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玉琯岩唐代摩崖《无为观庄田记》考释

2021-12-08 13:58:2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九嶷山嘉鱼州府

敖 炼

湖南玉琯岩唐代摩崖《无为观庄田记》考释

敖 炼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研究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玉琯岩位于九嶷山旁,现有石刻23处,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石刻当属岩洞门口左侧的“九疑山”巨幅榜书,为南宋道州刺史方信儒所书,每字1.7公尺见方。岩洞门口右上方的《无为观庄田记》,记载了无为观的始创年代及庄田分布,依据石刻的落款年代及字体、刻工,可知此石刻磨勒于唐代晚期,当为玉琯岩可见的最早摩崖石刻。此石刻的发现,为将玉琯岩的刻石历史推至唐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玉琯岩;无为洞;无为观;元结;摩崖石刻

玉琯岩,又名书字岩,在九嶷山舜源峰下,岩体为一孤零石山,独立田峝之中,小巧玲珑,人称“天下第一盆景”。上生奇石怪树,下有岩洞。因有南宋方信孺“九疑山”深书巨刻,李挺祖的“玉琯岩”榜书,及李挺祖复刻蔡邕《九疑山铭》,有舜祠、舜庙等建筑,有历代《舜庙碑记》及相关诗文,故其主题为纪咏帝舜。

据笔者调查,玉琯岩现存石刻23方,其中宋刻较多,也以宋刻“九疑山”榜书最为著名,通常认为九疑山的最早石刻是宋代的。但目前发现的最早摩崖石刻为唐代晚期的《无为观庄田记》,可知玉琯岩刻石历史早在唐代便已经开始。

一 《无为观庄田记》摩崖石刻

《无为观庄田记》位于玉琯岩洞门右侧,距地面约四公尺,面积约一公尺见方。石刻多年未被发现,检《广湖南考古略》《八琼室金石补正》《金石萃编》《古泉山馆金石文编》《留云庵金石审》以及明清两代地方志,均未著录。一则由于石刻长着一层浅浅的苔渍,刻于洞口高处,难以发现,二则《庄田记》类题材石刻较少录入金石书目。据拍摄照片看,石刻有完整的方形边栏,但字迹漫漶,尤其左上角剥落严重,且中间有一道裂痕。整幅石刻约三百六十字,如今仅能识别其中三分之二。其刻工和技法相对玉琯岩其他石刻来说,显得圆熟不足而拙朴有余,年代应该更为久远。

兹据照片,录其文字如下:

无为观庄田记

当观梁朝太清四年置立,管业田三千一百七十把

□段,观□□一百把。昔是三洞大德黄智奢及小师黄

田□以天宝九年创开一段□胡称町一百□计十四丘。东

至周思田,南至山西管塘,北管秧地五丘,一段□□□町小

□□三百把,计二十四丘,东至岗南□塘,西至屈卿田,北管秧

□□,西至□孟□田一段□□下七十把□□□至□□,南至渠

□□渠,北至周平田,一段□□□□□□□□计£二段名刘

□□百把计一十四丘,东至王权田,南至李赞田,西及北至河

□□□窟丘二百五十把,□□□管此仙君宅地,□南至

□□□田,西南至寺田,东北□□西北寺田内有观,家秧地两段

唐咸通十年八月廿二日记□

□□□□无为观主孟可觉□□道士李宝琚

□□□□□题□黄可□□□奇处□黄可球黄可简□□□□□□□

□□□□□然□□□□□李隐仙□林文惠□

□□□□□□□住持周□微龚莹然□齐茵游□书

道士翁可题□□中

由石刻残存碑文可得以下信息:第一,“当观梁朝太清四年置立”,《无为观庄田记》中所载“无为观”应始建于梁朝;第二,由碑文残字可以推测,建观之后,当时地方政府拨置大片庄田给无为观经营使用,并划分了界线;第三,碑文有“唐咸通十年八月廿二日记”落款,知石刻勒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

