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许
(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0)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发文突出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构架大学生理论学习与现实社会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既通过学习理论回应现实难题,又经历实践深化理论认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下,探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负的课题与担当[2]。
人具有实践的天然属性,是得以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所在,是区别于自然无意识和动物本能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实践是主观有意识的、且有具体现实目的并会产生社会关系影响的,人类个体通过实践的磨历和积累得到对现实社会生活具有能动作用的经验和教训,经过系统化、科学化、有目的性的甄别筛选和总结而成之为理论,因此,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理论是伴随着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人类有意识地对实践的经验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处理,其鲜明的目的即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从而节省继续实践的综合精力成本。认识和实践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力,人类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又对认识进行证伪,且在这一过程中使之进一步升华凝炼。人类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其认识只是过程和必要的准备,实践才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人通过实践满足其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且在实践中找寻认识的价值和个体本身的意义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宽泛地讲囊括了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的行为和活动,我们所讨论的实践是有别于人类对抽象的、主观的理论认识的对客观事物的行为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政课教育具有思想性、抽象性,其政治功能的发挥单纯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难以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难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影响其将认识与实践认同的协同一致。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性,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提升加强其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和行为塑造,从而成为有意识的指导实践的活动;同时,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学,运用其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认知。人是社会性的,依存与社会实践之中,个体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必然的,离开实践空有理论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脱离其价值旨趣,并出现虚化、空化的教学危机[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客体是不一样的,理论教学所针对的是抽象的、主观的概念,如在课堂上教师知识的传授,所针对的事物多是抽象的概念,即便有学生参与进来回答问题,仍无法改变其与客观世界隔离的状况。实践教学所针对的是现实的、客观的世界,就其实践性分析,与理论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的不同:首先,实践教学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多以课堂形式呈现,让学生获得认识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对主观概念的把握,通过对问题进行理论解剖从而得到最终的答案;而实践教学则在于学生通过主动性的参与,以亲身的体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分析,其两者的过程和结果差异非常之大。其次,两者所经历的过程是不同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概念进行层层推理,一环扣一环地剖析,用严密的逻辑推演,必要时声情并茂、旁征博引以情感打动学习者,教师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实践教学则与之相反,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则可处于“隐身”状态,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答来自现实直接的非逻辑性的瞬间灵感和感悟[4]。第三,两者所需的教学环境不同。理论教学所处的教学环境相对固定,虽有多种形式,但其形式与教学实施及效果体验并非特定的,其场所可以不受理论内容和实效性的影响;而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其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如要让学生掌握新农村的发展状况,就必须组织学生走进农村,深入百姓家里,进行详细的交谈,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在教学活动环节中,教师与学生有着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的学,发挥其主导作用进行知识的传授,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均得到启发和进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形式和程度均有极大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学生会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作出解答,但其在教师设定的框架和设计之下主动性的发挥仍十分有限;而实践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整体中体现的,教师提出问题作出部署后,虽需全程把控学生的实践活动,必要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引导正确方向,保证实践的效果,但学生则是独立的、分别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在理论学习的被动接受变为实践学习时需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由理论学习的千人一面、整齐划一变为实践学习的人手一案、各不相同,教师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效时没有了固定答案,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和成绩评定。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任何教学形式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尤是如此。无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乃至社会实践,都需要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实践教学框架之下,根据教学规范自发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则是“非常在”的,需要的时候则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则离线。学生的主动性是贯穿始终的,全程需要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应对、独立解决问题,有所需要的时候才能向教师求助,不能有依赖心理,被动思维则无法完成实践学习所要求的任务。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需要做到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学生实践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关注了解学生实践的进度和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保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强调思想性。高校阶段的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纽带,青年学生在完成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后将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次走向社会关系的预演,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同时,经过实践过程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导向决定了不同于专业课实践、社会实习及一般的课外活动,它们注重大学生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着重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涵育。因此,作为一门课程,有着清晰的教育目标和实践界限。
