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学科素养落实

2021-12-06 22:46罗菊利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题干图式题目

罗菊利

一、缘起

2021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个人感觉是既吸收了全国卷的有益做法,也体现了广东卷的本土气息;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科思维的考查,典型的题目是选择题的第6题。能够选对答案的学生不算少,但少有学生能够明晰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完成对问题的历史解释。广东卷第6题的题目如下: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问及为何能选对答案时,学生反馈是用了排除法,即学生基本没有理解本题的答题思路,但通过排除法也差强人意选对了答案。这就意味着,当选项的干扰力度加大,学生的应答能力令人担忧。如此的历史学习,学科素养自然无法较好地达成。要理解学生解答问题的困难所在,寻找解决之道,我们需回到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本文拟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需要

并非高考的难度较大,学生才会有此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这道题都讲三遍了,学生还是不会!”或者还有一种让人颇为着急的情况:“这之前考过的题,稍微改动,居然没几个人做出来!”问及原因,许多学生都反馈:对题目不理解,听不懂老师讲题的思路;或者当时听懂了,但是做题时又卡壳,回到旧思路中去。

解答题目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我们一般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①理解并表征问题②寻求解答的階段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的阶段④评价结果阶段。[1]许多学生反馈不理解题目,其实就是在第一阶段已经被卡住了:不知道问题的起始状态(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状态(问题要求的答案),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是什么。[2]

对于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题思路,多次讲解后依然听不懂,稍微改动的题目做不出来,做题习惯回到自己的思路中等问题,心理学家基克等人提出的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对此有较大的启示。基克等人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式如图1所示[3]:

从图1可以看出,基克的模式更注重 “图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作用,这个模式更适用于解释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中的不同途径及原因。学生可以被看做是解决问题中的新手,多次讲解都不懂,除了理解文字的问题外,实质就是没有理解问题解决的图式;听的时候懂了,但是过后再做又出错,或者稍微修改一下题目又做不出来,实质依然是没有熟练运用及巩固图式。理解教师的解题思路,就是要理解教师的解题图式。拥有相关解题的图式,可以快捷地解答问题,则不管同类题目如何改动,学生都能够解答出来。

何谓图式?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涉及四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是一个最基本和核心的概念,它是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4]

三、基于学科素养的需要

深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立图式进行解答问题,是符合学科素养要求的,也是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把学科素养分成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5]。“学习掌握”下的二级指标“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对应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并表征问题”;而二级指标“知识整合”(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应了需要建立“图式”解决问题以及要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的处理。

“实践探索”下的二级指标“语言表达”有明确的要求:“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概念。”[6]在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几乎都要借助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维,使思维具象化。譬如理解并表征问题,就需要用图像或者图表进行表征。画图可以达到“组块”表征问题以及重新理解问题、一目了然的效果。

问题的理解与表征,寻求解答、尝试解答、评价等阶段,都需要运用到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思维。就历史学科而言,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历史知识和学科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问题,最终得出合符常理逻辑合符历史事实的历史解释的过程。

学科素养一级指标“思维方法”下的二级指标“人文思维”中提及:“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7]这与“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要求是吻合的:“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8]

四、基于教学备考的需要

学生在解答第6题时暴露了一个问题:学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所建立的图式过于简单,只有“抓关键词”“排除法”等图式,思维也并没有形成闭环。面对需要复杂情景活动时,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并巩固新的图式。

“理解并表征问题”阶段:题干中不存在生僻字,也不存在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句式,理解问题情境不存在难度;但抓关键词等通用手法,似乎效果差强人意,因此表征问题出现了困难。因为思维零散,表征问题是单个、单个条件地表征,没有“组块”表征,容易被试题的干扰项作用,陷进问题情境的套路中。正确的视觉表征问题应该得到图2:

题目中“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等信息如何处理呢?时间是制造认知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认知冲突双方的关键,因此只作为参考和限定即可;而上海松江地区土布店的规定,则是对江南地区“进口洋纱少”的实证辅助,因此也作为参考即可。

通过图2,我们需要补充江南及上海松江地区产棉情况。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产棉量就已非常大,松江地区更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另外,我们要增加常识:棉花经过纺织形成棉纱,棉纱再经过纺织形成棉布。

在此,我们进入尝试解答和寻求解答阶段:在生产棉布过程中,江南、上海松江地区因为产棉量大,因此不用进口棉花;而华南和西南地区因为产棉少,则需要进口本国的棉花或者棉纱。但华南和西南地区并没有进口本国的棉花或者棉纱,而是选择了进口外国的“洋纱”。归根究底,有两个方面考虑:要么本国棉花或者棉纱质量差,要么进口洋纱更划算。题干中上海淞沪地区对土布的规定,可以排除质量问题,只剩下成本问题——商品生产必须要考虑成本问题,这是常识性问题和逻辑。于是我们得到解题的全过程,如图3所示:

结合历史知识与学科思维及常识逻辑检验,这种说法是行得通的,本题得解。

2021年广东卷第6题绝非个案,也绝非无迹可寻。相反,这道题问题情境建构的方式屡见不鲜,而极具代表性。与其类似的还有2013年全国一卷第24题(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2014年全国一卷第30题(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2015年全国一卷第28题(中国生丝包装布的变化)、2016年高考全国一卷第27题(明朝地方机构的演变)、2017年全国一卷第7题(明朝饮食器具规定的变化)、2018年全国一卷第25题(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2019年全国一卷第24题(商朝和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2020年全国一卷第32题(雅典和罗马司法解释群体的不同)等题目。这必须要引起我们教学、备考的注意。

此类题目构建问题情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其一,以一种或者多种对立关系构建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多半由前后的变化营造,增加理解与表征问题的难度;其二,既给出思维方向导引,但是又隐藏某些思维环节,需要结合历史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增加构建图式的难度。该类题目经化繁为简后可表述为: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者制度等)在不同的时间、地区、阶层等,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彼此相反甚至与教材所举相反),求其原因。

结合本文所举的题型以及题型的特点,我们可以创建一个解决问题的图式,以便更有效地教学及备考:①找出历史事件②找到冲突对立(包括多重冲突)的双方,③图表的形式视觉表征问题,将题干中的现象作为结果进行呈现,④将其中一方没有完整的信息根据所学及常识补充完整,⑤结合常识、历史史实及逻辑尝试解释问题,⑥结合选项与历史史实进行反证和检验。

题目牵涉的历史事件(事物),在题干中一般是有提示但又“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广东卷第6题探讨“洋纱”的不同待遇;再如2019年全国一卷第24题,题干中已有“多为兄终弟及”而省略了 “父死子继”,讨论王位继承方式问题。至于冲突的双发(多方),题干中也不难提取出来,多半呈现某一方的事实而隐藏另一方(如两地的产棉量),考查知识储备如何。图表形式表征问题则是需要多锻炼的,这对厘清题干中多重关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视觉表征时,最好按照事情的发展经过或者“事件、原因、现象”的思维逻辑顺序进行,越精简明了越好。而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才是历史学科思维和专业知识的体现,需要我们平时将基础知识体系化、结构化、逻辑化,变成长时记忆,提取时才不会出现混淆、遗漏或者错误。

综上所述,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要注重对问题的理解与表征,越需要分门别类建立和巩固解决问题的图式。在平时的教学备考中,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用视觉表征问题,化繁为简;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归类问题的习惯,形成對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问题解答的图式。

【注释】

[1][3][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0—191、189、33页。

[2]路海东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5][6][7]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0—22、21、22页。

[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页。

猜你喜欢
题干图式题目
数字算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追根求源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