石刻中存疑之处有“太清四年”一则,梁武帝萧衍太清年号用至三年,梁武帝萧衍为侯景幽禁,“太清四年”时,侯景已发动叛乱,占据今南京一带,毁寺塔,杀僧徒,且改年号为大宝元年。而石刻所记年号仍取故主年号,表明偏远地区对中央政权替换反应的滞后。

自佛教入中土以来,道教兴起以后,佛寺道观都有政府拨划的庄田,尤以佛寺为盛,历代典籍中有关庄田的记载,也以佛寺居多,留有大量《庄田记》碑文。此石刻所记,当是政府对无为观庄田界线的划分,无为观西南方有大片平原,应该是其庄田所在。

二 无为洞、无为寺与无为观

九嶷山附近有无为观、无为洞、无为寺,三者均以“无为”命名,互有联系,而无为观与无为寺则应当区别。道光《永州府志》卷二《名胜志下》记载了三者之间的地理关系:“玉琯岩下有无为洞,在永福寺东十步,旧名嘉鱼洞。洞中出泉,是生嘉鱼,唐元结始改名,有结及贞元间李峤篆刻存焉。其水通碧虚桥,南注舜溪,天圣中僧云亮就洞口筑隄成池,池上有亭,皆名‘碧虚’,盖宋时亦称洞为碧虚也。距洞五里有南北二径,其一过舜峰,一通此洞,行二十里,得石穴,通天光,内有元结永泰中题名。碧虚池,一曰浸碧池,生莲花,玉色可爱,俗呼白孩儿莲。”

无为洞,曾名碧虚洞、嘉鱼洞,在九嶷山侧。《广湖南考古略》卷二十八《金石》载“宋碧虚洞三字”条目,考曰:“称洞不称池,其在天圣以前耶!或云尚在次山未改‘无为’之前。”弘治《永州府志》卷二《山川》:“碧虚洞,在县南,一名嘉鱼,元结名曰‘无为洞’,上有李峤篆刻,中有水通碧桥,南注舜溪。”同书卷九《宁远县纪述》:“碧虚池,又名嘉鱼洞,元次山‘无为洞’篆刻在焉。洞府池深名碧虚,池中泼泼尽嘉鱼。生来便吸仙源水,不识人间网密疏。”嘉庆《宁远县志》卷二十一《文摭上》载有宋代沈绅的《无为洞铭》、蒋之奇《碧虚岩铭》,同书卷二十二《文摭下》载有骆孔僎《无为洞》诗、樊希仲《无为洞》诗。

无为寺,即永福寺,史载几度修建,今存。康熙《永州府志》卷二十四《外志》载:“永福寺,在九疑舜祠之右,旧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相传南齐勅建,以卫舜祠。宋太平兴国五年易今名。元丰间,以为禅寺。”嘉庆《宁远县志》卷十《古迹》载:“国朝顺治甲午,僧莹白重建。”道光《永州府志》卷六《秩祀志》载:“永福寺,在九疑舜祠之右,旧名无为寺,又名报恩寺。相传南齐勅建,以卫舜祠。宋太平兴国五年,易今名。元丰间,以为禅寺。明末有且寓头陀游此题诗。”关于永福寺的诗文,记载颇多,可说明永福寺在历代的兴盛状况。《九疑山志》卷三《艺文上》有宋代郑舜卿的《修永福寺记》,记载宋淳熙七年永福寺重修之事。《九疑山志》卷四《艺文下》有明李敷《怀九疑永福寺》诗,《宁远县志》卷二十二《文摭下》载有黄甲《永福寺》、徐旭旦《永福寺》、徐杲《仲春游永福寺》、骆孔僎《永福寺》、杨象绳《永福寺》、欧阳泽闓的《永福寺》,等等。

