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梅红 刘会坚
(1.福州第二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情境性是知识的重要特征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于其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地加工处理新信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因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1]为了践行“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生物学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学情及教学实际,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积极探索情境创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尝试以2019 年版人教社《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 章第2 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为例,开展高中生物学情境化教学实践与研究,探讨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理解与应用生物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模型开展模型演示、观察及建模等活动,实现情境化教学,使得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及生动化,促进学生建立与理解知识。
ATP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是《细胞的能量“货币”ATP》的教学重难点之一,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什么是ATP?ATP 是如何给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引导学生复习核糖核苷酸结构通式,阅读教科书及有关资料,并指导学生利用“希沃白板5”的拖曳功能将“A(腺苷)”“~(一种特殊的化学键)”“P(磷酸集团)”等图片进行拼装,建构ATP 结构模型,帮助学生认识“ATP 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即对ATP 结构和特点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同是特殊的化学键,为什么越远离腺苷的磷酸集团越容易脱落?引导学生分析ATP 结构中磷酸集团带负电荷,彼此会产生排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课前制作ATP 结构实物模型,利用白色乒乓球代表腺苷,黄色乒乓球表示磷酸集团,腺苷与磷酸集团之间用木棍相连,磷酸集团之间用弹簧相连。课堂教学时演示该模型,压缩弹簧,则远离白色乒乓球(腺苷)的那个黄色乒乓球(末端磷酸基团)就弹射出去,以此模拟ATP 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容易离开ATP,为学习“脱离下来的磷酸基团携带能量与其他分子相结合,让后者结构发生改变”埋下伏笔,并促进学生加深对“ATP 如何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理解,形成结构和功能观、物质和能量观等生命观念。
借助模型演示与建模活动,营造直观、生动的探究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建模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与理解生物学概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认同感。
模拟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应用生物学实验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思维发散与拓展的平台。
为了促进学生建立与理解“ATP 是驱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这一教学重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葡萄糖和脂肪的作用,将ATP 的作用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类比:ATP 的作用犹如“现金”,现金在市场上是可以流通的,故科学家将ATP 称“货币”;葡萄糖是“存折”,只有“提现”才能更好地“流通”。再结合课前发放给学生的三磷酸腺苷二钠片实物及说明书,分析三磷酸腺苷二钠片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青蛙肌肉收缩模拟实验视频,分析青蛙的腓肠肌在不同物质刺激下的收缩情况。青蛙是两栖类动物,其基本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一般温血动物是相似的。青蛙的离体组织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可以通过添加任氏液(—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来维持其生理活性。腓肠肌的收缩是神经肌肉接受刺激(用浸有任氏液的锌铜弓轻触坐骨神经)产生兴奋的重要表现,这一过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通过分组添加一定量的ATP 及葡萄糖,学生可以观察到:1 号添加ATP 任氏液的青蛙腓肠肌接受锌铜弓刺激坐骨神经时出现收缩,而2 号添加葡萄糖任氏液的青蛙腓肠肌接受刺激时未出现收缩。若将2 号原滴加的葡萄糖洗去,再添加与1 号相同量的ATP 任氏液,则青蛙腓肠肌接受刺激时出现收缩现象。由此判断ATP 能直接供能,而葡萄糖则不能。以此加深学生对ATP 是驱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理解。当然为避免青蛙腓肠肌中原有能量的干扰,还需通过不断刺激,让1、2 号青蛙腓肠肌消耗殆尽原有能量,再进行上述青蛙肌肉收缩实验。促进学生发散、拓展思维,做到全面、严谨地思考。
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应用生物学实验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重要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求知态度,促进思维的发散与拓展。
创设真实的练习、测验情境,促进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真实地发展。[2]练习、测验的情境源自生活或接近生活,则能符合教育的本质和素养生成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加深学生对“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理解与应用,笔者推送随堂测试题,创设学习任务情境1:ATP 中的腺嘌呤(A)可否替换成G、C、T等形成GTP、CTP、TTP?它们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为什么供能的载体主要是ATP?在学生思考、测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进化的角度进行阐释,GTP、CTP、TTP 等也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同样具有高能磷酸键,只是其在细胞中的分工不同,因ATP 的催化位点比较多,供能的范围更广泛,所以ATP 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促进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观的同时,也为从蛋白质结合位点、ATP 催化位点等角度分析任务2 做铺垫。[3]创设任务情境2:智能生物药物成为治疗癌症等难以攻克疾病的首选,近些年,蛋白质纳米管(可以用来包裹、保护药物)在细胞内高含量ATP 条件下可以释放治疗药物,被誉为“ATP 控制的药物递送系统”。请根据ATP、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推测ATP 在药物释放中所起的作用。要求学生基于教科书第88 页图5-7“ATP 为主动运输供能示意图”并结合ATP、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参与Ca2+运输的载体是一种催化ATP 水解的酶,ATP 在酶的作用下,末端的磷酸集团脱落与载体蛋白结合,使后者发生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Ca2+的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到膜外,引起Ca2+的释放。以此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迁移应用:蛋白质纳米管在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转移作用下,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帮助释放药物。可见,特定的蛋白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如运输、催化等;蛋白质等分子磷酸化后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活性和功能也改变。ATP 为生命活动直接供能外,还为蛋白质等分子的磷酸化做重要贡献。
应用随堂练习、测验创设学习情境,挖掘和提炼与科学、技术及社会STS 相联系的习题与试题,促进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迁移应用解决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求高中生物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情境化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情境化,让学生学习情境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问题情境、实验情境、任务情境中提升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