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KBS《Homo Academicus》制作团队
东方人通过背诵来学习,西方人则通过包含了提问的对话与讨论来学习,以上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成就和文化遗产。
这两种学习方法各有优势与局限性,但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学习方法是正确的,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学习方法是好的,现在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和无数精英都开始关注“提问式学习”。
我们发现,东西方的课堂截然不同,总的来说,东方的课堂比较安静,而西方的课堂则非常吵闹。在东方国家,学生的嘴巴闭得非常紧,安安静静地坐着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提问与回答,是一种讨论式的上课方式。
从东西方学生上课方式的不同,可以发现东西方孩子所提问题的“质”的不同。东方国家的孩子们不会随便提问、回答,虽然他们的双眼中满是好奇,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开口提问。大部分孩子都会先在我们周围转来转去,然后才会羞涩地向我们提问。而且他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基础,且千篇一律。
西方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已经习惯了随时提问的学习方式,不会因为提问而感到羞涩,只要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问,提问的水平要比东方的孩子高很多,提问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时候,他们还会提出一些我们完全想不到的奇怪问题,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东西方课堂上如此鲜明的对比,是因为东方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不会积极地对某一内容进行提问的环境中,而西方的孩子则生活在与此相反的环境中。
那么,为什么东方国家的孩子在表达自我或者是提问时比较被动,而西方国家的孩子比较积极呢?因为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文化等,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以上不同。
在非常重视“团体、关系”的东方社会中,最受欢迎的人通常会给人一种端庄的印象,而且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能力比其他人突出,也绝对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东方人思想中普遍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夸耀自己是一种骄傲的行为,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有可能打破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
而在异常重视“个体性”的西方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个人的满足与幸福是第一位的,所以总是想把自己看作有能力的聪明人。加拿大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涅曾经分别以东西方人为对象,进行过与积极、消极反馈有关的动机赋予实验,结论是:东方人认为他们取得了比较差的成绩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与实力不足,而西方人则认为是实验本身存在问题。
西方人追求个人的满足与幸福,非常讨厌自尊与自信受到损害。所以,他们倾向于夸耀自己、尽量表现自己,还认为那是一种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方法。
东西方人表达想法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提问的角度也明显不同。东方人认为对某一内容进行批判式的提问、讨论是不合适的,西方人却正好与此相反,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会让孩子原封不动地接受学来的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带着疑问思考。
莉莉的爸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总是引导女儿不停地提问。莉莉从小就很喜欢和爸爸一起玩“为什么”的问答游戏,这是她爸爸为了培养她提问的习惯而想出来的办法。
这一游戏非常简单。如果莉莉对某一内容十分好奇而进行提问,她爸爸就会非常亲切地进行说明。而莉莉并不会直接接受这个答案,而是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莉莉说她非常喜欢这一游戏,有时候把她爸爸都问烦了。
莉莉的爸爸认为,单方面向孩子传授知识与信息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忘记,他们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会消失。他也坚信,正是因为犹太人怀着好奇心不停地提问,犹太文化才得以繁榮起来。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养育孩子方面也很明显:东方重视的是“以听为中心”的教育,而西方重视的是“以说为中心”的教育。在东方,大人总是告诉孩子要听话,而不是教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但是在西方,大人一直鼓励孩子积极地表达,还要毫不犹豫地提出疑问。
东西方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课堂上的风景自然不会相同,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古希腊人把“战斗能力”和“辩论能力”作为评价一个男人能力的指标,偏爱讨论与辩论的学习方式。他们相信知识存在于自己心中,要通过提问把它们寻找出来。
史蒂文·海涅说:“古希腊的代表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方式就是提问。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他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他相信知识早已存在于学生的心中。”
东方有着重视“集体、关系”的文化,所以东方人思考、做事的标准都与集体和关系有关,连“我”也要放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进行认识。要了解一个东方人是什么样子,就要先观察一下他的家庭、朋友和周围的人,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所属的集体等。
在东方社会,被称为“我”的自我只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东方人很少把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人们对个人的价值也不是十分关注。人们普遍认为知识存在于世界中,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来谋求自我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