无为观已经崩褫不存,历史上亦曾多次毁修。明弘治《永州府志》卷三《寺观》记载:“无为观,在九疑山傍。”康熙《永州府志》卷二十四《外志》载:“无为观,在麓床山舜祠侧,王妙想辟谷飞仙之地。梁太清中立,建炎毁于兵火,绍兴初重建,今废。”同书卷二十《艺文志三》有明代邓云霄万历甲寅年(1614)所撰《游九疑记》,其中记曰:“土人指东南山际,曰:‘此去有无为洞,上有无为观旧基。’”道光《永州府志》卷六《寺观附》的记载与康熙《永州府志》大同小异:“无为观,一名黄庭,在麓床山,相传女道士王妙想辟谷服气之地。梁太清中建,宋建炎毁于兵,绍兴中重建,乾道间汪、秦二道人居此,陶公定常访之,后入深山,不知所终。观今废。”《宁远县志》卷二十二《文摭下》载有徐旭旦《无为观》诗,徐旭旦(1659-1720),字浴咸,号西泠,别署圣湖渔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徐旭旦移任宁远知县,在任期间监修《宁远县志》。

九嶷山附近自唐虞时期的何侯开始,有修真练气的记载。嘉庆《宁远县志》卷十《仙释》载唐虞至明代修道者达二十五人,有众多道观,如鲁女观、炼丹观、黄庭观,无为观仅为其一。康熙《永州府志》卷八《山川志》载:“玉琯岩,去舜峰祠殿四里余。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琯十二于此,舜祠后石室是也。岩前有天皇元年舜碑,其文诞谬,盖咸通中羽流所作,不足信也。”“天皇”当指唐高宗李治,“天皇元年”为贞观二十三年(649),“羽流”即道士,此文献亦提到“咸通”,则可知唐末九嶷山附近确有道教活动痕迹。

据上述材料可以明确,无为观建于无为寺之后。南朝梁代萧衍好佛道,《梁书》载:“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制《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复数百卷。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南朝佛道兴盛,发展迅速,杜牧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总之,无为寺、无为观的兴建应与此历史背景相关。到了明清两代,关于无为洞、永福寺的诗文记载颇多,而无为观则较为少见,仅剩旧基,可知无为观大致在明清时期渐渐湮灭不复了。

三 元结与无为观、无为洞

元结任道州刺史期间,常游览山水之胜,并在多处有摩崖题刻,计有19铭3记3诗1颂。其中著名的有《大唐中兴颂》《阳华岩铭》《浯溪铭》《峿台铭》《𢈪廎铭》等。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初任道州刺史,次年到任,第三年始有游览永州山水的记载。

永泰元年(765)初,元结到九嶷山一带游玩,写有《登九疑第二峰》诗。并且夜宿无为观,游览无为洞,作诗《无为洞口作》《宿无为观》以纪念。宋人蒋之奇取元结之意,在嘉鱼洞题有榜书大篆“无为洞”,因此,嘉鱼洞被后世称为无为洞。元结的《无为洞口作》原本在岩洞门旁有磨勒上石,《广湖南考古略》卷二十六《金石》载:“洞门旁刻元次山诗,惜漫漶不能读。”

在元结留墨无为洞之后,宋代治平四年,沈绅、蒋之奇在此篆书“无为洞”三字,又有淳祐五年,江华李挺祖真书“无为洞”三字。而元结在无为洞刻石之后,又相继在阳华岩、朝阳岩、浯溪刻石,开创了永州的摩崖石刻史。

可知,无为洞由元结命名,且元结在永州的摩崖刻石创举始于无为洞。

据孙望校点的《元次山集》,将《无为洞口作》《宿无为观》二诗录之于下:

宿无为观

九疑山深几千里,峰谷崎岖人不到。山中旧有仙姥家,十里飞泉绕丹灶。

如今道士三四人,茹芝炼玉学轻身。霓裳羽盖傍林壑,飘飘似欲来云鹤。

无为洞口作

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旁春云白。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

