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赵峻岩
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工程,它为国家的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所培养的人才是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在我国全社会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高度关注教师的待遇,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教师队伍质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换句话说,只有教师队伍的质量真正提高了,我们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师范生是在师范院校经过专门教育和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队伍,同时师范教育是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的重要保证[1]。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中提交了一份关于修改《教师法》并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提案,为教师发声。该“提案”中提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支持振兴师范教育,关注师范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循证教育学的兴起正为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架起了桥梁,为师范生利用经过科学筛选出的最佳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最优的解决途径。本文将以循证教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萨克特(David L Sackett)教授首次提出了关于循证实践的准确定义:“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2]由于循证实践以科学证据为指标的特点,循证医学的理念也逐渐向经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实践领域渗透,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了一场“循证实践运动”。
随着循证医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日渐扩大,许多教育学家也开始思考循证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可行性。由于医学的诊断对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都是具体的个体,因此教育研究者对于教育实践是否可以像医学领域一样遵循最佳证据而并非个人的主观经验进行选择进行了探讨。
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反复提到“基于科学的研究”一词,要求教育实践者遵循“基于科学的研究”进行实践[3]36。循证教育学领域中所谓“基于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科学和客观的方法从原始实践经验中选择出能够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所服务的证据系统,并试图以这种被辨别和筛选过的科学证据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在循证教育学的运作机制中,最佳证据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依据证据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是循证教育学的中心思想。
循证科学的理念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界激起巨浪,主要是因为在很多方面教师职业和医生职业所进行的实践决策特性有着一致性。这些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医生和教师的决策对象都是社会人,人的本身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教师和医生在对其采取正确方案进行决策的时候都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教育学和医学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状。相比较于专业学者,这两个领域的一线从业者所构建发表的理论成果更偏向于在解决问题时根据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决策,导致理论和实践分裂的情况出现。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形势下,教育成为了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将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催生了各界对于教育信息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科学化等的新要求。循证教育学就是扬起科学主义的大旗应运而生,以其鲜明的“有据可循”的特点试图为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贡献力量并提供新的思路。循证教育学作为一种教育理论的新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1)科学的系统操作方法。循证教育学是由带着科学色彩的循证理念渗透到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新的科学理念,它不仅具有以往教育科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还继承了循证科学的一套系统操作方法。首先,由教育者(实践者)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并且能对于问题的全貌和本质进行恰当的描述;其次,根据教育者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在相关的实践指南或数据库中对解决问题的证据进行检索,并依据教育者自身的判断从检索出来的所有证据中选择能够解决该教育问题的最佳证据;再次,在选择最佳证据后,教育者要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自身的教育机智将最佳证据迅速而准确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实践的原则;最后,在新一轮的实践结束之后,教育者要在研究者的帮助下对于实践的效果和证据应用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总结和评估,并将实践结果作为新的经验并入证据库的原始数据库中为新的证据提供来源。
(2)打破实践与理论分裂实现双向联合。循证理念的出现正满足了解决医学界理论与实现出现重大分裂的问题需要,这种科学理念的产生正是由于对医学决策科学性的迫切需求和对医学从业者过于依赖过往经验作出决策的不满。循证理念所提倡的严密科学的数据库的建立过程,正是通过海量的临床或现场实践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从而便于进行二次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使这些来源于实践的原始数据形成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证据库,为之后的实践提供最优证据选择。这样一来,不仅是由实践而来的原始数据可以为数据库的建立和丰富提供依据,也可以经由选择二次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作为最佳证据来对新的实践进行更好地指导,真正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联合。
(3)跨学科的综合性。一方面,循证教育学的跨学科性追溯到循证理念的产生来源。循证理念产生于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后逐渐渗透到了教育学等其他学科,并成功地为这些领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比如前面所提及的教育学中与医学领域同样存在的实践与理论割裂的问题,就可以将循证理念应用到教育学领域来帮助教育研究者们解决此类问题,实现循证理念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因此说循证教育学的产生是跨学科的。另一方面,循证教育学的证据应用也是跨学科的,根据循证理念,经过二次科学分析的证据是为了指导实践服务的,也就是说即使是来源于社会学领域的最佳证据,只要能够为教育学某一方面的研究和问题处理提供思路,那么这项最佳证据也可以进入教育学领域的数据库,成为教育学研究者可搜索到的最佳证据。因此证据的作用领域也可以反映出循证教育学的跨学科的综合性。
综上,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教育学在将教育的四方主体纳入同一科学体系的过程中,融合了全社会所有可以贡献于教育的力量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发展,并为教育研究效益最大化创造了可能[3]37。如今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当中,跨学科的联合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循证教育学所带来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不仅是顺应如今学术研究的发展潮流,还有利于教育学这个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更新与深化。
循证教育学是一种教育哲学,但也有固定成熟的5A 实践步骤:一是提出问题(Ask)——将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以标准化形式提出以便检索。二是获取证据(Access)——检索是否有研究指南或标准可以解决该问题,如果没有,登陆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及试验结论等证据[4]。三是判断评价(Appraisal)——将收集到的证据分级判断,找出最佳研究证据。四是应用实践(Apply)——根据最佳证据推荐的教育策略进行实践。五是效果评估(Assess)——评估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师范生教学能力教育体系中的研究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与管理者四方被循证教育学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结构。
