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平 陈成龙 刘 飞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100)
福建省宁德市曾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88 年5 月至1990 年5 月,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到任后,习近平面对宁德地区贫困落后的客观实际,带领宁德人民开始了脱贫致富攻坚战,开创了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挂点联系的特困乡。习近平曾九赴寿宁,三进下党现场办公。调离福建后,习近平仍然关心牵挂下党乡的发展状况。2019 年8 月4日,习近平给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教育扶贫就是要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是要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让农民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较高质量的生存;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社会的进步。出于社会责任感,笔者所在的厦门实验中学承担了国家级课题“教育精准扶贫与巩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研究”,积极投身于教育精准扶贫这场伟大革命之中,在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扶贫办、福建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的指导下,与宁德市的一些教育单位联手开展研究,共同探寻教育精准扶贫经验。宁德市教育精准扶贫的经验很多,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教育精准扶贫,即用有限的人力、财力、智力等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实现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让贫困地区人口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扶贫一定要在“精准”上下功夫,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下“绣花”功夫。为此,宁德市努力做好如下三点。
要做到精准扶贫,就要先摸清贫在何处,扶谁,怎么扶,精确选定帮扶对象,精确定位帮扶的重点内容和帮扶的方法。当年习近平同志率领宁德地委一班人劈荆条斩芦杆,深入偏僻穷困的寿宁县下党乡调查研究,为精准扶贫工作做了示范。因此,在后来的扶贫工作中宁德的同志也很重视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近年来宁德市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已得到有效改善,已经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宁德市教育扶贫脱贫的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教育贫困的对象已从区域集中贫困向个体分散贫困转变,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他们的这种认识是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对宁德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富有指导意义。
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对贫困生的认定相对复杂。宁德市依靠以调查为主的一整套工作流程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的做法是:各县成立教育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从残联、民政等部门取得贫困学生的相关数据,与学校学生信息进行比对;学校让贫困生提交“贫困资助申请表”;班主任在学期初到贫困生家庭访问,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学校在一定的范围内公示资助名单,根据情况再做调整,以确保对贫困生的资助公平、公正。由于注意搞好调查,各县帮扶对象的准确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群众满意率高。
宁德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效果。根据调查了解,宁德市采用了菜单式教研培训指导法。教研培训指导者制定好教研菜单,征求意见,由被帮扶学校或一线老师自主选择,教研培训指导者根据被帮扶学校和教师提供的“菜单”与“订单”,确定教研与培训项目、内容,以适当的形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以往粗放式的教研培训转变为“滴灌”式的有针对性的教研培训,将优质资源的效益最大程度地释放与利用,使被帮扶方的需求较大程度得到满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以前,宁德地区一些地方为什么贫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劳动者素质偏低,创造的价值低。因此,要挖掉“贫根”,就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摆脱贫困,不仅要摆脱物质的贫困,同时还要摆脱精神文化的贫困。要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就要把受帮扶者的心焐热、劲鼓足,让其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提升教育脱贫的内动力。如果内动力不足,一味输血,扶贫就可能变成扶懒,就会失去扶贫本义。要从根本上铲除贫困,就要加大教育帮扶的力度,让所有的贫困人口都接受教育,既掌握脱贫的技艺,又树立脱贫的信心;不是止于“授鱼”与“输血”,而是授帮扶对象以“渔术”,提升其“造血”功能,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三者融合。扶贫先扶智与志,治贫必治懒和愚。这才是从根本上治贫,这才是教育扶贫的长久之计。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阐释“扶贫、扶志、扶智”三者融合的思想。他强调说“扶贫先扶志”“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人穷不能志短”;[1]“弱鸟可望先飞,治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成,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2017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指示阐明了扶贫与扶志、扶智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所提出的“三扶脱贫论”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几年,宁德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就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三扶脱贫”的思想开展的。
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扶贫的制度特点,更是我国教育扶贫的制度优势。宁德市党组织和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努力为教育精准扶贫做出贡献。
1.加大贫困区域教育投入的力度。宁德市把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工作,教育投入得到有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2014 年至2018 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2 亿元,新、改、扩建校舍40.8 万平方米,完成设备采购类项目金额2.1 亿元,改善了613 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受益学生26.8 万人。全市乡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屏南为例,该县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先后投入3 亿元,完成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搬迁工程,全县进行了120 多项新建、改扩建、维护维修等工程建设,中小学仪器设备添置较为齐全,全县乡镇以上中小学都建设了塑胶运动场;在全市率先实施义务教育营养餐工程,每年惠及1500 多名寄宿生。该县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屏南县教育面貌的发展变化,正是宁德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缩影。