洞旁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此中得无闷。

地方志记载略有出入,据康熙《永州府志》卷二十三《艺文志六》,“宿无为观”题为“宿九疑无为观”,“无为洞旁春云白”作“无为洞旁春水白”,“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此中得无闷。”作“欲问其人不能问,我向此中得无闷。”清嘉庆《宁远县志》沿袭隆庆《永州府志》,版本完全一致。

在元结之前,无为洞名“嘉鱼洞”,《诗经·小雅》有《南有嘉鱼》篇,据记载,洞中因有嘉鱼,故名,实际并无多大意味,元结点之以道家“无为”二字,是有其历史来源的。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载:“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仙人严真青治之。”九嶷山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历来有“何侯飞升”的典故记载。《九疑山志》卷三《艺文上》有《何侯记》一文,记叙尧舜时期何侯修炼飞升之事。故元结借典命名,留诗以传。

结 语

不论是元结所命名的无为洞,还是无为观,都与道教相关。且地方志中有诸多关于道教的记载,隆庆《永州府志》卷十七《外传》记载了何侯学道之事:“何侯,不知何代人,居九疑山中。尝遇黄衣真人引入无为洞天,历览仙境,顷之出洞,不见真人,遂思念玄学,修真炼气。居近第一麓床,筑台栖息,凿九井,汲水以炼丹,丹成,三百余口悉拔宅升天,今之虞庙即其故居云。”又卷七《提封》有“修真四坛”的条目,“修真四坛,在九疑山下。第一坛乃第一麓床,上有茜草丈余,如虎须,古人炼丹之地,铁臼铛釡犹存;第二坛乃第二麓床,有青池东流,铁臼铁磬旧在无为观。”

“无为”一词及“无为”思想最多还是出现在道家学统中。“无为”一词首见于《道德经》,并出现多达十一次。“无为”思想与“自然”思想则是道家学说的两大根基,由《道德经》中的“无为”一词看来,“无为”是“道”的践行方式和本质属性,是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道家关于理想政治的抽象表达。“无为”一词也见于佛教典籍,诸如《瑜伽师地论》《大般涅槃经》《唐玄奘阿毗达磨俱舍论》《华严经》均多次出现,但佛教提得更多地是“空”的概念和思想。

这也是无为洞、无为观的名称保存千年不变,而无为寺则更名为永福寺、报恩寺的缘由。

九嶷山附近的重华岩、紫霞岩、玉琯岩、无为洞等处,均是古已有之的著名自然景观,舜庙、舜祠、无为观、永福寺,皆为沿承千百年的沸郁人文,历来文人雅士,地方官员多赋诗作文纪念,且多予上石,或摩崖,或活碑。玉琯岩一处的摩崖石刻尤其具有代表性,《无为观庄田记》虽非关乎诗文,但其所反映的佛道发展历史背景,刻石年代之早,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方面。

[1]永州府志[M].明弘治七年刻本.

[2]永州府志[M].明隆庆五年刻本.

[3]永州府志[M].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九年刻本.

[4]永州府志[M].清道光八年刊本.

[5]宁远县志[M].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6]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蒋鐄.九疑山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020-12-10

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湖南‘阳华岩·寒亭暖谷’摩崖石刻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YBQ056)。

敖炼(1989-),男,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献与石刻文献。

K852

A

1673-2219(2021)04-0032-03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九嶷山嘉鱼州府
九嶷山
九嶷山新发现一片斑竹林
林业与生态(2021年9期)2021-09-29 14:30:08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44
《诗经》与湖北嘉鱼
阅读时代(2020年10期)2020-09-10 07:22:44
九嶷山的猴子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网开一面,再也不见
故事林(2018年12期)2018-06-19 17:09:42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
马嘉鱼的启示
南有嘉鱼
西江月(2015年3期)2015-02-17 13: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