。“酒出了,又请乐家提出烧。男人多行不在屋,女人把火四边烧”,瑶族蒸酒的义务落到女性头上,按照歌谣的解释是“男人多行不在屋”,似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因。
酿酒工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会不会酿酒,被作为衡量一个瑶族女性能干与否的标准之一。瑶族的酒除了糯米酒和烧酒之外,还有诸多的养生酒。常见的药酒有蜂子酒、蛇酒、鞭酒、鸡爪酒、醣榔果酒、金银子酒等十多种酒。瑶医有五虎、九牛、18钻、72风药之说,药酒的种类也很多,每一种酒都有特殊的功效。基本上都以祛风寒为主兼有治疗跌打,强筋壮骨补肾,气血双补的功用。
瑶族为什么喜饮酒?除了驱赶湿寒外,因酒还具有其他功能。第六段《飞江南》,记录酒有还有换钱和替代槟榔的功能。
酒熟了,又请家人抽入房,便有大哥声气急,酒站落台取酒浆。酒熟了,又请乐家提上卖,应守三年酒上卖,二十贯钱买一坛。槟榔贵,槟榔贵在广州南,郎今要取槟榔吃,吃了槟榔满面红。槟榔贵,槟榔贵在广南东,郎今要取槟榔吃,吃了槟榔面都红。槟榔贵,槟榔贵在广南京,郎今要取槟榔吃,吃了槟榔面都青。槟榔贵,槟榔贵在广南山,郎今要取槟榔吃,撑船过水到南山。
槟榔贵在广南头,郎今要取槟榔吃,吃了槟榔心都愁。[1]408
南岭山区不产槟榔,瑶族奏铛歌谣里有槟榔的记载,应该与南岭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区有关。从《飞江南》歌谣看瑶族男子曾经爵过槟榔,槟榔容易上瘾,经济困顿的瑶族消费不起。瑶族女性就通过歌谣来劝瑶族男子戒掉槟榔。饮酒具有槟榔的部分功能,因此是槟榔较好的替代品。
三升大米酿大酒,酿得三瓶邓(等)娘吃,人来客去吃三杯,吃了一瓶捧壁行。三升大米酿大酒,酿得三瓶等两瓶,人来客去吃三杯,饮了一瓶捧壁吐。[1]408
这段歌谣描述了瑶族好客的礼仪。“来客去吃三杯,吃了一瓶捧壁行,饮了一瓶捧壁吐”。瑶族这种烧酒后劲很足、好进口、口感好。
好酒亮(量),亮(踉)去亮(踉)回显酒头,亮去亮回显高酒,真节平平楼上眠。好酒浆斟,落台头台尾香,好酒饮盏当千盏,好双连个当爷娘。好酒浆,斟落台盆花样长,好酒饮盏归床睡,老人饮了归床睡,后生饮盏话又长,好酒浆,斟落台头台尾香,老人吃盏归床睡,后生饮盏使刀枪。[1]408
醉酒之后的瑶人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歌谣里也有了描述。“老人饮了归床睡,后生饮盏话又长,老人吃盏归床睡,后生饮盏使刀枪。”酒劲对人的影响,因年龄段不同而不同,对老年人而言,喝点酒好入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酒是一种兴奋剂,醉后不仅兴奋,话多,力量也大。
大碗酒,来时衍衍去时空,来时酒瓶满房有,去时酒瓶满房干。大碗酒,吃了身红面带花,来时吃娘下马酒,归去斟郎上马茶。大碗酒,吃了眼红面又青,来时吃娘下马酒,归去斟郎上马茶。[1]408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只是北方汉子的豪爽,在南岭瑶族村寨也是如此,有过之而无不及,瑶族男女都是大碗喝酒,来客人时,总想着让客人“竖着进去,横着出来”。“来时衍衍去时空”形象地描绘了这种醉酒的感觉。“来时酒瓶满房有,去时酒瓶满房干。”干了如此多的酒,焉能不尽兴?“身红面带花,眼红面带青”把酒后的丑态形象化了。瑶族男女平等,在接待客人时也如此,没有部分汉族地区,女性不上席的习俗。“来时吃娘下马酒,归去斟郎上马茶。”女性陪酒,男性倒茶服务的描写跃然纸上。瑶族的酒文化由此可见一斑。“东老饮酒醉醺醺,东老饮酒醉泥泥。”谁能与我同醉的豪气依然。“这种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酒已经使酒本身超脱了它自身的“物”性,使其具有了与人相关的社会属性。”[3]
瑶族奏铛歌谣最早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南岭走廊的瑶族集聚区,在文字传入瑶区后,经历了瑶汉文人的再书写,内容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成为瑶族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走进历史田野,在历史语境中对奏铛歌谣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窥见瑶族不仅在迁徙史中发明了丰富的山地文明,同样也创造了璀璨的农业文明,构建了农业谱系,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1]李祥红,郑艳琼.湖南瑶族奏铛田野调查[M].长沙:岳麓书社,2010.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周大鸣.饮酒作为山地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黎、瑶、侗三个山地民族村寨为例[J].民俗研究,2018(1):135.
2021-04-28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潇贺古道契约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YBA380)。
王琴(1993-),女,湖南永兴人,湘南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陈敬胜(1964-),男,湖南江华人,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
G03
A
1673-2219(2021)04-0050-04
(责任编校:潘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