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文化的编码与解码

2021-12-07 05:11牛党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解码弹幕编码

牛党杰

(辽宁大学 文学院, 沈阳 110136)

“弹幕”一词原本是军事领域的一个术语,意指密集的炮火像幕布一样覆盖在阵地之上。 而在视频领域,弹幕则指飘浮于视频画面之上的文字文本,兼具评论与互动等功能。

一、弹幕文化概述

1993 年, 弹幕最初出现在日本的游戏视频中,后经日本公司改良运用于NICONICO 动画, 弹幕文化开始在网络视频领域广泛流行[1]。国内最早的弹幕现象出现于2008 年,ACFun 视频网站率先推出弹幕功能。 2010 年,当时著名的动漫视频网站BiliBili 的弹幕服务正式上线。两大动漫视频网站的行为,标志着中国弹幕文化的正式兴起。此后,国内主流视频网站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相继引入视频弹幕系统,影院以及晚会节目等同样依据自身情况, 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弹幕服务。弹幕已广泛应用于网络视频、院线放映以及网络直播等领域。 可以说,哪里有视频,哪里便有弹幕。 弹幕文化从无到有再到无处不在,仅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国内弹幕文化自兴起至今已有十余年,不仅不见有退潮之势,反见其仍处于上升态势。 弹幕文化兼具迅速走红和长盛不衰两大特性,这在流行文化中是比较少见的。而弹幕文化之所以能够如此,则同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不无关系。

从本质上讲,弹幕是一种评论方式。南帆曾明确指出“弹幕通常是屏幕之中剧情的即时评论”[2]。与传统的作品评论方式相比,弹幕在针对性、时效性以及自由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弹幕时代,观众能够更便捷地表达对作品的情感与态度, 得到反馈所需要的时间也大为缩短, 弹幕具有传统媒体评论所无法比拟的即时交互性, 这一特性的存在便是弹幕文化迅速走红且长盛不衰的秘诀之所在。 弹幕的出现一方面为原本就想要表达却缺乏有效途径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对沉默的人群表达欲望的生成。因此,弹幕文化能够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做到常变常新,紧贴时代脉搏, 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娱乐圈诸多流行文化“过把瘾就死”的周期律。故此,有理由也有必要去探寻分析弹幕文化内在的生成机制, 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估。

二、弹幕的编码与解码

根据英国伯明翰学派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的观点,大众文化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并对社会产生作用。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否则传播交流将失去有效性。“编码过程具有建构某些界限和参数的作用,解码过程就是在这些界限和参数中发挥作用的”[3], 如果完全无视编码过程中的界限, 那么解读将完全变成误读。 需要说明的是,在阐释过程中,误读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作品一旦完成,其解释权便不再由作者一人独享,受众的众声喧哗显然无法做到整齐划一。另外,严格追求标准答案的那种阅读理解式的解读, 看似严谨, 实则机械僵化,甚至会使作品丧失艺术感染力。故此“误读”既是阐释的必然,又是解读的必需,只要不是罔顾一切任性而为的强制阐释,那么即便过度诠释,也不必过度紧张。在视频网站中,弹幕主要分为提示性、评论性、对话性以及狂欢性等四种类型。

提示性弹幕。其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为预告式即提示观众即将出现重要情节, 其二为说明式即对一些观众可能忽略的内容进行指出说明。 在具体视频中,“前方高能”“正片开始” 和 “指挥部定位3 分25 秒”等类型的语句即为预告式弹幕,一般在剧情转折处或高潮处出现。而“男主的服装穿帮了”或“这一场景是在某地拍的”等类型的弹幕,其作用在于指出说明一些细枝末节, 是一种带有补充性的提示性话语,主要功能在于使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更加全面。提示性弹幕在编码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文字技巧,它们指向性明确,所建构的解读界限是显而易见的,观众无须也不应对此类弹幕进行过度解读。 也就是说, 提示性弹幕的编码和解码之间具有显然的一致性, 超越其文本甚至对其进行过度阐释将会使其丧失提示功能,从而失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评论性弹幕。 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具体情节、场景或人物进行即时性的评论。 其对象可以是剧集中的人物和剧情,也可以是剧集幕后的人或事。前者的指向较为单一, 主要针对情节内容或演员演技等方面,例如“XXX 演活了这个人物”这样类型的弹幕,便是对演员演技的评价。而对于剧集幕后的人或事,弹幕的指向则是多元的,例如“化妆师有心了”和“灯光师要被扣工资了”。这一类型的弹幕没有直接针对剧情或人物做出评论, 而是对幕后工作者进行赞美或批评, 最终指归仍旧是剧情本身。 观众夸赞化妆师,是因为演员的妆发好看;对灯光师有所不满,是因为光照条件同剧情内容或人物形象不搭调。 而诸如“XX(某真实地名)好美”等类型的评论性弹幕,其指向性则在于夸赞某些真实的事物。例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曾在重庆武隆取景拍摄,当影片中出现相关场景时, 一些夸赞武隆地区风光独特的弹幕便会“占领”整个屏幕。 评论性弹幕的编码方式同样相对单一,多为对具体人或事的简短评价,而且由于指向性比较明确,其解码方式多为“点对点”式的一一印证。 该类型弹幕的阅读者自然可以对具体评论性弹幕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 均为“就事论事”式的具体态度的表达。

