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桂
(连城县第二中学,福建 龙岩 366200)
2018 年福建进入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2021 年“3+1+2”新高考模式正式拉开大幕。新高考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了发展机遇,高中政治课堂不再是单纯学习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更多地引领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政治,更好地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新高考,也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高考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依据、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成了“2”的科目,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为高考科目的学生人数并不乐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受到一定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则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1]在新高考背景下,作为一名在校高中政治教师,应以新高考为契机,抓住课堂这个最重要的教学阵地,巧妙构建课堂教学设计,精心打造教学目标精准、教学策略精良、教学评价精妙的常态化好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有趣、有用,从而爱学、乐学、爱上思想政治课,积极迎接新高考的挑战。本文以部编版(2019)必修3《政治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为例,探析常态化好课的教学策略。
要使课堂有效,首先得把准教学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关系到教学行为走向的正确性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实践表明,一堂目标精准的课,能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2],就是一堂好课。但这需要教师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同时将抽象、机械、笼统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和可量化的学习目标,让师生心中有“数”,胸中有“策”,手中有“术”,让师生清楚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
例如,进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时,笔者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从当前的重大时政“精准扶贫”切入,在播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视频后,设计学习目标如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试举1-2 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例,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这些目标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牢牢抓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原因和措施”等重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思考逻辑,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为构建一堂好课打下良好基础。
在新高考背景下,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等内容“进课堂”“进头脑”,强化政治引领,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增强了,教学的要求提高了,这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要把课上好,就必须精确教学的主题,只有主题精确了,课堂才能高效,教学才有价值。而“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这样说。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能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知识存在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事实表明,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即使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都忘记,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不会停止的。因此,引导学生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成为生活的强者,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
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知识,对接现阶段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就“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思考,展开探究,提出建议,充分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1]如此,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解释和回答来自生活中的疑问、困惑,既提升了学生认识、创造和享受生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价值。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没有好的情境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法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不同的情境,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实际,精心用好典型、真实、鲜活的情境,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3],并以此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和培育素养的目的。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在学习之前是有一定认识的,因此笔者抓住文本中的有关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到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时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放入真实的情境中,在知识与情境的交融中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析问题,在内化知识中强化对知识的把握,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3],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
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终于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润滑剂,好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多元的、内在的、综合的思维灵性,持续不断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动机和提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然而质量不同的问题,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必须综合考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落实好“三性”:一是目的性,即问题要能有效地解决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要始终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和培育素养为最终目的;二是层级性,也就是说,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来创设问题,使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都有一定的收获;三是衔接性,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知情境,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设计问题,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把文本中的主干知识“回归”到情境中去,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巧妙“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如教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笔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表现出的先进性,精心设计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让党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高高飘扬的?”三个问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如此,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衔接起来,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内容分析的全面透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要让学生产生并保持持久积极的学习状态,必须让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有用性,让学生觉得“学得好”又“用得好”,从而让“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主、自信”。[4]事实上,我国历来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如先秦孔子的“学思行并重”、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清代王夫之、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习动习行”等。教学是一种特殊活动,它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通过精心创设成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成功的学习体验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持续有效学习的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因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习就不再是“痛苦的旅程”,学生不再冷漠、不知疲倦,学生的激情、潜力得以激发,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更为有效了。
体验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就学生而言课堂是体验的主阵地,把成功的体验落实落细在对课堂问题的分析、解决和再生上,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行为和学生体验的核心部分。教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落实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问题的基础上,增设了“为家乡脱贫献计策”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在观点争锋与争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寻求到对自己学习价值的积极认可,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3 倍。因此,教师要“准备好100 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通过精妙的评价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2],由此让课堂教学充满关爱的温暖、包容的气息和鼓励的芳香,进而让学生对政治课怀抱着热切的期待与持久的留恋。
评价是一项智慧性活动,要懂得表扬、激励学生的方式,[5]“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需潜移默化,犹如春风化雨,才有可能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重点要做好“三结合”,即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成绩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通过主体互动、内容多元和过程动态的评价,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有效有趣的学习道路上不倦前行。
综上,上好每一节课并使之成为常态化,是适应新高考的客观要求,应成为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基本追求。[4]然而,要实现好课常态化,则并非易事,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反思。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高考的征程中一路似锦繁花,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