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木游戏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游戏。积木游戏形式宽松,想象空间丰富,没有固定形式,可以为幼儿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幼儿自发地参与其中。作为幼儿期必出现的游戏之一,具有操作性、构造性、造型性,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观察行动的理论分析开始,使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考察幼儿、教师在小组游戏中观察行动的基本情况,提出积木游戏中教师观察行动的策略,作为参考依据来提升积木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行为。
关键词:积木游戏;小班幼儿;观察行为
教师的观察行为是一种专业性的行为。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作为幼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焦点话题,关于其的讨论和研究微乎其微。本研究将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探讨积木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并针对积木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体系的丰富是有利的。
一、 基本概念
(一)积木游戏
积木游戏和建构游戏是不一样的。结构游戏是有想象力的游戏,也是所谓的“建构游戏”,幼儿使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沙土、雪、石子等,进行各种各样建筑和构造的游戏。所谓的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中的一种,是指幼儿使用积木进行建筑和构造游戏的游戏。
(二)观察行为
林正范、徐丽华把教师的行为定义为“教师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行动”。林正范通过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现状分析之后,对“观察行为”进行说明,认为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搜集信息的过程,且教师搜集的信息对后续的教育教学起到提升的作用。综合上述观察和观察行为的各种定义,本文章对“观察行为”进行定义: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感觉器官,借助相应的工具手段,捕捉和观察对象有关的信息并分析与解释的综合表现活动。
二、 幼儿积木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观察的主动性不足
研究人员通过采访得知,当前有些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观察的主动性不够,在幼儿的积木游戏过程中,基本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只是起到了看护人的作用。
访谈片段一:
研究者:您在平时工作中会主动去观察幼儿积木游戏吗?
教师TX:我觉得在全班都开展积木游戏时观察会有些难,多数情况下,带孩子去积木游戏的时候都是一个老师,既要观察还得关注班级的其他幼儿,有点困难。
教师ZL:我也很想去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但是班级事情多,幼儿偶尔还会发生突发状况,一会儿这个幼儿哭闹,一会儿另一个幼儿尿湿裤子。通常应付全班幼儿这么多问题都忙不过来,观察也就只能放一放了。
研究者在观察教师的观察行为时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在幼儿积木游戏时只是担任“保育”的工作,如:处理幼儿的矛盾、解决幼儿生活上的问题(如穿脱衣服、如厕、垫汗巾等),特别是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在积木游戏中还是先以幼儿的生活需求为主。
(二)幼儿积木游戏发展阶段、方式方法及表征模式理解不准确
虽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重對幼儿积木游戏发展阶段、方式方法进行观察,但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与访谈却发现,很多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发展阶段、方式方法及表征模式的理解不够准确,部分教师甚至一知半解或者只理解一小部分。
当研究者问及“您对幼儿积木游戏的发展阶段了解有多少”时,其中有9名教师表示“不多、不太了解,只了解一点”,只有6名教师明确和熟悉幼儿积木的发展阶段,另有2名教师处在两者之间,对幼儿积木的发展阶段能说一部分。
访谈片段二:
研究者:您对幼儿积木游戏的发展阶段了解多少?
教师ZX:我工作不到1年,我觉得幼儿积木游戏的发展阶段包括无意构造、想象构造、模拟构造。
教师ZX:包含探索材料、模仿搭建、创造等。
当研究者问及“您对幼儿积木游戏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了解有多少”时,有6名教师能说出“平铺、围合、垒高、架空”等方式方法,有11名教师表示“不是很了解,还需深究”等。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教师只知道简单的平铺、围封、垒高、组合等基本技能,对积木游戏所需的建构技能没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知道复杂的建构技能并举例说明时,多数教师摇摇头。
访谈片段三:
研究者:您对幼儿积木游戏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了解有多少?请举例说明。
教师WJ:这个我不太清楚,大概就是有架空、平铺、围合这些建构技能吧。
教师LQ:我只了解一些基础的建构技能,平时我们对建构的方法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实际的游戏中也没有切身体会操作过。
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园三个年龄段班级积木游戏的观察发现,虽然各班教室里都投放有各类积木,但在区域游戏中,教师都以训练幼儿平铺、围合、垒高等基础建构技能为主,而对于其他方式方法,由于每个教师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因此训练的内容也不同。另外,教师对积木游戏的表征模式理解也不尽相同。
访谈片段四:
研究者:您了解积木游戏的表征模式吗?(如果了解,请您就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谈一谈看法。)
教师YZ: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表征会不同,小班一般用语言动作,中大班慢慢过渡到图像,再到抽象符号等。此期间孩子是逐一表现出来的。
教师LQ:了解,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动作表征是做的过程,图像表征是记录的过程,符号表征是思考的过程。
教师ZX:动作表征,用手假装积木进行表述;图像表征,根据图纸或者步骤图进行搭建;符号表征,会用形状代表积木,进行设计。
其余12名教师均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
通过上述访谈记录,在积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建构技能水平的不足,无法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指导,从而影响了幼儿建构水平的提高。
(三)对幼儿积木游戏知识获取的分析不到位