2.发挥政府的领导、组织、指导作用,在各环节做好工作。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扶贫不仅要考虑适龄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机会,还要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并考虑其今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还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设适用性强的专业,让贫困学生能凭借技艺脱贫致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督导评估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等,这都需要政府的领导、组织与指导。宁德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各个环节都尽了很大的努力,做得细致周密。
3.努力创造教育精准扶贫的环境。宁德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努力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方面向贫困的农村和贫困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贫富差距;廉洁自律,消除教育特权;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身于教育精准扶贫,努力创造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环境。公平教育环境的成功营造,这也是宁德教育精准扶贫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原因。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师专业素养是衡量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过去,由于经济贫困,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优秀生源外流、升学质量不高等原因,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素养下降,教师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因此,教育扶贫首先要扶教师之贫。对贫困地区的教师也要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既要提升其专业素养、师德修养,也要提高其经济待遇。近年来,宁德市出台了多项扶持贫困地区与乡村教师的措施,调动了农村教师积极性,激发了教师敬业精神,促进了师资合理配置,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1.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宁德市普遍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宁德市注意激发乡村教师审视自我,树立积极自信的形象;注意激发乡村教师的反思意识,使他们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受训者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教育教学中坚力量。在以帮扶为目的的培训中,宁德市组织城区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活动,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送教下乡,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与农村教师分享;让农村学校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学校的老师到城区强校、示范校跟岗学习,促进其快速成长。据宁德市教育局统计,全市共有361 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加了“结对子,手拉手”帮扶五年行动计划,开展城乡教师县城内交流。仅2018 年,全市县域内交流教师就达2485 人,其中骨干教师630 人。通过交流帮扶,有效提高了贫困校教师专业水平,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支铆在农村学校的优质教师团队,缩小了县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培训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宁德市教育部门注意借助网络建设教研平台,对农村贫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指导,有效提高农村贫困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2.激发农村教师的内生力,提高其师德水平。在对贫困地区教师帮扶的过程中,宁德市有关部门始终将扶志放在重要的位置。宁德市教育部门将励志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告诉贫困学校的教师,他们都是璀璨星空中的一颗星,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也是中国教育的功臣,没有他们的贡献,中国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就无从谈起,以此激发农村教师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宁德市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开展“讲师德、正行风、树形象”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农村教师提高师德水平,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永葆扎根乡村为教育奉献终身的志向。
3.挖掘薄弱校既有的好传统,帮助其提炼、强化特色。在帮扶中,帮扶者也注意发现被帮扶者的亮点,并帮助其把亮点擦得更亮。例如,福鼎市流美小学,在开展“和美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经验,若要进一步发展则需要专家的指导。福鼎市专家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其提升,这样在助其提炼成果的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了该校教师的素质。又如,宁德市是畲族聚居地,有多所民族中学,这些中学在民间文化教育方面有其特色,帮扶者即帮助其提炼、强化特色,提升了这些学校的办学能力。
扶贫困生之贫,不但要让贫困生上得起学,还要让贫困生学得好。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让贫困生上得起学,这一点宁德市各中小学都完成较好。但如何让学生学得好,这是新形势下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由于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不用读太多书,反正大学毕业也是出去打工”,不重视子女的学习,造成贫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差。贫困生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学生,都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经济贫困、教育资源匮乏,造成贫困生在知识视野、人际交往、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让贫困生陷入自卑,并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学习能力以及日后的就业能力。针对以上情况,许多学校开展了两项活动:
