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节:一个建构型节日的生成与流变

2021-12-07 11:48朱启彬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移民建构功能

朱启彬

(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节日是由人们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从起源上看,节日可分成自然型节日和建构型节日。自然型节日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而建构型节日则是由人类刻意创造的,比如国庆节、妇女节、教师节等[1]。下文论及的移民节①又被称为“移民文化节”或“移民文化寻根节”,是非自愿移民群体为纪念移民事件而创建的节日,属于建构型节日的一种。移民节广泛存在于因被动迁徙而产生的移民群体中,在新安江水库、密云水库、三峡水库等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时产生的移民中均有存在。作为一种被建构起来的节日,移民节被期望能在移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自身功能。

一、被建构的移民节

对移民节的考察应从其产生的背景出发。在一些需要移民的工程项目中,为响应国家号召,人们不得不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迁移至相对陌生的安置地。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生活的空间多是富于乡土性的,主要围绕着土地进行生产生活。对于以土为生的人来说定居是一种常态,迁移则较少发生[2]。在故乡,社会成员相对固定,缺少足够的流动;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多局限于以村落为边界的社区内;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是相互熟悉的,社区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3]。这些特征使得身处乡土社会的人们往往形成安土重迁的思想,并在世代熟悉的生活体系中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文化[4]。但被动迁移破坏了人们原本怡然自得的生活。失去熟悉的生产环境后,移民到达新的安置地不得不重新面对生产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移民既有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也遭到破坏,地理空间的变化导致熟人间相对分离,熟悉的社会关系受到影响,迁移后的移民不得不面临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新建构;最重要的是随着迁移的进行,原有的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会与安置地文化产生冲突,移民的文化也面临着调整与重建[5]。迁移后,移民需要在生产、生活及文化心理层面逐步与安置地居民相互适应。

移民对安置地的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移民最先是适应安置地的日常生活,然后是在生产劳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适应,最后才能形成心理上对安置地的认同并最终建立“归属感”[6]。在此过程中,移民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移民与安置地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状况、移民相互之间的交往状况及迁出地与安置地之间语言、习俗差别等因素均会影响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7]。事实上,在缺少变动的社会中,让移民离开原生的生活系统去适应另一套生活系统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迁移初期,移民原有的生产手段与技能可能会不适用于安置地的环境,他们不得不重新学习安置地的生产技能以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环境。

迁移后,移民仍然应用迁出地语言、遵从迁出地的婚丧嫁娶习俗,在日常饮食及交往中偏好旧有习惯。因此,安置地居民与移民间的关系相对隔膜,双方相互视对方为不同于自己的他群。我群与他群的区分使得移民倾向于加强移民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形成紧密的群体以对抗群体外部的压力。与此同时,移民在自身文化认同上也出现了困境。在移民群体内部,移民原有的地方文化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难以在代与代之间继续传递下去。在移民群体外部,移民文化不断受到安置地文化的冲击,生存空间愈发狭小。

面对上述困难,各类工程项目中的非自愿移民创造性地建立起移民节。移民节是移民为了纪念他们的迁移而产生的节日,一般每年举办一次,具体时间通常以移民首次到达安置地的时间为准,范围局限于一个村庄或社区内部,要求村庄或社区内的所有移民都要参加。移民节的主要内容在各地略有区别,但大多包含集会、聚餐、文艺表演等活动。集会的目的是通过回忆往事,追忆曾经的艰难困苦,体会如今生活之不易。聚餐通常由集体统一安排,需要成员间的相互配合,主要食物以移民亲手做的家乡食品为主。文艺表演通常是演出富有地方色彩的节目,比如地方戏等。通过移民节的举办,集体内移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得以升温,进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移民节的举办也增强了移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使移民的地方文化得以存续。下文以一个迁往江西的新安江移民村所举办的移民节为例,对移民节的过程加以考察。

由于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贺村先是在1959年从浙江淳安迁移至浙江开化,后由于生产生活困难,于1970年转迁至江西德兴。二次迁移至德兴时,贺村移民有46户共234人。迁移初期,贺村移民在语言、风俗等生活习惯以及耘田、插秧等生产习惯上均与安置地居民有别。为了促进村庄内部移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生产合作,强化集体的社会记忆及文化认同,贺村在1976年开始举办本村的移民节。

贺村迁至德兴的时间是1970年1月25日,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因此贺村的移民节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十八日举行。在进入腊月后村里便开始为移民节做准备,村主任要召开全村成员大会对举行当年移民节所用人财物等做出安排。移民节所需费用通常由村集体统一筹集,不需要个人负担。筹集的资金数额决定了移民节聚餐时食物的档次与多寡、戏班的规模等。资金的具体使用则由村主任召集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集体决定,账目由专门的会计负责。节日期间的人员调派则通常由村主任负责,村主任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把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节日期间听从村主任安排,完成相关任务。