思政课实践教学尽管在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有着相同的作用,但就其价值追求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思想理论性。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渠道,实践课同理论课共同担负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通过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扩展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和认识尺度,丰富其学习生活和社会经验。带着强烈的思想理论意识导向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课堂所学思想理论知识的导引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走出课堂的实践,不能随意、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必须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进行选题,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通过实践教学解决课堂教学难点重点问题,并把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节点有机结合起来[5]。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本科和专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别占两个学分和一个学分,并从当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这个规定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但就如何开展好实践教学成为现实难题,其主要表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教学平台资源不齐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小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学生成长发展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理论修养和政治观念意识,处在大学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担负起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本科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几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各有分工,共同构成了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在教育部确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后,实践教学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入学生的教学安排表中,作为一门单独占有学分的课程,其必须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就现状看,高校在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在理论教学中,各学科的教材体系相对独立,思政课教师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仍然是各自为战,相对比较封闭,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备课、大交流的“混合”常态。其原因在于:第一,各科教材内容各有偏重,各有不同,其差异性为思政课教师的互相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难度;第二,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多样化,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也有非思政相关专业的,增加了各门课程之间融汇的难度;第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为学校其他部门人员兼任,甚至有校外兼职教师,加之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繁多,影响了教学内容体系的融合探究。理论教学的各自为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整体统筹,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纰漏和重复也会在实践教学中上演。此外,各任课教师在各自的课程中选择相对应的实践主题虽然也是可取的,但如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容易脱节,弱化理论和实践的相统一。因此,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能仅停留在思政课教师这一层面,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学校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全盘谋划、整体布局,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构建保障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实践主导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实践,并在实践中真学真行真收益,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兼修的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本科和专科的实践教学学分分别有两分和一分,均从相应的思政课学分中划出,这就要求需要从当前的课程中进行调整,虽然高校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形成了一些各具自身特色的实用经验,但综合来看,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并没有明确行文规范,缺乏相应成熟的实施细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的学分如何恰当地从当前理论课中分出一或两学分。划出的学分要从理论教学中匀出,意味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调整,需要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并给予实施。第二,相应的教学时间安排需要统筹。高校要对理论教学设置了充分的时间,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部分高校尚未妥善安排情况,此外,由于实践教学特殊性,在教学时间的设置上未能做到合理。多数高校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均采用大班授课,超百人的班级已是常态,但实践教学的特点不适合大班教学,同时,实践教学多在课堂外,甚至要走出校园外,在社会中进行实践,对教学时间要求更高,因此,统筹教学时间的安排尤为重要。第三,实践教学的教师工作量计算需要有保证。理论教学课时量计算方式非常便捷清晰,且有制度可依,为广大教师认可,而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工作量的计算增加了难度。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还需要其他相关机制的确立。第一,完善教学考评机制。教学考评是教与学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教师导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的教学评价不规范,同一实践主题面对不同的学生,其实践过程和结果必然各异,而实践活动时间的不同,学生又会接受不同的实践内容,而在实践进行的环节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因素。因此,实践教学不能采用理论教学“统一固定全面覆盖式”的考核评价模式,必须进行科学化、动态化的创新探索,拒绝“一刀切”,实现“精确评价”。第二,夯实实践教学条件支撑。教学一旦走出课堂,其经费和安全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按照2011年教育部提出的生均15-20元的要求,产生的费用对许多高校增加了负担,因此确保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没有切实保证安全的实践教学方案,就不能开展实践教学。第三,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实践教学实施。难以形成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因素众多。当前,一些高校把实践教学当做政治任务来抓,站位不高,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重教化、轻内化,教学形式单一,甚至教学不规范,过程随意,出于人手不够因素,以点带面,只有部分学生参加,未能实现全员育人功能。
实践教学的投入需要更多的物质支撑,搭建教学平台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当前,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实践基地建设不力。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地相对投入较少,可以利用高校既有的各个机构和职能部门,并联合门类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根据社团特色开展活动的同时,积极融入思政课的理论价值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塑造其价值信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校外实践基地可以采取自建与合作等模式进行,自建基地投入较大,且需要日常的运营维护,可以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建设具有典型性的实践基地,数量无需多。采取合作的模式则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方向。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村合作”“校馆合作”等途径,利用学生专业背景,产学研结合,做到双方互利互惠。