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三味”语言 塑造“三度”课堂
——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

2021-12-06 21:48蔡长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秩序道德与法治规则

蔡长春

(漳浦县龙湖中学,福建 漳州 363200)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特别需要师生借助语言实现情感互动。在语言与情感互动中,教师必须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教师凭借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沟通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教学语言激情四射,学生聚精会神;教师用语枯燥无味,学生则倍感学习无趣。现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探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的语言选择,打造“三度”课堂。

一、用语学科味,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1.思想性与启发性

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要问题[1]。思政学科的教学具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特点。灌输并不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而是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被灌输”。无论是灌输或是启发,指向的都是人的思想,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把思想性要求放在首位,在知识讲授时,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做真人。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修养,讲“真理”,说“真言”,以正确的语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在《维护秩序》开始环节,笔者以钟南山获得国家级表彰为例,提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勋章的区别;在提到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时,笔者引语用说“中国为什么能”;在讲到扫黑除恶伟大斗争时,笔者说“扫黑除恶,确保百姓安居乐业,足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之处”。

弘扬真善美。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必须充满真情,课上与课下必须一致,上课时才能真实表达,真言而发,真感而言,“口吐芬芳”,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弘扬正能量。笔者常常提醒自己从细节上尊重学生,例如,在学生问候“老师好”之后,我对待学生平等、尊重,回应“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而不是命令式的“坐下”;结束功课之后,我会回应学生“同学们再见”;学生回答每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我会表扬学生“非常好”。

2.清晰而简约

将知识体系内化于心。一般说来,教师的讲授语言必须清楚、具体,不是模棱两可,学生学到的就更多。[2]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系统的、条理清晰的、正确而简约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够接受学科的理论、观点。道德与法治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有其自身的知识要点、知识体系和知识逻辑。备课时,教师必须对所任教的课题进行充分地理解,并化为自己内在的教学语言,才能为自己的清晰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用关联词,实现清晰表达。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探讨的主题是了解社会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和价值,知道如何遵守、维护、改进社会规则。教材首先从社会秩序出发,从社会秩序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力量,然后通过澄清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消除对规则的疑问和误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遵守和维护社会规则。在教授《维护秩序》时,学生对秩序与规则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笔者有意地使用关联词来表达,例如“只有……才能……”——“良好的秩序是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只有每个人遵守秩序,才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让一切井井有条”;再如“因为才……”——“规则是秩序的核心,秩序是规则的运行。因为有合理的规则,才有靠谱的秩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使用关联词可以提高教学实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与观点。

举例子是清晰表达教学内容的另一个方法。在《维护秩序》导入环节,笔者分别讲述了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秩序。我选用正面例子是对疫情进行有效防控,某市工作人员在交通设卡检查,群众自觉配合;反面例子则选用香港街头暴乱与无序。经过教师讲解与点拨,学生对秩序的概念能够实现真实的理解。教师在举例时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遴选其熟悉、熟知的案例,同时要注意回避模棱两可、无法定性的案例,也要注意防止跑题。

3.理性且思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当以自己理性且具有思辨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达。通过课堂上教师具有学科味的理性“演讲”,可以有效提醒学生掌握课题知识的易错点、疑难点,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两难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初中生对于规则存在着明知故犯的侥幸心理,认为偶尔闯一下红灯,违反一下课堂纪律,不交作业也没有关系,或者认为在疫情期间,偶尔不戴口罩,偶尔违反下学校的规定,又不会带来疫情传播,不必对学生敢于苛责等,种种现象,说明部分中学生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在教学“社会生活有秩序”一目时,笔者以复学复课学生进校门为例,做这样的讲述“一米线,也是生命线,但同时也会疏远人的感情。你是否赞同一米线的社交距离?”引导学生认识秩序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对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生命财产的重要作用。《遵守规则》一课教学中,在使用教材第25 页的“探究与分享”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特殊情境下能否闯红灯,我抛出疑问“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闯还不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养成良好的思辨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规则意识教育。

二、用语生活味,打造有温度的课堂

1.贴近学生生活,描述生活化的情景

语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的发展。[3]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当构思、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领悟观点,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会让学生感觉到所认识的道理就在身边。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的导入环节,我选用动漫视频《悟空开车》为“料”,抖出一个问题“唐僧师徒一行,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学生笑答“酒后驾驶等5 项”。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设置多元的语言情境,把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语言生活化,课堂生活化。

