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5 07:47:56陈美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毒理学专业课毒性

陈美华,陈 伟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6)

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掘和研究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1]。除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调查显示,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思政教育,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药物毒理学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知识覆盖面广、研究手段多样,与新药研发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密切相关,对于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把思政教育准确融入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结合药物毒理学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药物毒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 药物毒理学课程特点

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以药理学和其他医药学课程为基础,主要包括毒代动力学基本知识、毒物效应动力学、药物的靶器官毒性作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目前采用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典型案例分析和典型文献分析为辅的授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对药物的毒性作用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药物常见的毒性作用及发生机制,熟悉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药物毒理学课程特点:(1)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涵盖范围广,学科间交叉渗透,涉及药理学、解剖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2)大部分章节教学思路一致。如药物的靶器官毒性作用章节,从器官组织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到药物对靶器官毒性作用的机制,再到对该器官有毒性作用的常见药物,再到药物对器官毒性作用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讲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3)与临床合理用药紧密结合,与新药研发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毒性作用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药物毒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课程思政没有通用模式,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具体特点不断探索,根据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特点和思政教育规律,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和实施的前提条件,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案、课堂教学等环节,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1.2 药物毒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由于药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生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疏于人文素养的陶冶,因此,药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薄弱的问题。然而,药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应以人为本。大学生可塑性强,但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差,需要有效的引导和教育。经济的快速发展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元化价值取向,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刻不容缓[2]。作为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因此,在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适当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充分了解其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爱国主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既可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又能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动[3]。

2 药物毒理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2.1 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但是随着国际化进程及互联网文化的冲击,爱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要不断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课程思政中,应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4]。新药的研发是衡量国家医药健康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讲授新药安全性评价相关知识点时,以新药与仿制药的研发为思政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我国目前新药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增强学生为推动我国药物研发水平而奋斗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怀培育不应拘泥于实体课堂,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创新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内容,减少负面网络言论和消极思想带来的影响,营造正确价值观导向氛围。

2.2 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药学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引入发生在国内外典型的药害事件案例,如反应停事件、磺胺酏剂事件、氯碘喹啉事件等。通过介绍这些药害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对药物安全性的重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入反应停事件,需要指出凯尔西作为当时药监局的审查员,对该药物安全性存有怀疑,成功保护了美国患者,这种专业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学习,也使学生明确在药品生产、经营与使用环节中各个岗位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和职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讲到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时,鉴于马兜铃酸明确的肾毒性作用,在使用一些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及中成药时需要特别慎重,以此引导学生重视中药的安全性,使学生熟记药师誓言及职业道德,承担起未来药师崇高的社会责任。

2.3 与培养辩证思维相结合

在介绍毒物及毒性作用时,注重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是药三分毒,药物与毒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剂量将物质区别为药物和毒物,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思想。安全有效是药物的第一属性,在用药过程中,既要考虑药物疗效,也应充分考虑药物安全性。临床研究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同等重要的。药物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这样的讲解,即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让学生意识到凡事都有对立面,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应敢于直面挑战,积极应对,变不利为有利。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减少药患纠纷的发生。

2.4 与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

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药物毒理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药物毒理学课程特征,选择与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的知识点,如怎样根据药物毒性作用机制探寻和发现预防毒性作用的药物,像二硫砜可抑制氟烷的代谢,防止氟烷引起的免疫性肝损伤;在讲解转基因动物在药物致癌性评价中的作用时,引导学生查阅转基因动物的制备、来源和目前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药物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中,也渗透着科研思维的培养。同时,适当穿插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优秀案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的相关规定及政策,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

2.5 与生命观教育相结合

生命观的本质是充满仁爱之心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相互合作。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生命观教育,如在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中,药源性血液病发病率虽然低,但死亡率却很高,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生命。在药物依赖性部分,增加毒品及戒毒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毒品的危害,从而抵制毒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讲到药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时,联系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现者——“糖丸爷爷”顾方舟教授,他为拯救成千上万的儿童,不惜以自己和儿子的身体试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颂。

2.6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将药物毒理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讲述药物的肝损伤类型时,介绍脂肪肝形成原因和主要表现,结合学生缺乏运动、喜欢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香烟、霉变及腌制食物都含有较强致癌物,在药物的致癌作用部分稍做延伸,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但同时也要注意,需要结合致突变机理把致癌作用的遗传机制讲到位,以免学生由于知识不完备而导致对癌症的过度担忧。在讲到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作用时,注意培养学生合理用药的理念,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感冒的常用药,是一种非处方药,购买方便,患者可自行使用,这样就更要注意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有肝脏疾病者更应注意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作用,将合理用药理念渗透在药物毒理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3 药物毒理学课程思政的思考

3.1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人才培养和自身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更要思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所谓传道者首先要明道[6]。作为教师要努力增强教书育人意识,做到胜任、善任。若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即使教师知识渊博,也有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专业课教师真正领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有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积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政能力,努力寻找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首先要摒弃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这一错误观念,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正确的思想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方能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7]。

3.2 专业知识传递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

开展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注重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度,切忌生搬硬套,针对某个内容或某一个知识点,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不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育人相互促进的目的,最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8]。由于课堂教学受学时数和时间影响,且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身感悟能力也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应坚持适度原则,即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又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药物毒理学专业课教学中,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学习与政治素养共同提高。通过对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发掘和提炼其中思政教育点,即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又可以促进课程思政具体化,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药物毒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以达到专业课思政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毒理学专业课毒性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动物之最——毒性谁最强
PM2.5毒理学实验染毒方法及毒理学效应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灾害毒理学理论研究初探
火灾毒理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RGD肽段连接的近红外量子点对小鼠的毒性作用
PM2.5中煤烟聚集物最具毒性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和毒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