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渤海国文化构成与嬗变探析

2021-12-07 21:2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渤海文字民族

柏 松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历史上一个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民族政权,主要由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靺鞨族建立,其民族主体为靺鞨族中的粟末靺鞨部族,先天二年(713年)接受唐朝册封,即为历史上的渤海国。渤海国的建立使得靺鞨民族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文化层面,渤海国在原有的靺鞨、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文明景象。渤海国文化在古代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史上虽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由于渤海国国祚短暂,其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出现中断,且其文化构成中由于历史因素、民族因素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界对渤海国文化的具体构成和发展变化的脉络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生态学或给这一研究以新的方向指引,文化生态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继承,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和学科共同体构建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在解读特定的文化现象时往往不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打破龃龉,从可能影响文化形成、发展、变化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使得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的提升。渤海国文化消逝已久,但其文化价值依然存在,从文化生态学领域建构渤海国文化构成与嬗变的脉络,既是对此前相关研究的必要补充,也会对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一、渤海国文化及文化生态学概述

(一)渤海国文化

渤海国文化是渤海国社会文化形式的统称。渤海国位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滨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政治、民族、宗教因素的影响使得渤海国文化不仅具有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粗犷气息,同时也有中原王朝的规范与统一,同时受其原始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影响,也具有一些宗教意味。其文化渗透于语言、文字、教育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渤海国人博采众家之长又擅于创新研究,使其成为当时极为亮眼的少数民族政权文化。

(二)文化生态学

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1]该学说是对文化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创新应用,其重在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对文化产生及流变进行分析,用以寻求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时期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结构。文化生态学在近年来充分吸收了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论和研究逻辑,不仅在自然环境体系中研究文化发展各种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等进行研究,阐述其对于人的影响。文化生态学在理论和研究范式上开启了对社会、文化、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全新探讨。

二、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渤海国文化的构成分析

(一)语言文化

语言作为一种反映特定地区人们交流对话的统一模式,由于具有较高的群体认知,因而成为一地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化生态学认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特定环境中的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关于渤海国的语言,相关的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具有参考意义的记载,但是从一些零碎的记载中也可以发现,渤海国由于深入学习并吸收唐朝文化,因而在语言中基本实现了汉化,但是也保留着一些较为怪异和难以为其他民族理解的名称、呼语。比如在渤海国诸臣的名字中由以蒙字为名的现象,这与满洲阿字为名系出同源,同时这些人名也与汉化的人名共存,因而可以看出渤海国在语言文化生态上具有一定的兼收并蓄、相互交融的构成特质。

(二)文字文化

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文字往往是极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和载体,大部分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就是其存在体系化、规模化的文字,并且其文字的认读与内涵能够被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渤海建国的主体民族——栗末靺鞨,在其建国前并未有其自创文字的记载。其所使用的文字主要是在营州生活时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而使用的汉字。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层面来解读,渤海国的文字正是粟末靺鞨族人对不同的环境进行适应所形成的一种表达形式。渤海建国后,其文字的主要类型为汉字,在对渤海国遗址和遗物的分析及鉴定中也更加确定其时渤海国的文学作品、文献等大部分都为汉字,虽也保留有一定的异体字,但是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些异体字多为文化水平有限的渤海工匠错刻、误刻所致。因此渤海国并没有自创的文字,其以文字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原化的,这也体现出渤海国人的文化选择主要受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文化氛围的影响。

(三)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

如果说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基底,那么社会文化则构成文化的主体部分。文化生态学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很大程度上,人的体质和思维模式都与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和汉化的表达是渤海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但渤海国文化在社会文化方面除了吸收中原文化中诸如儒家思想(如建设有国子学以及儒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之外还明显地具有文化生态学研究层面的自然环境、宗教影响。在国民行为与思想情感方面仍然带有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特征,既有一定的农耕种植,同时兼有捕猎和打鱼的经济模式,这体现出渤海国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这是文化生态学研究中人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趋同。

渤海国内各民族来源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从事不同类型生产的部落或民族,因而渤海区内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就存在不平衡,而且这一状况在渤海国存在的200多年中也基本未得到同化或改变。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只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和生产水平的体现。但从文化生态学层面来看,渤海国的经济文化同样受到地形、气候、民族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首先,在地域方面,渤海国的都城上京城在今牡丹江中游,而在其西部为夫余、高句丽等部族,农业经济盛行,社会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而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则为黑水靺鞨、虞娄、越喜等部族,主要经营渔猎经济,尚未进入高度文明化的农耕文明时期。反映在渤海国中则是其东、南、西部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的明显差异。

