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探究

2021-12-06 13:20姜松梅刘三妮
煤炭高等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政

姜松梅,刘三妮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意识形态在精神层面的凝练与体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系统。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1]基于此,本文以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着力探讨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课联动”的内涵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关涉的五门思政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加上《形势与政策》,均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当前,对于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观点已被广泛关注和深度研究,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已基本形成共识。而“马工程”涉及的几门思政课基本独立教学,关于彼此间协同联动教学的研究不多。杨建波、张梅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针对思政课“四课联动”作了开创性探索。周良发从理论上构建了“四课联动”的教学机制。韩剑尘从教材的角度探讨了“四课联动”的路径。熊玉坤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例,建议高校思政课不能各自为营,必须“五课联动”,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渗透到每门课程中去,避免简单重复[2]。无论是四门课还是五门课的联动,形成思政课整体育人格局是趋势,相关研究者们已迈出了第一步。

“五课联动”是指“马工程”课程体系中的五门思政课之间的协同联动。协同有协助、统一、互相配合之意。1971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理论(Synergy Theory)。哈肯认为,自然界是有不同的小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协同导致有序”是协同理论的核心思想,其基本要义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包括人、组织、环境等各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围绕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合作,产生集体效应,达到1+1>2 的效果[3]。联动,即联合行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4]。首先,该释义意味着联动的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互相影响,这是彼此之间联动的基础。其次,联动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目标。五门思政课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其内容可以全面体现党的“十九大”精神,可以全面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皆是从自己的学科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将理想信念科学化、系统化、现实化,把它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将共产主义作为最高信仰[5]。这五门思政课旨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五门思政课有着深厚的联动基础和共同的培育目标。所谓“五课联动”,是将协同理论与联动的内涵引入到五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挖掘五门思政课彼此间的关联性,相互协调,加以融合贯通,发挥联动育人效果,产生整体效应。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的价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探索,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课联动”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习近平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全党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6]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五门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马思主义理论。但因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独立化和规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教学特点日益分化,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握出现偏差。本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进行“五课联动”的探索,有助于消除课程间的壁垒,整合相关联内容,凸显理论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综合性;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学习和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线与灵魂;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把握新时代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2.“五课联动”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集体力”

对于单独一门思政课而言,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影响是有限的,如果“五课联动”能够发挥综合集成优势,有利于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价值。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7]“五课联动”实质上是马克思所说的“协作”,减少因课程分割而造成教育资源、技术、成本的重复和浪费,通过“五课联动”,资源重新分配整合,产生一种“集体力”,使得整体价值大于部分相加之和,有效改善当前各课程单打独斗、彼此间联动性、集成性不足的问题,产生1+1>2 的效果。

3.“五课联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概念多,二是彼此间关系杂,三是时空跨度大。五门课若缺乏联动,各司其职,导致教学过程中整体性和贯通性较弱,甚至出现知识重复或理论断裂问题,“夹生饭”和“炒剩饭”现象时有发生,弱化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和生成。例如,《基础》课中涉及理想信念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如果《基础》课理论讲解过多,则造成了一种重复,同时也失去了《基础》课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的主旨和方向。此外,如果五门思政课按照常规单独分开教学,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先接触《基础》课,后学习《原理》课,导致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内涵以及彼此间关系的难度增大,对理想信念的相关理论吃不透、相互关系辨不清,进而影响大学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认同度。“五课联动”旨在有机整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打破五门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贯通,有助于灵活组织搭配教学内容,有效回答理想信念在教学中疑难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整体育人效果。

三、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的机制

“五课联动”旨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挖掘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彼此间的关联性,整合理想信念教育教学资源,通过联动目标、联动平台、联动内容、联动主体、联动方法、联动反馈六个方面构建联动机制,解答理想信念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1.明晰联动目标是“五课联动”的前提

目标一:以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为切入点,整合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挖掘课程联动带来的增值效应,推动思政课在育人目标、内容、方法等全方位联动,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育人功能。目标二:旨在打破课程壁垒和边界,通过全面系统的知识讲解和理论灌输,深入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厘清个人理想、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胸怀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奋斗之中。目标三: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2.搭建联动平台是“五课联动”的基础

高校要通过搭建联动平台实现五门课程的对接和融合。一是搭建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教学平台,侧重理论知识教学。依据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在整合五门课相关理想信念教学内容基础上,整体把握理想信念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总体布局。根据知识的逻辑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凝练重难点,形成教学专题。二是搭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课教学平台,侧重情感体验及行为养成。理想具有实践性,唯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习总书记在回复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书信中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结合五门思政课理想信念教学内容特点,形成实践课教学专题,让实践课系列化,层次化。例如实践课教学拟分成四大专题模块:模块一,“诵读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师生同台诵读红色经典书目,在经典诵读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模块二,“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讲述红色故事,表演红色剧目,再现历史人物事迹,还原历史过程,增强情景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模块三,“感受社会发展变化,强化共同理想认同”,引导大学生参观城市经济开发区、现代化企业公司、新农村建设等,切实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模块四,“飞扬青春梦,共筑中国梦”,以专业学科为背景,通过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以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的延伸,两个平台分工与合作,实现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联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整合联动内容是“五课联动”的核心