移民节当天,村内成员都会参与进来。年轻的女性往往聚集在晒谷场一角临时搭建起的厨房中忙碌着,进行洗菜、切菜、煎炸烹煮等,为中午的聚餐准备食物。年轻的男性则需要到各家各户借用聚餐所用的诸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物品,借后还需负责把锅碗瓢盆送到晒谷场的厨房中,把桌椅板凳摆放在晒谷场内。老人和孩子则相对清闲。老人们会坐在晒谷场的板凳上听着家乡的睦剧,聊着曾经的种种过往经历。小孩子则多围坐在老人旁边,听他们诉说过去的故事。村庄的历史便在移民节上以故事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

移民节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便是中午开始的聚餐。邻近中午时分,全村的男女老幼均会被安排在晒谷场中就座,座位的排序一般按照长幼尊卑进行,男性和女性不同桌就餐,小孩跟随家中成年女性同坐一桌。聚餐的食物以家乡浙江淳安特有的辣椒酱、火腿、米馃等传统食品为主。移民们在席间边吃边聊,话题总是离不开移民。年长的移民会向村庄成员诉说家乡的美好,强调过往岁月的艰辛,更会告诫年轻人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聚餐一般会持续到晚上,在家乡戏的锣鼓声结束后人们才会逐渐散去。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贺村移民节的过程考察,可以发现移民节具有如下特征:通常是以村庄或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需要全体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开展,注重对移民地方文化要素的强调。

首先,移民节是以村庄或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的,这和传统节日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织不同。诸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均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春节期间每个家庭会根据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进行走亲访友等活动,端午节时家庭成员会坐在家中吃鸭蛋、粽子等,并在亲戚邻居间相互赠送这些食品。而中秋节更是强调家庭的团圆,一家人坐在庭院中吃月饼赏月。而移民节则把移民从家庭带入到一个公共空间中,所有的人和物均掌握在以村主任为代表的村集体手中,个人只是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其次,移民节需要成员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全体成员被统一分配至各个小组中,按照要求完成各自任务。在各个小组中,小组内成员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规定任务。比如在厨房内不仅要有人洗菜、切菜,还要有人炒菜、摆盘等,而且相互配合才能把一盘菜摆到桌面上。在各个小组间也同样需要相互配合。负责采购的小组要根据负责做饭的小组提出的所需物品进行采买,做饭的小组临时需要添加物品也要及时通知采购组成员进行采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增加了移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强化了集体的凝聚力。

再次,移民节注重强调地方文化因素。比如移民节在聚餐的食物中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在娱乐节目中也倾向于选择家乡戏之类的剧目。地方文化因素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们对待自然与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以地方文化因素为载体实现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食品、戏曲等地方文化元素在移民节上的展现会把移民与迁出地连接在一起,把现在与过往联系在一起,拉近移民与迁出地在时空上的距离,增强移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总之,移民在迁移后面对新的环境很难快速适应,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在无法与安置地充分融合的情况下,移民团体通常选择加强内部团结以对抗群体外压力。移民节的建构正是移民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之一。

二、移民节的多重社会功能

移民节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移民希望通过移民节的建构来实现对安置地的适应,更好地在安置地进行生产生活。但这种主观愿望能否实现还取决于移民节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发挥真实功能。默顿认为动机是主观范畴,而功能属于客观范畴。他用显功能和潜功能来说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显功能是那些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是系统中参与者可预料的,而潜功能则是参与者不能预料的。社会行动甚至可产生减少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性的后果,默顿把这种情况称为事物的负功能[8]。移民节通过仪式化手段彰显其显功能的同时,其背后也隐含着相应的潜功能,在发挥正向功能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带来一些负功能。通过举办移民节,一方面,移民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加,情感得以沟通,群体的凝聚力增强;移民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双方互动增加;移民的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增强了移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移民节激发了移民群体记忆的建构,教导移民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对过往的回忆使移民容易遵从先辈遗训,陷入过往经历,从而不利于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萌发。移民节的举办也在移民群体和安置地群体之间树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强化了我群与他群的观念,致使移民无法有效融入安置地的生产生活。