1.开展“暖心活动”。学校经常与贫困生家长交流,讲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对贫困学生,学校在物质上帮助,雪中送炭;在精神上给予激励,春风化雨;在心理上给予正向暗示,增强其自信心;在学习上及时关注,使其学业有进步;使贫困生克服因贫困带来的自卑心理、懒散的习惯,尽快融入集体生活,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穷而不坠凌云之志”。
2.对留守贫困生开展“三知·三多”“六帮扶”活动。在宁德各乡镇,由于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是教育贫困的群体。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宁德市在许多学校开展了“三知·三多”与“六帮扶”活动。“三知·三多”,即学校与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留守学生监护人情况,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要知情;要多与留守学生谈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学生共同阅读含有正能量的书籍。“六帮扶”即(1)亲情帮扶。通过开展“代管家长”活动,加强情感沟通,着力解决帮扶对象亲情缺失和监护不力问题,使其体验亲情,感悟亲情。(2)心理帮扶。教师关爱学生的精神成长,注意帮扶对象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教育。(3)学习帮扶。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4)生活帮扶。教师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需要和困难,开展各种形式的资助救助活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5)理念帮扶。教师与家长在“如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健康成长。(6)思想帮扶。教师积极向帮扶对象的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其思想觉悟;对留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
根据国情,在党的十九大上,党中央立下“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军令状,如战鼓催发,更增添了宁德人民决胜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勇气。在这场战役中,宁德市各行各业出谋划策,各个系统协调行动,可谓闻鼙鼓而振奋。
1.加强党的领导,多方协调配合。宁德市委和宁德市教育行政部门党组织深刻理解教育扶贫对于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积极宣传、领导、协调、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有关组织做好助孤助贫公益工作。例如,屏南县经过多方努力协调,设立了“屏南县育才教育基金”“潘振东教育基金”等22 个奖学奖教基金,每年发放奖学奖教金300 多万元;引进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在全县开展“爱心教师”评选和“寄宿生关爱工程”等活动。福鼎白琳小学邱姓学生,刚出生,父亲就病故,外省籍的母亲也回原籍改嫁,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母也在他入学后相继病逝,他成了一名无依无靠、寄居在邻居家的孤儿,处于半入学半流生状态,被村里人称为“漂流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地党组织即牵头镇扶贫办、妇联、村委会、邱氏理事会等,联合发起助孤公益行动,并与常住沿州村、生活较为稳定的堂姑奶奶签订抚养协议,由其代行监护责任,给予了该生一个安定的家。事后,学校还安排他在沿州教学点就近入学。几年来,学校和爱心志愿者从物质保障、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其持续关注和帮扶,做到了孤儿不孤,确保在扶贫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为了保证教育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宁德市教育行政部门还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提倡奉献精神,高唱“正气歌”,努力消除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消极杂音。
2.各方配合,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宁德市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完善和落实贫困生国家资助政策,严格筛查贫困学校的资助条件,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从2009 年至2018 年,宁德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总量连续居全省首位,共发放贷款9.598 亿元,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加强学生资助机构建设。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经编委批准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快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的建设。宁德每年都举办各学段学生资助管理业务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各县区均设立学生资助专户,集中支付发放各类助学资金,促进资金管理规范化;加大学生资助工作检查和督查力度,制定了《宁德市学生资助工作巡查制度条例》,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建立应急救助机制,宁德市出台了《宁德市学生资助应急救助暂行办法》,对遭遇突发事件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在校生给予应急救助。
3.重视发挥中小学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教育扶贫攻坚战中有其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一定要发挥好学校的作用。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宁德市许多学校开展家校联系、结对帮扶、情满校园、温暖家庭等活动,努力做到“精准资助,确保政策惠及一个不漏;控辍保学,确保上学路上一个不少;倾情关爱,确保留守儿童一个不缺”。例如福鼎桐北小学两姐妹,父亲是残疾人,学校了解情况后与其父母签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备忘录》,提升其全家脱贫的信心,推荐其母亲参加“雨露计划”学习致富技能,介绍其母亲到公益性岗位就业,为其解决扶贫资金与子女的教育资金,保障了姐妹二人能稳定接受良好教育,铸就美好未来。
4.注意发挥中职学校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由于某些原因,职业中专和职业高校聚集了许多贫困生,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作用。若能做到一个职校学生掌握一门脱贫技艺,那么这些贫困家庭就掌握了一把脱贫的钥匙,就有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并消除贫困的根源。宁德市各县区的职业中专本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宁德市经济建设的大局和特色,研究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强化重点专业,实行“订单培养”,所设置的课程具有实用性,所培育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增强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这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为宁德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庭脱离了贫困。
以上是我们对教育精准扶贫“宁德模式”的探讨、分析,但愿能对教育扶贫工作有所补益。
(宁德市教育局、宁德市教育工会、福鼎市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为本课题的研究及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