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余平
【摘要】基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的两极分化形势,当前数学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都十分固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地去学习知识,而接受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学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知识。因此,所产生的知识接收效果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就需要教师引入培优补差的教学方式,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培优补差;措施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大处方面着手。教师应当注重学困生的培养,通过优秀学生来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以此确保教学进度和效果。基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均衡教学来真正实现培优补差的目的。
一、针对教学目标分层,兼顾整体学生需求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差异,应用分层学习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受到照顾。例如,在学习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去练习统计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以教学反馈内容,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知识内容框架。针对于学困生,就需要他们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针对班级中等部分学生,就需要让他们去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针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就需要让为他们制定一种新的目标。结合于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能够学会计算和分析,这样能够真正地去明确数学知识。在这样一种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着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的学生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们对课本的例题进行分析利用,相同类型题目来让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训练。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帮助,这样一种方式也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1]。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深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很常见的问题那就是计算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而这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最大,也最容易降低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教师可利用各种数字化的卡片、算式条、速算来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不过,计算训练比较枯燥,教师可以使用星级方式对他们进行鼓励。比如,计算30题,算对25个小题算5星,积累星星奖励可以去兑换更多奖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热情高涨。再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掷一掷》时,这节课是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教育课,学生通过动手掷球来快速找到游戏的基本规律和各种可能性。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抽奖的活动实例,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興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游戏中学数学的乐趣[2]。
三、持“用心”弥补学生的两极分化
一般来说,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优化教学方式,进行精讲,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力量,学生们在集中注意力的这段时间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以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问题的设计,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针对这一题目“用正方形的边长作半径,现测出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你能算出圆的面积吗?”,教师可以首先针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通过让他们指出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来引发他们思考?学生们知道,首先需要知道圆的半径。通过题目中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结合公式可以得出圆的半径是5,进一步利用圆的公式得出S=3。这样一种讲解的方式比较明确,也可以将每个知识点都分析到位,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针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来开展教学,首先“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1819平方米,将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作为圆的半径,它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数字比较复杂,但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发现根本不需要求出边长直接可以计算圆的公面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去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题目。虽然教师针对于学困学生所布置的学习题目看似比较迂回,但是能够找到最终的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更好地面对学困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培优补差的相关教学策略来改善当前所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马建勋. 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培优补弱工作[J]. 读天下(综合),2019(19):0236.
[2] 邢霞琴.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优选[J]. 新课程·小学,2014(5):100-100.
[3] 冯枫. 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J]. 中外交流,2021,28(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