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龙, 李晓红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330013)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斗争的历史,2019年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其传播速度之快、流行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都是前所罕见的。中国采取了迅速有力的措施,扭转了本国疫情局势,有效佑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呼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1]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毫无保留地向他国传授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倡导国际社会联合起来,共同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严重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充实与丰富,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价值共同体,其价值底线就是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个体生命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威胁和影响,突显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人类立场上,是以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及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这一共同体“是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家、精神文化、意识形态的界限而形成的为了争取人类整体性利益实现和开创未来发展愿景的组合体”[3]。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命”,即人类之生命。人类生命价值的实现要以生命安全作为保障,同时,人的生命安全又要有助于其生命健康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运”,一方面指的是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机遇,另一方面指的是从根本上对其产生影响的生态环境,包括对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这又要以人类卫生健康之生态安全作为保障。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命和自然生态的整体性概念。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包含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蕴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于其中。因此,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其价值引领。
2.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卫生健康层面的体现。“生命健康权无关国界、种族、社会发展水平,尊重全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的生命健康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旨归和目标定位。”[4]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国际担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利益交汇点不断增多,相互交融不断加深,已然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卫生健康领域亦是如此。面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威胁,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唯有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构建协同防控体系,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战胜疫情,佑护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推动世界建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之义。
2014年,在非洲暴发了一场疫情,即埃博拉疫情。这时就有人警告指出:“如今全球最大的危险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传染的病毒;不是导弹,而是微生物”[5]。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使这一警告成为现实。截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世界多国肆虐,因此而亡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日益加深,便利了人们出国求学、跨国旅行及跨国经贸等。与此同时,传染性疾病也随之逐渐走向全球化,对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此次疫情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次疫情是人类近百年来所遭受过的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公共卫生疾病,没有做好足够充分的应对准备,做不到防患于未然,那么将来一旦出现新的流行性疾病,世界必然会再度陷入恐慌之中,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仍将得不到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成了空谈。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就采取了果断措施,取得了抗疫的战略性成果,有效佑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国际主义原则、基于人类现实命运的现实选择,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这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形成联防联控机制,万众一心,共同应对这次全球大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巨大的经济代价为成本,对武汉进行“封城”,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最终在与病魔的竞赛中夺冠。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中国力量的彰显。但是,在中国成功抗击疫情的同时,美国、英国、印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却采取“群体免疫”的消极应对态度,放任疫情的发展,组织聚集性活动。不仅使本国疫情态势持续恶化,而且严重干扰了国际社会的疫情防控工作。更为甚者,美国将新冠肺炎疫情标签化、地域化,到处散播“政治病毒”,趁此对中国进行攻击、抹黑,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给普通民众的正确认知带来了极大障碍。许多国家各自为战、各扫门前雪,只顾本国利益不考虑别国需要,在公共卫生疾病面前不具备合作意识,因而各国之间也就难以形成抗击疫情的合力,最终的结果就是疫情在全球范围仍处于高位流行的态势。因此,在面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威胁时,各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命健康利益,积极寻求合作,构建全球性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朝着应对疫情的矢量方向前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彼此间形成一股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取得世界范围内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
面对疫情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电时,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但是,这一倡议在实践层面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类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界也可反作用于人。”[6]人源自自然界,同时又作用于自然界,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改造中确证着自我的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在物质利益驱动及对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忽视下,逐渐形成了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致使本应和谐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异化。一方面,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念的驱使下,人类忘记了与自然之间的同源性和整体性,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反作用,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对自然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无节制地从自然界索取,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不断枯竭、生态不断恶化的后果。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类无节制的索取活动下,内部生态平衡被打破,其自在的能动性开始不断释放,自然生态破坏的恶果开始作用于人类社会,近年来极端天气和地质运动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这种异化关系下,人与自然成为互相对立的双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结果。本应寄宿于野生动物的新冠病毒,却通过人化自然的渠道转移到人类身上,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因此,推动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回归到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是当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的重要挑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是社会存在的差异性,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意大利思想家巴蒂塔·维柯说:“因为各民族人民确实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而获得了不同的特性,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习俗……民族习俗兴起来,大半彼此不同,有时甚至互相冲突。”[7]这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差异性,也有对立的一面。不同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会形成各不相同的文化观念,中西方各国不同的文化观念导致在合作层面出现理念分歧,因而也就滞后了合作实践。这种由于理念差异而导致的实践分歧,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政府就对武汉果断采取“封城”措施,严格进行溯源追踪,同时对各小区出入人口进行严格管理。然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如丹麦首相认为,民众有选择出行和佩戴口罩的自由,强制隔离和佩戴口罩同自由精神相悖,而且违反人权,故采取放任自由的消极应对措施。后来的美英等国情况也与此类似。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卫生法律与政策中心主任霍奇声称,“封城”会导致“侵犯人权”,这在美国显然“是一种有风险的做法”[8]。显然,由于各国之间文化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在抗击疫情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举措,这也就表明不管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各国都存在较大分歧,这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的一大困境与挑战。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仍以全球化为主,但是保守主义在近年呈现抬头之势,加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之间的分歧有扩大之势,各方各自为营,对协同化治理带来了挑战,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同样面临这一挑战。