(1)研究者为师范生教学实践提供最佳证据。循证理论是根据研究方法对证据进行科学性分级,研究方法越严格,该证据的级别就越高。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控制试验或系统综述所获得的证据级别最高;准实验研究及相关研究获得的证据次之;个人经验与专家意见居最后。证据的采用次序由高至低[5]。研究者们进行师范生教学能力教育研究的初期是通过最原始的教育实践和个案分析进行的,并没有海量的原始数据可供研究形成科学的证据库。目前师范生教育在我国已经获得长时间的稳定繁荣发展,在师范生教育方面拥有大量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面对纷繁芜杂的研究结论,循证教育学理论有了用武之地,能应用科学方法迅速找到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提取采用的最佳证据,并基于研究证据进行科学实践。
(2)教育者基于证据做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决策。循证教育学主张教育者基于科学证据教学,而不仅仅是基于个人智慧。师范生是教师的预备队伍,教育对象也是身心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学生而并非单一不变的个体,因此面临的教育实践问题也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更要重视师范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教育者可以通过更为广泛的途径获取关于师范生实践能力教育和教育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最佳证据,相当于同时和此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结成联盟共同作战,能够迅速从学科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数据库中挑选出适宜解决当下教育实践情境的问题的最佳证据。这样一来教育者就可以依据科学分析过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证据数据库所提供的最佳证据进行决策,即使是任何一个普通教育者都可以遵照执行,有效提升教育者对于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
(3)受教育者参与师范生教育的决策。教育研究者们看到了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一直是教育者占有主导地位,师范生只能被迫接受被安排好的教育内容,加之教育者中很大一部分更重视教育理论传授而并非实际教学技能的锻炼,使得师范生接受到的教育自然带上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倾向,而循证教育学被视为可以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的问题。对于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教育来说,照本宣科是收效甚微的,只有让师范生深入接触到一线的教育实践和经验才能够真正增长他们的教学能力。基于师范生大部分的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循证教育学为师范生接触教学实践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渠道,可以让师范生了解到有关他们预设的教育情境和问题的真实实践和证据,从而帮助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模拟真实的教育情境。加上师范生在以往的理论学习中已经获得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因此他们可以基于在模拟教学情境中所运用到的科学证据就具体遇到的实践问题与教育者积极协商,在教育决策中积极提供自己有理有据的建议。
(4)管理者在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过程起统筹作用。根据循证理论的观点,在建立证据的数据库之后,进行有关师范生实践能力教育前需要有科学的研究证据作为支撑,以此来保证实践计划基本的科学性。然后当这项有关师范生实践能力教育的教学实践依据计划全部完成以后,要对于该次实践进行科学客观地总结和评估,并将此次的实践经验以证据的形式反馈给管理者,再由管理者遵循证据协调与改善师范生实践能力教育的资源分配。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师范生教育是一个十分受到重视的组成部分。我国有一批专门师范院校承担了培养师范生的任务,设置对应的课程为师范生提供系统的教育。师范生的课程为师范生教育提供了内容指导;师范生在进入各自实习的学校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之前所学习到的基础教育学理论和学科知识都是在其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决定的。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层面,而忽视了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育,忽略了知识的实际性作用[6]。对于师范生来说,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才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重要的基础条件。鉴于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应用循证教育学可以严格评估现有师范生教育课程或是即将设置的课程是否能够行之有效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改善相应的课程设计。即,在加强师范生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使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
在师范生教育体系中,教育实习被视作师范生必不可缺的一个教育过程。虽然目前我国各大师范高校在师范生教育体系中都设置了教育实习这一阶段,足以体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但是教育实习的实际收效却无法保证。一方面由于学校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师范生走上讲台之后一时间无法自如地在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之间转换;另一方面由于师范生教育中实践能力教育的欠缺所导致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无法妥善的处理教学中的突发状况,由此带来的挫败感和辍教思想也会对师范生未来的学习和择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规避这种不良影响,可以依靠循证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使各个师范院校可以合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自行创新或是从现有的证据库中选择最适宜学校自身发展的师范生教育体系,紧贴师范生教学实践的自身特点构建师范生教育的实践体系。
多数从事师范生教育多年的教师在从教生涯中与广大的一线教师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师范大学为例,许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和学科教学的教师经常性地深入到教学一线,参与到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的活动中,或是走进课堂积极地与一线教师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虽然在学历或是学术科研水平上与从事师范生教育的高校教师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具备处理课堂随机事件和解决教学情境中所遇到问题的丰富经验,能为实践导向的师范生教育提供借鉴经验。换句话说,师范专业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和课后反思活动中去就是为了能够与这种本地从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关注一线教师的动态成长过程,为本校的师范生教育构建更详实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这种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互动并不是仅限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向优秀一线教师学习和取经的过程也是每位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师范生可以从一线教师身上更为直观地学习书本知识与教学实际场景转换,这更有助于师范生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师范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作为中小学与在校师范生的中介者,应主动搭建师范生与一线教师联系的桥梁,必要时可以建立地方一线教师数据库。涉及到数据库的建立,就需要与循证教育学的思想相联系。循证教育学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在教师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对于各位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进行科学地分析比对与筛选,并将每条经过选择的经验划分到与之对应的教学情境中,作为解决该范围教学实践问题的最佳证据。这样,就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教育策略制定真正建立在了严格而科学证据的基础上,从而教育者可根据最佳证据进行教育实践,弥补师范生教育师资队伍在理论知识传授游刃有余却在实际教学实践上不够专业的欠缺,保证师范生教学教学能力教育的质量。
随着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范生教育日久弥新。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师范生作为经过系统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职前教师,正是教师队伍新生力量。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纯洁性不容掺假,各项政策对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培养的重视足以证明师范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意义。循证教育学作为研究和看待教育学的一个新角度,它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决策的思想为教育学研究吹进了一股科学的清新之风,对于完善和提升我国目前的师范生实践能力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