对话性弹幕。与评论性弹幕相类似,在对话性弹幕中,“弹幕用户可以‘我’的身份或以视频中角色的身份,与视频中的角色、角色扮演者、视频观看者等对话”[4],也就是说,对话性弹幕既可针对“场内”,亦可面向“场外”,并且叙述视角的转换十分灵活。弹幕发送者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同角色、 演员或其他观众进行对话,既具有发表评论表达观点的功能,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用。 例如弹幕发送者可以通过与演员建立对话的方式,表达对其演技的认同或不满;弹幕发送者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观众建立对话的方式,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剧《 甄 嬛传》中,时常有诸如“孙俪,你真棒”这样的弹幕出现,即为观众通过与演员建立对话的方式来对演员进行评价。同样,在《甄嬛传》中,当其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出现曲折坎坷时,则常有观众发送“我哭了,你们呢? ”这种类型的弹幕。表面上看,弹幕发送者是在同其他观众进行交流, 而实际上则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或惋惜。此外,弹幕发送者还可以借剧中角色之口,来同各路人马建立对话,因其功能同前文所述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做赘述。对话性弹幕相较于提示性弹幕和评论性弹幕, 具有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 在编码过程中,由于叙述视角的灵活性,一些对话性弹幕的叙事主体与对话者的指向并不明确,弹幕阅读者可对其进行多层面的阐释, 进而造成了解码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在电影《攀登者》中,当片尾科考队员登顶珠峰并成功留下影像资料时, 屏幕上密集地出现“向你们致敬”以及类似表述的弹幕。 这里的“你们”,既可以单指当年的珠峰科考队员,也可以泛指所有参与珠峰科考的工作人员。 因为电影本身即具有通过对具体事迹的歌颂来表达对整体团队的赞扬的意图,所以此处以小见大或以典型谈普遍的解读方式是符合逻辑的。 此外,弹幕中的“你们”还可以指《攀登者》剧组的全体工作人员。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十分辛苦,所以观众在片尾表达对剧组工作人员的感谢,同样是符合逻辑的感情流露。由此可见,对话性弹幕的解码与其编码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狂欢性弹幕。相较于以上三种弹幕类型,狂欢性弹幕则相对不易于把握。根据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观点,狂欢具有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等特征[5]。弹幕的无等级性、宣泄性和大众性等特性是显而易见且普遍存在的。 而颠覆性这一特性,在提示性弹幕、评论性弹幕和对话性弹幕中均不明显,或是根本不存在,或是隐藏得很深。 只有在狂欢性弹幕中,颠覆性这一特性才有了明确的体现。 故此,狂欢性弹幕在具有大众性、无等级性和宣泄性的基础上,以颠覆性为显著特征。狂欢性弹幕的颠覆性集中体现为弹幕文本与即时剧情的割裂, 即弹幕本身与剧情并无联系。 也就是说,狂欢性弹幕更像是一种口号或标志,它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情境, 能够跨越不同的作品而存在。例如在BiliBili 网站中,“火钳刘明”和“再来亿遍”等弹幕经常出现于各类视频之中,它们并不受具体视频情节的影响而能够独立存在。 “火钳刘明”是“火前留名”的谐音,意指在视频走红之前留下观看者的痕迹;“再来亿遍”则是化用“再来一遍”并将“一”改为“亿”,意在说明此作品十分精彩,可反复观看。类似这样的弹幕,它们既不是在提示情节,也不是针对具体内容的评价,更不是同剧中人或其他观看者所建立的即时性对话。 它们是一种仪式,一种同处于该文化圈中的人所共同认可的仪式性行为。 提示性、评论性和对话性弹幕若追根溯源,其生成与产生作用的方式均可用理性思维来解释。 例如评论性弹幕,其本质即为对具体情节或人物的主观评价, 不论其评价是否中肯,这一行为本身是符合理性逻辑的。 而狂欢性弹幕则将理性逻辑完全消解,以颠覆性的面孔出现,抛开具体的所指,化身空洞的能指,成为一种符号性质的存在。 因此,狂欢性弹幕的编码方式具有象征性,解码方式类似于“暗语”的解读,其间的一致性能够为“圈内人”所抓取,而圈子之外的受众很可能一头雾水而不知其所指。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狂欢性弹幕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一旦“出圈”便有可能彻底丧失原有的意义与价值。 但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弹幕,狂欢性弹幕能够更为精准地反映小圈子的具体文化症候,进而有利于理解具体的青年亚文化现象。