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具有针对性,如让学生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或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文化事业的理解,则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实践基地要形式多样、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延伸,且做到就近原则,方便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此外,积极探索网络实践平台的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第二,各部门协同推进乏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单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科研单位,其名字或有不同)承担完成显然是不够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具体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关环节内容由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而经费保障、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成果与经验推广分享则需要学校各部门合力,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此外,在学校内部协同推进同时,加强与企业、园区、场馆等校园外各社会机构合作,构建协作机制,优化平台资源。第三,教学资源开发不合理。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课程与资源关系的把握不到位、信息化不足、实践教学不深入等情况。在高校未统筹实践教学资源下思政课社会实践与团委和专业课组织的社会实践存在着重复交叉现象,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学生疲于应付走形式的局面,同时,思政课理论的时代性非常强,而实践教学存在年年不换样、主题重复、内容陈旧的现象,与理论教学不相匹配。信息化便捷性、高效能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多数高校在信息化平台运用方面各有不足,存在平台少、运用范围窄、平台间数据没共享对接等问题,因此,充分搭建和运用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平台资源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课程。第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实践教学是理论课堂的延伸,与专业课的实践和其他实践活动有根本的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把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精神品格的提升作为出发点,把理想信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实践过程中着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立德树人的目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在德育为先的同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知识同步提升,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协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同时,加强理论的引导和内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实践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个体全方面能力发展。第三,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深化理论认识层面,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要帮助青年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友睦亲和的人际关系、诚信豁达的处世原则。
理论学习的目的即是服务于实践,而最终都是满足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回归生活世界,通过理论供给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6]。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修养,其教学内容主题丰富、方式多样,而立足于生活世界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遵循。第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结合现实社会,聚焦热点、围绕重点、解决痛点。热点是一个时期内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作为青年学生要时刻有敏锐的社会嗅觉,实践教学应利用学生对新事件、新问题的关心热度,及时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将课堂理论迅速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要做好重点问题的导向,从众多热点事件中甄别出重点问题,并以此为抓手,加强对学生过程指导,提出痛点问题解决方案。第二,优化实践方式,立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现实,开展生活实践,寓教于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多样,传统的课堂可以开展实践教学,走出课堂又可以进行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可以集中实践,也可分散实践,在进行资源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的同时,开展生活实践,是立足于学生生活世界开展教学的良策。相对于在基地进行的实践调研活动,生活实践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生活实践主要依托团委、学生会和学校各种社团组织进行,这些团体是校园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各类组织门类众多、活动形式多样有趣,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参与此类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运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主题活动,把有形化为无形,营造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实践教学。“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空间是“0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便捷教学互动,全方面提升教、学、考、评等步骤,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第四,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7],他们对知识的索求有着强烈的愿望,局限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学习热情,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要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理论与现实、个体与时代,以理论的深度、内容的广度、时代的高度切实增强学生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
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沟通社会的桥梁,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坚持以现实为导向,其实践主题和内容以实际需求为指针,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方向和思路指引。第一,实践主题的设计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贯穿问题意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着重在于培养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提出问题之后解决问题则要相对轻松自如。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更要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纯粹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多以小组或独自开展实践的方式进行,独自或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缺的,是走向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以实际需求为指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第二,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整个实践过程,教师的主导地位是隐形的,与学生保持联系,但不直接干预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的把控指导,不插手具体的实践细节,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大熔炉,通过对国情民生、历史人文的考察调研,充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走向社会运用理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各专业学生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针对性的实践主题。一方面选题与学生专业关联性强,学生有兴趣且操作较易,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完成实践积累起的相关经验有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总之,实践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从现实出发,服务实际行动,为学生成才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