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021-12-08 03:25缪步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减习惯学科

缪步华

(寿宁县鳌阳小学,福建 宁德 355500)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学科教学的境遇与转向

小学教育发挥着育人启智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过程:抓住学生的智慧闪光点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双减”理念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教学活动:在“双减”理念下,教师必须要考虑对学生的课堂负担和课外负担进行“减负”处理,这就代表着传统的“题海战术”“压力激发潜能”“笨鸟先飞”的教育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双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颠覆:“重压出天才”的教育理念正在被删除。但“双减”之下同样包含着巨大的转机:第一,有关教学依旧要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助于激发课堂的创造性。第二,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时间进行独立探索,课外资源重新交还给学生,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能力重新表现出来。“双减”背景下,留给教师与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被取代,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互动性与自主性等优秀特质正在表现出来。可以说,“双减”打开了小学学科教育的新格局,但如何适应这种格局,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

二、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概念原本适用的是企业管理或国家、团体的人才选拔与甄别,考试中更多考查的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1]。

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具体地说,小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策略和思维品质。

1.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大的内驱力。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在自制力不强的小学阶段,兴趣是驱使学生投入学习、持续学习的保证。倘若学生对信息科技或自然科学感兴趣,科学和信息学科必将是其最喜欢的学科;倘若语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那么语文学科也必是学生的最爱,其他学科亦是如此。各个学科如果都能以学生的兴趣来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科学习,那么,给予学生的将是学习的源动力,这种动力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需要的力量。

2.习惯态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生最大改变的是教师的扶与放,在这个过程中,习惯是唯一可以实现中小无缝对接的一样东西。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安静阅读、勤查字典、学会摘录、勤于记诵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学习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各个学科都需要学生有善于探究、善于思考、学会动手、联系生活等习惯;一旦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就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方法策略

无论哪个学科,其最为核心的知识都应该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以方法和策略为主的知识。方法或策略也更多地出现在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设计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统编版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包括预测策略、提问策略、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策略、有目的地阅读策略,作为文科的语文,曾经很难表达方法与策略的学科,如今在“语文要素”的设置与阅读策略的编排中,突出了方法策略的地位,更遑论诸如数学这样的学科,自古以来就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解题思路。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时之功,得从娃娃抓起。如果说学习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策略决定着学科学习的下限的话,那么思维品质则决定着学科学习的上限。因为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预见性。这些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从低阶走向高阶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品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培养之意蕴

1.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这个伟大的思想中就包含着对教育的论述: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教育,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的核心价值贯穿于每个时段每个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竞争力源于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概括地说学生需要从小培养的学科能力,是学生的学习力,而不是静态知识掌握的多少。当学生从小开始培养学科核心竞争力,就必定能为其后续的学习提供永久的帮助,也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了奠基的工作。

2.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是人生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可塑性强,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陈述性知识,而且是程序性知识,包括方法、策略、思维。而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小学生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到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就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初、高中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笔者在教师和学生中分别进行了一份调查,旨在了解在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小学阶段的哪些能力是一直持续地影响着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的。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认为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的核心能力包括良好习惯、课堂专注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基础知识、思维品质、写字能力等,其中更多地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排在第二、三位提课堂专注力和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眼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关注学科学习习惯,训练课堂专注力与习得学习方法是比学习某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3]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学习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4]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小学的学科教育需要尊重教育的规律。

四、小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1.抓准核心,全学科重视学生学科学习力

教育工程是人的工程,教育管理者掌握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也掌握着众多学子成长的方向,一旦核心偏差,只追求知识的评价或者只关注分数,往往会造成舍本逐末的结果。抓准核心才能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抓质量不能像高年级一样,把核心对准“考试”,而应该是考试背后的核心内容,即《标准》中概括出的“一核”“四层”与“四翼”。本文据此概括出四项内容,成为小学阶段需要着重培养的核心,即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策略与思维品质。此四项内容,要成为小学阶段所有学科的培养重心。以学习习惯的培养来说,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等,都必须整理出本学科所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并分学段、分学科突出重点,形成不断叠加式的培养机制,才能把习惯培养变成一以贯之的教育。再如方法与策略,小学语文学科,要充分落实各单元中罗列的语文要素,到小学毕业时,学生才能带着这些要素中给予学生的方法与策略,去服务更高一层次的学习;数学学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举一反三的策略、多元思考与优化策略的学习,远比题海战术的机械操练来得更有生命力。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对“优化教学方式”中作出了特别的规定,要求“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也为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奠定了基调。

2.抓实过程,全过程提升学生学科竞争力

教育工程是长效工程。小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各个教育阶段中最长的时段,这也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六年的学习时间,需要学校全过程地为学生的成长寻找正确的方式,搭建良好的平台,才能在这宝贵的六年时间里,让学生拥有更为出众的学科学习竞争力。

抓实“全过程”,首先,要突出阶梯性。前文提到的习惯培养,需要分学科、分学段进行,分学段的意义在于有了前面一个年级的基础,再实施下一个年级的计划,才能培养得扎实。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凸显精细化,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评价,应突出能力导向与突出方法意识,对于学习的学习评价,应凸显习惯态度、思维水平,一个年级一个层次,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其次,要突出连续性。某些能力的发展,不是叠加式的过程。比如思维品质的发展,虽然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整体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发展的趋势,但更多时候,思维品质的发展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更高的学习阶段。这些能力的发展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具有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如思维的逻辑性与灵活性的培养,就是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必须予以关注和培养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学段,设计不同的操练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

3.抓稳主线,全方位培养学生学科发展力

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意见》的颁布与实施,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主线,抓稳主线,“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的主线,针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无论哪个学科,都不能唯分数论,更多聚焦的应是“学科素养”,要牢牢把握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就要全方位开展教学活动。思路是不能把学习仅限于课堂的40 分钟,不能仅限于就教材教课程,而应该把握四种核心能力,追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学科主题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渠道。学校每年定期开展诸如语文节、数学节、英语节、科技节等,这些主题活动既与学科紧密相关,又能跨学科实现整合性学习,是提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的良好方式。

生活课程的开展,是提升学生学习习惯,进行方法实践,提升综合学习能力的良好活动。所谓生活课程,是指各学科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数学、科学……如此既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更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方法与策略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过程。

心理干预课程的实施,能为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学习生活无形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总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拥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习不断进步的保障。

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方法,又将方法运用于实践,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的国家发展进行了规划,其中对教育的规划突出了一点,那就是“教育均衡”。对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山区县来说,这个“教育均衡”更多的是靠着教育者自身的努力,瞄准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从小学开始就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才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山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人才。

猜你喜欢
双减习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上课好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