其次,在民族因素的影响下,渤海国有一定的工具制作经验,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受益于其游牧民族的行为特性。在上京城及邻近区域,猪、牛、马等动物不仅作为日常劳力存在,通常也参与了市场交易。但是在东北部地区,则明显未有成型的市场化交易机制。这也体现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渤海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文化表现并非单一的劳动组织和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受到自然、民族、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四)在宗教文化方面

在宗教层面,佛教自东晋末期便传入了高句丽,同时佛教在唐王朝统治者中也不乏信徒。受此影响,佛教在渤海国内部的地位日益高升并取代了靺鞨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看,宗教文化是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较政治文化和语言文字等方面更具变质性。渤海国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非常重视发展佛教,在其都城上京城中建设有多座佛寺,这从渤海考古的相关遗址、遗迹中都可得到证明。渤海史研究的早期学者金毓黻也曾予以考证,如“唐高彦休《阙史》谓,咸通中,有渤海僧萨多罗,通鸟兽语,虽记异闻,亦为渤海多僧之证”[2]。渤海国兴盛佛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观念、政治诉求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共同决定的,因而不仅仅是文化内部的交流,而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态体系整体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从文化生态学来看,这也是渤海国文化特殊的文化样貌的形成关键。

三、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渤海国文化的嬗变

(一)渤海国语言和文字文化的同质化嬗变

文化的嬗变既是一个文化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命题。其往往指的是文化内容和结构在量上的缓慢变化。从文化生态学视角上来看,渤海国语言和文字文化随着对中原唐文化的吸收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形式,在前述内容中也提到了渤海国语言和文字文化与唐朝有着十分类似的表现,这是渤海国人在不断的对外交往以及对异邦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中形成的。从大祚荣时代开始,渤海国陆续派遣学生入唐求学,开元年间(713-741年)、太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都有明确的派遣记录,此外由渤海频繁向唐朝派遣朝贡使、贺正使、宿卫等情况推断,其具体的交往内容更加丰富。随着对外交流的发展,渤海国的语言和文字开始向着同质化转变,表现在渤海对外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中,汉语和汉字都成为其官方语言和文字,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在语言和文字两方面的趋同性变化。可以说,文化的趋同性因素是对渤海文化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渤海国社会文化的异质性嬗变

与作为一国文化基底的语言和文字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不同,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有一定的独特性,且由于不同社会文化受到影响的生态因素不同(如自然环境、宗教与历史等)导致了其变化各异。具体而言,渤海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异质性变化案例。渤海国上层贵族对于唐朝极为推崇,因而重视儒家思想和佛教在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最晚到文王大钦茂统治时期,渤海已经逐渐以唐朝教育为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儒学教育体制,并由胄子监主管全国的教育事务。同时,上层贵族的佛学教育也获得了比普通阶层更广的发展机会。基本形成了民间以“扃堂”(私塾)教授律学、书学、算学等基本课目,而在上层贵族所受教育中还存在医学、佛学等更为专门化,以培养优秀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文化。而在市井文化方面,渤海国由于民族构成复杂,其中主要以靺鞨族和高句丽为主,而其细分之下还有栗末靺鞨、黑水靺鞨、契丹、奚人、九姓杂胡等,渤海国与唐朝保持着藩属关系,与日本间存在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与其相邻的新罗也有一定接触。因而渤海国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交融的社会。一些融入渤海社会的外部民族例如契丹、粟特人仍然保有着其本民族化的风气和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往往少伦理禁忌,善骑马,好射猎,同时对市场交易的商业行为具有浓厚兴趣,这也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异质性。对渤海文化而言,各种文化形式彼此交流的同时也保有着自己的特色,受不同文化势能的影响,朝着封建文明化和固守传统的两个方向嬗变。

四、总结

文化生态学为当前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因为其提出了研究文化活动的全新理念,即将文化与经济或政治活动进行区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文化流变与发展的因素,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内容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文化的构成与嬗变提供着全新的可能。以渤海国文化为研究案例,区别于以往孤立的区域文化研究模式,将渤海国文化用文化生态学的理念进行审视,在这之中,东北地区的环境、渤海国的文化、政治、宗教习俗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渤海国文化的构成和变化,分析了渤海国的语言、文字、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构成侧面,并阐述了渤海国语言和文字文化的同质化嬗变和社会文化的异质性嬗变,可以发现,文化生态学对于分析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适宜性,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对于多元复合的渤海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或许会提出具有新意的解读。

猜你喜欢
渤海文字民族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渤海国文化浅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