国际社会面对公共卫生健康疾病的威胁,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在国际层面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也就无法在国际层面形成应对合力,更无法做到有备无患和迅速反应。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虽然及时反应,有效遏制了本国疫情,但是全球大部分国家并没有珍惜中国为之争取到的时间机遇,没有做好必要准备,反应迟缓,错过了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导致全球抗疫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疫情暴发初期,西方部分国家持观望和看戏的态度,并没有在意识层面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也就疏于防备。其次,借中国率先发现疫情之机,到处散播“政治病毒”,将新冠病毒贴上国家标签,四处攻击抹黑中国,从而失去了抗击疫情的“机会窗口期”。最后,没有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许多国家如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国家之间上演了一场场“物资抢夺战”,这都是医疗物资准备不足所造成的闹剧。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建立有备无患的防备机制,但是在当前国际分歧扩大的大环境下,在国际层面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疫情防控的首要原则,通过干群结合、群防群控,最终在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了战略性胜利。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却截然相反,他们囿于资本主义立场,在疫情的关键时期仍然过度崇尚所谓的“人权和自由”,而忽视了疫情期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与新冠病毒剥夺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主要矛盾。西方国家在自己秉持的人权和自由理念下,在本国大力鼓吹“群体免疫”等消极防疫理念,将新冠肺炎与普通“流感”等同,认为本国人民都感染新冠肺炎就会全部产生抗体,从而实现不治而愈,不防而胜。这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正是这些错误理念的指导,从而导致美国等国疫情持续恶化,感染人数一度飙升。很显然,“那些宣称依靠‘群体免疫’战胜疫情的观点”[9]明显是对公共卫生健康疾病的一种错误认识,也没有认识到这些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与生态关系的失衡。这些错误认知严重影响了人类对公共卫生健康疾病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世界各国共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不管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不分肤色。”[10]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国只有共同携手才能取得抗疫的全面胜利,也才能佑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安全。
“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在古代中国地位极为重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这一概念还相当朴素,其内涵多为自然性的一面,同时兼有道德性与博爱性的特点。当然,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天”在当时还带有神秘性的特点。墨子有云:“兼相爱,交相利。”他们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赏罚分明,“天意”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一方面,对人们的“兼爱”行为会予以鼓励;另一方面,对人们的相恶行为会进行惩戒。中国人对自然除了崇敬之外,也蕴含了探索自然的诉求。《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其实就指明了“天”的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对天人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也不尽一致。“在道家哲学中,天人之间是‘天人同道’的关系。这里的‘道’既可以指向道路之‘道’,即我们与天地的变化有相一致的方向与空间;也可以指向道理之‘道’,也就是说真正在背后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使得我们能够效法天地者,在于其‘道’之相同。”[11]但是,道家所讲的“道”作为最高概念,实际上是高于天地的。道家追求道的自然,而儒家则更为重视道德,即天的道德属性,从而主张“天人合德”。儒家认为,虽然在物质层面,人与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德性层面,人的诉求却可以合乎天理。对这一主张的描述主要见诸《易传》。“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便出现了董仲舒的“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显然,在董仲舒那里,“天”带有神化的倾向。他认为,天道是一切的主宰,作为主宰一切的天道,人们只能顺应、不可违背。
由此可见,虽然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的具体论述不同,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其核心内涵始终没有变。那么当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则是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最新体现。
“和合文化”古已有之,其核心内涵就是和而不同,这一理念所遵循的逻辑是先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去寻求共识。习近平说:“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12]同时,他也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2]因此,应当在承认各国文化相互平等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各国文化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中国智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凸显出各国之间的分散性,也进一步说明了各国在文化层面上不能够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正如习近平所说:“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2]所以,世界各国应当秉持求同存异原则,加大多边合作力度,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首先,各国要树立合作意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应当摒弃所谓的“本国优先主义”及传统霸权思维,主动汲取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积极作为扭转本国疫情态势。其次,各国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各国应当摒弃零和博弈思想,树立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坚持多边主义并以协商对话解决冲突。最后,在多边组织的引领下积极作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充分凝聚共识,秉持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13]。要拓展多边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主动履行本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以各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作为根本价值遵循,积极作为,从而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并积极作为引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事业的发展,中国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开展的国际合作便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践行。但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因此,各国应加大力度进行合作,积极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首先,要革新治理理念。要深刻认识到世界各国人民同处一个地球,生活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在当今世界,每个国家之间已然成为具有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彼此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威胁之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因此,应该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思维,形成能够得到大多数国家予以认同的新国际观念。
其次,国际社会要加大科技医疗等各方面合作。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各个国家在疫情初期都出现了医疗物资紧缺等各种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不发达国家更加严重。由于不发达国家在技术及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短板,因而无法在本国生产足够的医疗物资,只有依靠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国际社会应当积极开展合作,对不发达国家进行医疗技术援助,利用本国所掌握的先进技术缩小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此外,国际社会在进行医疗物资配置时,应大力倾斜于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家。
最后,世卫组织应当建立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第一,要建立预警机制,针对此类事件能够有效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从而规避不必要的威胁。第二,要建立响应机制,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各国在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世卫组织的号召,进行风险评估,在世卫组织的指挥下采取有力措施,降低风险在全球传播的可能性,从而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指出,要“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帮助他们筑牢防线是国际抗疫斗争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向非洲国家提供更多物资、技术、人力支持。中国已向50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交付了大量医疗援助物资,专门派出了5个医疗专家组。在过去70年中,中国派往非洲的医疗队为两亿多人次非洲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目前,常驻非洲的46支中国医疗队正在投入当地的抗疫行动”[14]。与此同时,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中国将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14],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胁全球人民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非洲国家面临医疗技术和物资紧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所提出的新方案,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担当形象的又一次重要彰显。面对公共卫生健康疾病的威胁,唯有合作方为人间正道,且“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15]。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我们相信,在各个国家的携手合作下,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被战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也终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