由于弹幕形式的多样及其常变常新的特性,同一条弹幕往往具有多种类型的特征, 而这种对于传统文化规约的抗拒与反叛, 在某种程度上即为弹幕文化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弹幕文化的优劣及未来

从“编码/解码”这一能动的过程来看,弹幕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两大特征, 极大提高了受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参与度, 丰富了受众的审美体验。 具体而言, 弹幕文本和具体情节间生成的互文性拓宽了作品的阐释空间, 进而使作品本身的内蕴变得更为深远。此外,弹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介所拥有的文化霸权,评论的门槛显著降低,广大受众得以充分行使其表达的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弹幕使得大众文化真正实现了“大众化”。然而,弹幕文化同样也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

第一, 评论门槛的降低在保障大众表达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害了评论的力度与深度。 “众声喧哗的表象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 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2]。诚然,弹幕式的批评相较于传统的精英批评更为贴近生活, 但这种贴近是否做到了言之有物,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大量碎片化的个体感悟的堆积解构了作品的内核,甚至使得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被完全消解, 这与解构主义认为“一切文本都不具有确定意义”的主张不谋而合[5]。 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解构主义具有其合理性,并且能够有效推动文论的向前发展。 如若长期无视传统并忽视理性, 势必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从而引起整体文化秩序的崩塌。 今日之弹幕文化的破坏力自然还未达到这种程度,但这样的担忧绝非耸人听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不利于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它会使整体文化环境趋于庸俗化。

第二,弹幕文化的大众性与无等级性,带来言论的良莠不齐。虽然各大视频网站均有弹幕审核系统,用户亦可自主选择弹幕过滤等级。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和谐的言论能够被彻底禁绝, 发送者只需利用谐音的方式或者稍稍转换一下说法, 便可继续编辑发送具有强烈宣泄性的不当言论。需要说明的是,点评交流并非只能夸赞而不许批评, 但是人身攻击与恶意辱骂无论如何都应当被禁止。 而现有的弹幕审核系统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三,弹幕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原作品的品评与欣赏。 由于弹幕文化的盛行,一部影视作品有弹幕的版本和无弹幕的版本在有些时候几乎可被视为两部作品。其中主要的区别即在于有弹幕的版本会使观众的精力无法始终集中在作品本身,从而导致了观众的理解缺失。 诚然,提示性弹幕与评论性弹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观众对具体情节的理解。但由于精力所限, 受众极有可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难以从整体角度全面把握作品的内涵。 或许有人会说,只需关闭弹幕功能便可有效规避这一问题。 这个办法确实有效, 然而弹幕终究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实属因噎废食,并不可取。

行文至此, 有必要对弹幕文化的未来之路进行简单展望。弹幕文化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解决上文所提及的三方面的问题。 关于弹幕文化使得批评格调下降的问题, 要警惕过度娱乐现象的盛行,要对大众进行引导,让大众既能在弹幕中获得参与感,又对传统的严肃批评不产生排斥情绪。而后两个方面的问题, 则有赖于更为科学合理的弹幕系统的出现。 因此,要对弹幕文化进行实时追踪与研究,深入了解其本质内核与外在特性, 从而有效把握这一新型文化样式, 并由此制定健康稳妥的监督管理方案。

总而言之,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弹幕文化具有诸多积极能动的作用, 其发展前景更是未来可期。 如今的弹幕文化大多集中在视频媒介和少部分音频媒介上,在未来的发展中,弹幕文化应当拓展其所依托的载体, 在更多更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为达成这一目标,弹幕的“编码/解码”系统要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维持编码与解码的相对一致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编码和解码方式,以适应纷繁复杂的整体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解码弹幕编码
生活中的编码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文化解码
解码eUCP2.0
文化 解码
文明 解码
Genome and healthcare
搞笑弹幕一箩筐
拜托了,弹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