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2021-12-04 18:20陈智武
考试周刊 2021年84期
关键词:策略探究课堂提问初中历史

摘要:问题能激发学生心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相关材料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它突破了注入式教学那种机械式的问答模式。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历史教师可以巧借问题激活课堂,调动学习思维,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文章通过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课堂提问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老师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开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核心素养教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提问可以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当下历史老师,应针对课标要求结合三维目标科学设置问题、把握应用策略,关注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被忽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更多是重视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方式对学生成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是以老师教的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知识的传授效率,但是学生并不能深入了解学习内容,忽视了对学习能力的培養,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二)教学内容拓展方面失衡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扩充,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与课外延伸知识之间的分寸,不能将二者进行有效连接。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常常一味的重复课堂知识内容,学生只能记住相应的知识点,并不能对其进行讨论或者分析,造成学生对知识点消化不良的情况,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降低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历史课堂教学偏离现实需求

历史教学课堂知识内容较为丰富,历史教材内不仅富含丰富的精神文明,也蕴含着历史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但是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历史成绩,教师将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历史综合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历史知识不能转换成为学生成长经验,进而让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失去了有效的关联,从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下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既能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既培养了学习能力,又深入了学生内心世界,重构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课堂提问应重视策略,关注问题的导向目标。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一)关注思维探究培养实证能力

课堂提问教学方式首要重视的就是要保证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如果老师只是提问一些学生通过翻阅课本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或者只要学生回答“是”与“不是”,此种问题并不适合学生学习。这种提问一般是无效或低效的。因此老师应当结合课程标准紧扣三维目标,问题设置要突出思维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过个过程老师中也要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对“提问”积极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可以播放带有秦始皇的照片或视频,并提问学生:“你知道图片上是谁吗?”“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你怎么看?”第一问较简单,无难度。第二问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的形式开放教学过程。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的学生就会列出他伟大的功劳: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灵渠、北筑长城开发南疆。这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说秦始皇是暴君的同学就会列出他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兵马俑、焚书坑儒,在他的统治下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导致农民起义。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秦始皇。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对秦始皇评价和秦朝的历史地位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素养,又学会了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人方法。

(二)紧扣时代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放置在相应的时空下进行观察和分析才是有意义的。确立正确的时序观念对学生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合理分析每一教学重点,科学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教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思考问题,认真、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点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了解。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中“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这一知识点时,课标要求是了解科举制度的创建。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应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制度创立的背景、创立及完善过程、历史影响。老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科举制创立以前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它有什么缺点?科举制的创立对当时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怎么看?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分析,学生了解到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不利于选人才,而且选拔人才的实权也无法控制在朝廷的手中。而科举制的创立使普通的读书人,特别是地位低下的贫穷的读书人也可以凭才学考试做官,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正是因为科举的种种优点,唐朝的统治者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完善,用制度促进教育的发展,激发了社会读书风气。这种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客观上讲比较公平、公正,它促进了隋唐的繁荣。

(三)提升理解能力培养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的评判。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生学科素养的一种综合体现。历史问题的设置离不开相应的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理性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情制定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开展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史料正确理解和问题的分析,逐步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四)调动情感体验,培养家国情怀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归宿,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回归。它在教学中的实现程度,是检验历史课人文教育情况的重要依据。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国家、民族、文化、制度、道德等方面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出来的,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对课堂的重视。例如在讲述部编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可引导学生欣赏戚家军的战歌《凯歌》,然后问:通过这首歌你体会到戚家军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通过研读和问题的探讨学生定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深刻体会到戚家军团结一致的爱国决心和坚定信念。再如,讲授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内容时可以用补充阿倍仲麻吕的故事来了解唐朝的盛世景象及对外开放情况。教师借助视频资料设问题:①遣唐使来华目的是什么?②阿倍仲麻吕来华学习、做官,回而复返最后在唐朝去世说明了什么?教师借助材料和问题探究,建立起开放性的历史大课堂,既让学生了解了唐朝国力强盛、声名远播、万国来朝的盛况,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唐朝对外开放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同时对中日交往也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探求了历史的真相,又掌握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在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培养了家国情怀素养。

(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唯物史观

初中历史课标要求我们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历史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初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唯物史观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重点。但它的理论性太强,单纯的理论讲述既枯燥也难理解。因此在培养唯物史观时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铺垫的提问会显得十分突兀,让学生摸不着方向。设计相关问题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而加强学生对课堂提问内容的领悟,产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作者给学生呈现了春秋争霸、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战国七雄、各国变法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或原动力)是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说诸侯争霸、有的说兼并战争、有的说各国变法、有的说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等。这些答案都被否定了,学生很是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解惑: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或原动力)是生产力的提高。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私田被大量开垦最终导致井田制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变法成功的国家在竞争中就处有利地位。变法运动正是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一次生产关系的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正是奴隶社会走向崩溃的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为唯物史观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核心素养下课堂提问必须讲究策略,课堂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准绳,教师要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历史的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历史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在提问中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践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提升,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在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娟.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21(6):155-156.

[2]欧阳国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以《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1):127-131.

作者简介:

陈智武,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策略探究课堂提问初中历史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