移民节的功能首先体现在其显功能上,主要通过移民节的举办时间和移民节中的仪式活动得以彰显。第一,移民节具有教化功能。在移民节上,老年人会对移民的过往经历进行叙述。他们当年一般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而离开家乡,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做法会让移民产生自豪感,进而强化以集体利益为重的观念。在迁移及以后的日子里,移民经历了失去家园、重建家园的过程,先辈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努力前进。第二,移民节具有社会交往功能。移民节上,全体成员需要暂时离开自己的家庭,以村庄或社区为单位参与到移民节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来自不同家庭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完成相关任务。这种公共活动不仅为移民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而且通过移民节的活动深化了移民相互之间的了解,为拓展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提供了契机。第三,移民节具有关系维系功能。每年移民节的举办,移民都需要赶往迁出地,从迁出地请进戏班、买进制作地方传统食品的原料等。通过两地之间的不断交往,移民和迁出地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维系功能还体现在连接移民群体的历史与现实中。例如,通过地方食品、地方戏等元素,移民追溯村庄的历史,探寻其“根”在何处,把曾经的过往与村庄的现状联系在一起。

移民节的功能还体现在其潜功能上,其主要通过移民节的象征意涵得以展现。第一,移民节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在移民节上,通过公共活动中的互动合作,成员间社会交往得以增加。社会交往的增加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更容易实现在情感上的沟通。团体内存在冲突的个体成员因共同参与移民节的公共活动使得冲突得到缓解。通过共同的活动移民节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在移民中构建关系和谐的群体。第二,移民节具有发挥社会记忆的功能。移民节的所有活动主题均因移民而起,移民事件及村庄中的历史人物是移民节上的永恒话题。而移民节上通过共同的回忆,移民的社会记忆得到建构与强化。第三,移民节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移民节对于社会记忆的强化有利于移民了解自身固有的地方社会文化,并认为自身的地方文化有其优越性,进而认同自身的地方文化。在对移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移民文化通过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家乡戏的曲调歌词及老年移民的口述等载体和形式得以在移民文化节上展示,并通过移民节年复一年的举行把移民文化自觉地传承下去。

同时,移民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置地居民与移民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移民节,安置地居民了解了移民的独特文化与饮食特征,进而理解移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为双方的互动提供了基础,并逐步相互交流与融合。

移民节所具有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均有利于移民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开展生产生活,发挥着正向的功能。但移民节也造成了移民与安置地之间的区隔,体现出其负功能的一面。第一,移民节对于“我群”的强调不利于移民与安置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交往。移民节的举办在增强了移民群体凝聚力的同时,安置地居民与移民之间的区隔便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生活中,移民群体内部往往仍以迁出地的地方语言进行交流,婚丧嫁娶等习俗中移民更多的还是按照迁出地的风俗来处理。在心理上,移民通过移民节强化了自我认同,给自己贴牢了“移民”的标签,和安置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第二,移民节对于迁出地地方文化的强调不利于移民群体与安置地之间的文化融合。移民注重对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对于安置地居民的地方文化则较少认同。他们往往标榜自身的传统文化而刻意淡化安置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因素。当移民的地方文化与安置地的地方文化发生冲突时,经过每年移民节教化的移民对自身文化高度认同,而对安置地居民的地方文化则持排斥态度。第三,移民节对传统的强调注重因循旧规,不利于移民的锐意创新。移民节上老年移民对于移民过往的诉说充斥着年轻人的耳朵与心灵,村庄的历史增强了移民的自豪感。移民的地方传统文化也被认为是祖宗留下的,应当继承和发扬而不应加以改变。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民的思维,致使移民回忆过往多于展望未来。

作为被移民建构起来的节日,移民节的功能体现着移民对该节日的预期。通过举办移民节,移民在无法有效融入安置地的生产生活时加强了群体内部的团结与自我认同,使移民的生活得以继续下去。因此,移民节反映出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有机融合进移民的社会系统中。当移民所处的社会系统发生转变时,移民的形式及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三、移民节的流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农村社会结构随之改变。青壮年劳动力多选择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老年人留守故乡进行农业生产,于是形成一种半工半耕的格局[9]。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加,村庄的封闭性被打破,其边界变得日益模糊,移民村庄与外界的交往方式日益多元。在此背景下,节日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10],移民所建构的移民节也不得不面临着一种再建构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下文以迁移至重庆市云阳县自2003年开始举办的三峡移民文化节为例对新时期移民节的过程加以考察。