如前所述,幼儿积木游戏获取知识主要分为物理知识、社会传统知识、逻辑数学知识等,这些知识涉及面广,如距离、方向、坐标等地理概念,相互作用、电、滑轮和杠杆等物理概念,对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要求很高,教师在实际的观察中却要运用这些知识,由此出现了教师“知而不答”或者完全指导不了的尴尬地步。
三、 优化积木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建议
(一)增强积木游戏观察意识
要增强幼儿教师的积木游戏观察意识,首先就要让幼儿教师弄清“为什么要观察积木游戏”“观察积木游戏的价值”,在观察意识层面上提升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观察的重视。教师积木游戏中观察意识的树立,首先要认同游戏过程中观察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才能真正意义上去改进游戏中的观察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增强自身的观察意识。
第一,增加积木游戏观察时间和观察频率。在观察进行前,和班级的另一位老师以及保育员协商好班级的其他事情,当区域游戏开始后,对幼儿的积木游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便于后期的分析。通过增加游戏中的观察时间与观察频率,将教师的“无意识”游戏观察变为“有意识”观察。
第二,培养坚持意识,将观察成为一种习惯。仅凭短时间观察是无法增强教师的观察意识,应随时将游戏过程观察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观察感受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做观察记录、勤于分析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记录来促观察。
第三,树立细节意识,辨别积木游戏中幼儿活动的有意义信息。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很容易受到班级其他因素干扰,如同伴冲突、幼儿自理能力、幼儿情绪、游戏材料的使用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去观察积木游戏当中的幼儿,主动收集有意义的信息,那么就比无意识观察收集的信息更为准确。
(二)加强积木游戏观察相关知识的学习
个人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养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不能只依赖已经掌握的经验“走遍天下”。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自己的专业中发挥自身优势。
首先,应该加强幼儿积木游戏发展阶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师是技能型教师,学习理论知识也要重视起来。教师之间可就自己看到的有关积木搭建的书籍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进行交流,相互讨论,提升经验。当然阅读书籍不是唯一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线上学习、观看微课、同事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实自己,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积木游戏理论素养,还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积木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进行游戏,促进幼儿建构能力的发展。
其次,应加强对幼儿身心发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教育的根本就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应该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应知皆知。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还要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卫生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了解幼儿。
第三,应加强积木游戏教师观察相关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教师只有掌握观察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积木游戏的相关观察活动。幼儿园教师良好观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积木游戏理论知识掌握匮乏的教师,要多读、多思考,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所有努力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三)注重积木游戏观察相关能力的提升
第一,提高教师游戏观察策略应用的能力。教师通过阅读观察类的书籍和案例,学习书籍上关于观察策略的应用。同时,教师游戏观察应用的策略主要来源于实践经验,因此,可以多组织教师进行观察策略应用的分享和研讨,同一个案例让不同的教师进行分析和解读,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对所应用的策略进行分享,对相类似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得出更适宜的观察策略。
第二,提高教师对信息筛选的能力。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信息,而从大量信息中筛出最有效的部分才是教师最应该掌握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大量的实践经验。比如,现场观察幼儿游戏过程、主动与幼儿沟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解决困难的途径等等。因为幼儿的积木建构能力能从幼儿的搭建行为中反映出来,所以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积木游戏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幼儿有没有产生新的构建技能。比如某个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会平铺、延长,但在当天的活动中他习得了架空,即可看到这名幼儿拥有了新的建构经验;又如某个幼儿在以往的积木游戏活动中需要成人帮助,但在当天的活动中能自己独立完成等。
四、 结语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每个人不仅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性地发展。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教师在活动中对观察行为的重视,重视积木游戏的价值,引发对自身专业性的一些思考,并将自己的专业观点作为老师进行积木游戏观察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康丹,胡姿,蔡术,刘娟,简婕,刘江萍.主题积木游戏对5~6岁儿童数学能力和空间技能发展的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4):332-336.
[2]杨晓丽,潘月娟,宋芳.积木数量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影响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1):91-96.
作者简介:邹丽,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