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16)
2020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篇文章的发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建设必然会更加注重内涵式建设和育人的实效性。当前内涵式思政课的重点就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出发点,从而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注重高校思政课中大学生的获得感,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高质量的思政课建设,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这个关键时期比喻成为“拔节孕穗期”。可见,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注重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以学生的需求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思想困惑,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获得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解疑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从课程的层面来看,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注重学生的获得感,以研究学生特点为基础,改变传统思政课的说教式教育,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话语的亲和力。教师将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熟悉的话语表达,放下课堂中学术化、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真正做到理论课接地气,让基本理论变成生动道理,从而到达真正的育人目的。只有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高校思政课注重学生获得感,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能源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政课只有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才能创造和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使高校思政课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三,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坚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为党育人,为国家育才。因此,思政课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注重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国家和党育人的遵旨。在注重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注重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接受的程度体现,包括学生客观和主观方面的获得。其中客观方面的获得指的知识层面的获得感,即所获得的知识具体形态。主观方面的获得指的是价值层面的获得感,即所获得的无形精神力量。
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最直接的获得感主要源自于教师的思政课堂,大学生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主要是依据学生主观经验和人生体验,是未经过学生实践进行检验的理论知识的体现。换言之,知识层面的获得感,就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认同的体现,这种认同体现是大学生认为思政课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会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益处,是一种对知识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知识层面的获得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认同,体现在知识的多样态、多角度、多层次的认同。
对知识层面的认同主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来实现,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进行不断地强化。对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观念本身的认同称之为合理性认同,对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所产生的实际社会效用称之为道义性认同。这两种认同都是在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认同,合理性认同注重合理性,道义性认同注重公正性,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大学生的感性层面分析,体现为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习,把其作为大学课程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作为满足修满学分的必修课程;其次,从大学生的理性层面分析,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认知层面上的认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能够深刻领悟理论知识的题中要义;再次,从价值层面分析,体现为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作用,对思政课起到的实际效用和价值的认同。
对思政课的认同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认同是获得感的起点,是大学生提升思政获得感的基础阶段。大学生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主要依靠思政课本身知识理论的吸引力。因此,增强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魅力,对于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及获得感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既是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桥梁,又是检验物质与精神互相转化的正确程度的客观尺度”[3]。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在实践层面主要体现在“学以致用”,即大学生在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实现了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的转化。大学生在运用思政课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得满足感。
思政课包括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能力和才能得以发挥和展示。因此,大学生拥有的思政课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转化,大学生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取得成绩,就是来自思政课实践层面的获得感。实践层面的获得感是对学生运用知识指导实践能力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推动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并产生积极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指的是学生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反思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当然,思政课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这种展示知识运用的平台和机会,从而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
大学生思政课实践层面的获得感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运用所学到思政课理论知识获得实践满足感。实践层面的获得感的行为表现,首先,通过实践活动对思政课理论知识正确与否的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知识层面的获得感通过实践活动得以检测,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验证,帮助大学生树立了对思政课学习的信心。其次,大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政课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真实感受所学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从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再次,大学生实践活动带来的思政课的再生价值。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产生出新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大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思政课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课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总之,大学生实践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政课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体现,是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转化所产生的获得感,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思政课实践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某些思想问题是由于实际问题未被处理好而产生的,某些实际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思想出了问题而造成的。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和物质利益密切联系,它的内容产生于现实的物质世界,反过来又为人们获取物质利益而服务。高质量的思政课必须满足大学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者缺一不可。思政课在以大学生物质利益的满足和处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解决他们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包含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收获,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政课的实践活动间接的给大学生带来了物质利益,这是由大学生知识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而来。价值层面的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所取得成功带来的获得感,这种层面的获得感具有超功利性的特征,是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相互转化所产生的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有机结合。思政课给予学生的获得感,具有滞后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实践进行验证。
大学生对思政课是否能产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是其对自身的成长成才是否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思政课价值层面的获得感,就是思政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带来的满足感。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感知其对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必备因素。思政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成功的所不能或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是在体会这种积极作用的下,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思政课的学习,感知思政课对于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成长是成功的必经阶段,只有不断成长,才能走向成功。大学生在感知思政课帮助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取得成功的体验中,从而强化了其所带来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是最高级的获得感,是在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获得感的基础上形成的获得感。
以生为本是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质量的思政课就是围绕学生所思、所想、所求来开展教学,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人,在追求真理中启迪人生,才能获得思想的真正升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政课本身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首要,要对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每一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各异,因此,特点表现也有所区别。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对学生特点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给思政课注入了更多的内容和活力,使得思政课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代学生的特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总结和研究时很难达到统一,在解决思想困惑时,做到面面俱到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要贴切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思政课在各高校中属于公共课,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学生群体是各个专业的学生。理科和文科的学生在思想特点,性格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需要深入研究所教学生的学科背景,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上有所偏重,从而更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医生类、师范类的学生在思政课中需要更多的注入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商科类的学生在思政课中多融入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教育。思政课中的经典案例可以根据专业背景来进行选择。
在提升亲和力的基础上,准确传授知识。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语句转化成“接地气”、学生新闻乐见的话语,从而增进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首先,贴近国情,讲中国话。把思政课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运用叙事性话语,真实的阐述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因理论具有抽象性特征,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无用,政治范式话语、宣传式话语让学生产生逆反。因此,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就是要联系中国实际。把理论教育讲通俗,讲形象,便于大学生接受。不管是抽象的理论,均源自于现实生活中,脱离现实的理论会空洞无味,脱离理论的现实会缺少引导力。思政课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认真领会理论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渗透式教育与灌输式教育的有机结合。
其次,满足学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每一代学生有每一代学生的机遇,学生的人生机遇与时代同行。研究学生最为关注、最有疑惑的问题,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话语体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理论也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体现在,具备中国实情与国际背景相结合,理论与学术前沿相结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而凝练出有时代美丽的话语。时代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状况、生活状况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运用学生当下流行的话语阐述理论知识。防止学术化、教条化的说教模式,不断创新理论话语表达,真正做到讲理论接地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互联网、移动技术、大数据三者的结合,极大冲击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创新了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慕课、微课、微电影、微视频等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政课堂。利用多媒体平台,运用视、听、读、写等功能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材中没有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思政课虚拟学习环境,补充和延伸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教师方面来说,提升了教师对思政课课堂的有效管理,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课外互动。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思政课中学生的“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思政课利用信息技术,在原有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弥补了课堂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不足,保证了思政课由课内到课外的持续性。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思政课,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发挥传统课程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手段和方法的吸引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的出现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这是现代教学潮流,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潮流,在发挥原有传统教学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运用。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实践教学是重要补充,两者缺一不可。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现实社会,提升自我能力,强化服务社会的意识。
首先,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开展的主题必须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开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应当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确定。同时,还应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社会实践方向的确定源自于教学内容,并不断深化课堂学习和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形式应丰富多彩。社会调查是思政课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大学生应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文化创新和学术类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此外还有组织学习、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挂职锻炼与岗位实习;社团类社会实践等等。总之,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步骤,有规划的进行,才能实现思政课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课程,以满足国家需求和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概念到思维,从知识到信仰的过程。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思政课中的满足感,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要与国家的建设有机结合,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行动,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发自内心喜欢的课程。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真信真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但是,随着时代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学生的获得感体验也会不断变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是在短时间能够得以体现,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来衡量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