深耕教材,整合五门课程理想信念相关内容是“五课联动”的核心,决定着联动是否能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理想信念教学内容在五门思政课中都有体现,各自侧重点不一。《原理》课和《基础》课使用的2018 版教材各用一章篇幅讲述理想信念。《原理》课教材第七章以“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为题目,重点阐释理想信念的相关理论,着重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基础》课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教材第二章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标题,阐释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培育目标以及实践途径。且《基础》课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原理》课教材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具有高度共通性。其它三门课程虽没有具体章节以“理想信念”为标题,但是理想信念教育贯穿教材与教学始终。在《纲要》(2018 版)修订说明中指出:在第四章中,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的论述,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增写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8]。《纲要》课通过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引导大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性,探索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与答案,从而更好地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9],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的重任。《形势与政策》课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加深刻认识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五门思政课从不同角度引领大学生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真谛,引导大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忠诚实践者,有其深厚的联动基础。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用专题教学的方式整合课程内容,使之既能融合贯通又具有整体性;整合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会形成新的授课蓝本;参与授课的教师按照新的授课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并推广。

4.协同联动主体是“五课联动”的关键

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五课联动”的关键是协同联动好主体间的关系。一是加强教师之间的联动。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欠佳,原因之一是不同教师局限于自己从事的教学任务单元,各自为战,育人目标的完整性被分割,导致整个组织系统效率偏低。协同联动提供了一个聚集不同教育教学主体力量的途径。五门思政课的教学主体主要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构成。专业教师的优势是理论引导,辅导员的优势是日常指导,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联动,集中力量共同指向育人目标,实现优势互补,将理想信念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全程育人。此外,育人主体的能力素养决定了理想信念“五课联动”的教育教学效果。理想信念教学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点多,授课教师须广泛涉猎专业之外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领域,只有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方能更好胜任教学任务。因此,教学主体不能困囿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与科研,而是与其它课程教师密切互动,通过资源共享、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互鉴互学模式迅速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育整体效益。二是加强师生之间联动。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同样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密切联动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主动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保证。在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理论的讲授者,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设计者、支持者。在大学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要当好他们的领路人和陪伴者,须懂得他们需求点在哪里、困惑点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然而,当前思政课往往采取大班授课模式,课堂中教师无暇与学生一一交流,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发展动态知之甚少。当教师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为什么而苦恼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就不足,教育教学效果就有限。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联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

5.丰富联动方法是“五课联动”的手段

高校要利用传统方法结合新兴技术推动“五课联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是采用传统方式方法筑牢联动之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新老教师结对,实行“传、帮、带”模式,定期开展日常集体备课、说课、听课等教研活动,确保教学目标、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实施的联动一致;以教科研项目立项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为“五课联动”提供学理支撑;围绕“五课联动”开展学术研讨会,在共同交流中互鉴互学、增进共识;举办理想信念“五课联动”专题教学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二是借助新兴技术加强各教学要素间的联动。通过线上网络学习平台、线下课堂教学、课内师生互动、微信、QQ 等,全方位建立师生沟通联动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发展动态;通过数据监测,追踪分析“五课联动”实施进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已有校园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APP,易班网络思政APP 等实行优质资源共享;采用数字化VR 虚拟技术、数字博物馆、网络展览馆等,丰富“五课联动”理想信念专题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例如,VR 虚拟技术创设一种沉浸感。带给学生逼真的体验,在讲解革命先烈坚定的信仰时,通过VR 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爬雪山、过草地,切身般感受红军战士面临艰难险阻、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总之,数字网络形式不受时空、人数的限制,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学生通过参观数字博物馆、网络展览馆可以了解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6.注重联动反馈是“五课联动”的保障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是一种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范式与模板,是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工程。若要及时了解“五课联动”的进展状况、问题偏差,并寻找合适方案定期整改以确保“五课联动”有效运行,必须初步形成以学生主体认同、教师自评、同行测评、学校督导和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模式,构建由“调查访谈——分析评估——追踪干预”等环节组成的联动反馈系统。为此,每一学期结束后,要在开课的大学生群体中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理想信念教育“五课联动”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接纳认同度、存在的问题等。通过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评估“五课联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反响度。倘若认同度不高,就须追根溯源,分析究竟是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还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当,亦或是其它原因。一旦找出问题根源就要形成解决策略,并制定跟踪方案及时干预。倘若学生评价良好,则总结经验,梳理出一般规律进行推广。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开展由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校督导和管理人员参与的过程性评价。教师本人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育实践的得与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行之间通过说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互评互学,不断打磨“五课联动”专题教学细节;学校督导则定期对每位授课教师督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并追踪整改效果,促使“五课联动”的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层面出台“五课联动”支持政策,建立奖惩制度,将评价结果与外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奖励机制相结合,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激励教师们敢于探索和勇于创新。

总之,“五课联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不是取消当前的五门思政课,而是在“大思政”的时代格局下,试图突破传统思政课教育格局和教学模式,注重教育的协同性、教学的整体性,力图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贯通性,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尝试与探索。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政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