因三峡水电站建设,云阳县城主要机关部门于1999年9月28日搬迁至新址,并享有“中国移民第一新城”之称。2003年起,随着移民生产生活的初步稳定,县政府应移民要求着手组织第一届三峡移民文化节,时间定为每年的公历九月二十八日,主题被设定为“面向世界、立足三峡、发展云阳”“打造移民文化、营销开放云阳”,参加人员包括县乡各级领导、县外来宾(外地客商)、县内部分移民等。开幕式上先由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讲话,然后进行文艺表演。领导讲话内容包括对移民历史的回顾、移民发展经历介绍、发展前景展望等,文艺表演内容有舞蹈、歌曲、合唱、戏曲小品、经典诵读等。节日期间还举办了趣味运动会、招商洽谈会等。节日开幕式由地方电视台进行直播,节日全程主要环节由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各类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首先,移民节的资金不再来源于村庄,而是来源于乡镇甚至更高一级。以前的移民节所用经费来自村集体,村主任可以直接从生产队的收入中或后来的村委会的提留款中自主留取一定数额资金用于移民节的举办。如今,在“村财镇管”的基层财政管理制度下,村集体丧失了集体资金的支配权。同时镇上关于村财政的运用有着严格的标准,移民丧失移民节所用经费的支配权。其次,移民节的举办主体由村集体变更为县乡各级政府。移民节所用经费的划拨、资金的使用方式、具体项目的内容等均由政府做出决定。随着举办主体的变更,移民节的举办地也从移民村庄内转移至县乡政府所在的驻地。再次,移民节的范围不再是以村庄或社区为单位,而是把范围扩展至多个村庄或者整个乡镇等行政区域。一方面,由于移民节是乡镇等各级政府出资,决策者通常希望这笔资金能发挥最大效益,扩大受益人群的范围,不仅要惠及移民,还要尽可能惠及安置地的居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外流,单个村庄很难有足够的人力保证移民节的举办,政府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进来。然而,参与移民节的主体范围得以扩展的同时,移民参与程度降低。最后,移民节的内容逐步改变,大量的现代性元素开始出现。移民节的文艺表演淡化了对移民迁出地传统文化因素的强调,一些歌曲、舞蹈、趣味运动会等现代形式的文娱项目开始出现;对于移民过往经历的回忆元素减少,更加注重对移民后取得的成就进行盘点回顾,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描画。多数移民节还增加了招商引资的环节,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法提高移民节的实效性,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随着移民节的重新建构,移民节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显功能上,首先移民节丧失了其传统的教化功能。移民节的举办时间仍然是定在移民搬迁至新址的日子,突出对移民的强调,但从移民节的仪式上看,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忽略,转而注重强调移民的开放姿态与发展需求。其次,移民节的交往功能发生转向。传统的移民节注重移民内部的交往,现今的移民节更加突出移民与外部的交往,如通过移民节进行招商引资等。再次,移民节的维系功能也消失了。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移民间的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再需要通过以节日的形式来维系。对于村庄的记忆也不再需要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而是通过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等载体来记录和传播移民的历史。最后,移民节的显功能在新时期也得以拓展,主要表现在其宣传展示功能。各种文艺表演及趣味运动会展现了移民的生活态度与生存状态。各类媒体对移民节的报道更是增加了移民节的影响范围,为外界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潜功能上,原有移民节具有的整合、社会记忆、文化传承与认同功能遭到削弱,这些功能随着社会交往方式及社会结构的改变均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完成。随着移民对移民节的参与程度降低,现今移民节的象征意涵变得单一起来,在潜功能上主要突出其经济发展功能。如今移民迁入新址后,面临的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因此,移民节的举办变成了当地政府“借壳生蛋”的手段,最终希望通过移民节的举办达成招商引资的目的。在负功能上,由于移民节规模及参与人群的扩展,移民与非移民之间的矛盾易被再次勾起。比如招商引资的项目进入后如果移民不能从中获益,而非移民却享受了移民带来的好处,这样两者之间的矛盾便易被激发。

总之,新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移民的生产生活面临着新的境况。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及交往方式的改变,移民节的功能遭到削弱,所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移民节经过重新建构后,变得更适宜于移民的生产生活。通过移民节的举办,移民的境况更易得到外界关注,发展机遇得以增加。

四、结 语

移民节的建构是移民基于现实生活的需求采取的社会行动。非自愿移民往往在迁移后面临着生产生活的困难,通过移民节的举办,移民希冀可以更好地适应迁后的生产生活。移民的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移民节能否有效发挥其功能。但移民节能否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取决于移民节是否和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相互适应,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移民的社会交往方式及文化认同手段也不断变化。如果移民节在形式与内容上不能随社会结构的变化做出调整,则其既有功能便会面临削弱甚至丧失的境地。这时便需要根据社会结构的性质对移民节进行重新建构以使其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发挥新的功能。

随着我国非自愿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移民节的存在有着深远意义。移民到达安置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社会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要想移民节的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便需要对移民节的内容与形式做出不断调整,因此移民节的重建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在保证移民积极参与的同时对移民节进行适时改造。

猜你喜欢
移民建构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签证移民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