2.遣词幽默

《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为重视学习的乐趣。[4]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增强学生快乐的学习情感。道德与法治课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教师要将学生原有对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比较严肃刻板的印象改变,学会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例如,在教授《维护秩序》的知识点“什么是社会规则”时,笔者在出示一副学生参加集体研学就餐时的照片时,孩子们围成一桌,笔直坐着,没有教官的允许,谁也不能动筷子。教学中,笔者故意拿照片中的这些孩子开涮,说“这些孩子们一定在想,吾生也有涯,而吃也无涯。不着急不着急!”(生笑)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如果这时,这些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这个场面好看不好看?(生答:不好看)。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美、思政课的温度,从而提升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效。在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笔者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就在黑板上画了相互交叉的四个圈,学生不知就里,我开了个玩笑:“这是什么”,学生答“奥迪”,我回应“你们不要这么物质好不好,我这是填写四个小组分数的圈”(学生笑)。

3.适当示弱

人都有怜悯弱者的心理。在《维护秩序》一课中,笔者采用故意示弱的教学语言,例如在导入环节,选用一副疫情期间进行交通管控的图片,但是我故意示弱,“装懵”,问学生:“他们在干嘛?交警还戴口罩?是不是也要改行当医生?”(生笑答:疫情期间交通管控,交警在严查过往车辆。)教师继续追问:“听说疫情期间,无论是公安交警,还是小区保安,他们通通成为伟大的哲学家。他们都会问三个问题,老师只记得第一个问题,是说‘你是谁?’第二、三个问题是……”(学生马上答: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生众笑)。通过示弱,马上把学生“逮”到课堂中来。再如,笔者在引用一幅漫画《一男子插队被排队者谴责》并在网上寻求网友安慰,这时教师问同学:“老师不知道,这位仁兄会在哪个朋友圈发布,才可能让更多的网友看见?”(生笑答:微信朋友圈),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这位仁兄是老师的网友,我不知道要怎么给他一个回复,你们可否帮帮我?”(生笑答:他活该!)通过教学用语的示弱,起到情感的升华,他们今后就会在生活中懂得不能插队,要遵守规则。

三、用语艺术味,打造有风度的课堂

1.语音选择

这里所指的语音不但声腔所发出的声音,还包括语气、语调、节奏等。[5]教学语言就像一首歌,有“主歌、副歌”,也有“前奏、过门”,同样也有语气强弱、语调高低、语速快慢的问题。教师教学语言把握得好,能快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在评课时,我们经常会评价某一教师的语调、语速等问题,就是因为语音同样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实效。例如,在教授《维护秩序》的“过门”环节,我边播放《这就是你想要的香港吗》,边解说,我放慢语速,降低声调,语气深沉,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哀其不幸、思其不争”,坚决反对港独。

2.满怀热情

教师的教学热情对课堂有着重要的影响。要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充满热情;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活力,首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活力。教师在课上课下讲正确的话,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党、对国家的热爱,表达正确的政治认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喜欢。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视、对学生的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容易把学生集中到课堂上来。例如,在教授《维护秩序》和《遵守规则》两个框题时,我经常会使用充满热情的提示语;观看一个视频结束时,我会说“现在问题来了”;讲到重点时,我会说“敲黑板了!划重点了!”“要记住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讲述一个观点,我经常会有感情地讲述一个故事来加以佐证,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我选用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痛心一幕:鬼火少年》,让学生明确不守规则的危害。

3.引用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戏剧、乡土故事、乡言俗语等,都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学生会觉得更接地气,有“村味”“乡味”,更有效推动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助推学生的生命成长。例如,作为闽南人,我们要知晓闽南文化,了解地方戏剧、乡土故事,学会、弄懂闽南乡言俚语等,以为教学之用。在教学《维护秩序》时,我讲到中美疫情防控效果的对比,引用了闽南语“人比人,气死人”这一俗语。在教授《遵守规则》一课,学生进行时事播报(以《漳浦:蔡新相府前,交警小夜摊》为题)课堂活动后,我顺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科举考试中,一些官员还习惯通过“递纸条”交代主考官照顾一些水平不高的人。当时朝廷权贵知道漳浦人蔡新当主考官之后,也给蔡新递了不少“纸条”。面对皇帝跟前的朝廷权贵,蔡新秉公办事,遵守考试规则,录取了三百名学子,没有一个是因为他人递纸条而通过的。乾隆皇帝知道之后,称赞蔡新的公正廉洁。充分挖掘、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将爱国爱乡意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课堂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正确把握教学环节,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用语隽永贴切,出特色,有深度,日积月累,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不断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就会促进“我”和“我的课程”不断成长,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深度,有温度,有风度。

猜你喜欢
秩序道德与法治规则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秩序与自由
秩序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