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路径

2021-12-04 20:26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明校园

李 敏

(沈阳大学 招生就业处, 辽宁 沈阳 110044)

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内涵式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今天,在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崭新的目标任务,特别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此,有必要大力加强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给予大学生高品位的精神感悟和文化熏陶,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 新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面临的时代境遇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局的关键时期,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治理任务繁重艰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时代境遇的风险挑战。唯有充分抓住并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才能建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体系,夯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阵地,为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

1. 新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时代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不断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校园建设、文化平台、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新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探索中,不断创新诸多路径平台,为高品质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有效渠道。

(1) 新媒体拓宽了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媒体发展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平台构建文明校园体系,进而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工作内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校园BBS、QQ、微信、微博、MSN 等新媒体以其新颖、灵活的方式越来越吸引大学生关注的目光。可以说,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文明校园创新工作的空间,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平台。充分利用这些载体,结合主流网站建设,把课堂教学延伸拓展,将文明校园建设的各种宣传、教育、养成等知识技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适时进行信息发布、理念传播、思想交流和人生引导,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对接,让文明校园建设全时空存在,从而聚合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同时,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手段,简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流程,降低工作成本;有关校园文化各类多媒体技术资料,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增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可视性与趣味性,增强文明校园培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与文化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球文化交融、碰撞中凸显出的强劲力量,使其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凝聚作用和统领效能,进而建构了高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整体认同与价值选择,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文化秩序与心理认知。

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深入使得文化的流动、对比、融合越来越广泛,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文化大融合,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师生在复杂化、共时性的文化竞争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劲推动力与凝聚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中累积的文化与文明积淀,大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明校园的整合功能,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使优秀文化得以弘扬,腐朽文化得到抵制,营造最大范围的文明校园建设氛围与全方位对策体系,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与现实性。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奠定了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魅力,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作用,为高校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上、政策上、思想上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不断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当前,有必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核心、最基础、最根本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在高校文明校园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制度、渠道、路径、平台等各个方面,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与运行规划,使高品质校园文明建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全程化,为构筑坚实的文化阵地提供政策、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与支持。

2. 高品质校园文明建设的挑战难题

当前,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大学生党建、校园文化、共青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积极实行各类形式的文明校园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应注意,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伴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在高等教育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有实效性地融入文明校园建构,仍是极其严峻的时代挑战和现实难题。

(1) 世界文化交融的挑战。现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广泛交流出现的去中心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校园建设的主体话语权,使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文化结构和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加大了对高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教育引导难度。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新时期文化结构和社会思潮的深刻变化促使一些非主流的、异质性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加快了侵入步伐,试图通过话语权的争夺来影响和冲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借助新兴传播媒体,如微信、微博、APP平台等进行大肆炒作,带来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的斗争。这些思想以标新立异的言辞、现实批判的口吻、感同身受的情感吸引青年学子的注意力,给成长期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造成多方面影响,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价值观整体认同的文化主导权,使文明校园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2) 互联网应用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环境日趋复杂,互联网提供的繁杂海量信息极易诱导一部分辨识力不强的大学生受到非主流的信息冲击,由此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他们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观扭曲,从而削弱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引导力度。也就是说,网络空间的相对宽松环境意味着传统一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话语权不断受到稀释与解构,往往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错位发展的状况,文明校园建设活动难以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3) 方法创新的挑战。当前,一部分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方式方法缺乏有效的创新探索,在发挥校园文化功效、构筑高质量文明校园等方面,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师生的现实需求。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个性化规划措施,由此导致文明校园建设的内容比较空洞,组织形式不够灵活,评价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一部分高校缺少针对自身特点设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方法与途径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明建设等关键环节上,缺乏高品质的、个性化的系统策划和对策;忽视了运用校园文明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思潮认知辨识,未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本校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共识。由此导致大学精神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校园文明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难以为继,这大大降低了校园文化在精神熏陶、气质培养、学识教育、行为默化、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效能。

二、 新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方法创新

高质量的文明校园建设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构筑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情景与教育场域,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意志的锤炼、理想信仰的塑造、知识能力的培养、艺术人文的感受,形成一种蓬勃的文化力量,引导和规范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行为展现。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推动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高校文明校园建设质量提升,把课堂、校园、网络、支部、社团、寝室、科研院所等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战略阵地和发展基点。

1. 在制度设计上

文明校园建设是一项多元化、复杂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要有效提高文明校园建设质量, 必须多方面同向、同时发力, 不断增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综合考量、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全方位发挥效能的系统性、协调性, 在制度制定、配套设施、基础建构、活动机制、监管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在思想道德、领导班子、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活动阵地等方面进行“六好”建设[1],不断拓展工作路径, 注重完善文明校园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 以使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可实施空间和操作平台。

2. 在工作方式上

充分认识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新需求,大刀阔斧地变革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以“互联网+”模式为基础,形成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正在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式道路。为此,校园文明建设应该“接地气”,实事求是地认知高校自身特点和需求,通过真抓实干、务实有效的工作,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不断强化“互联网+”视域下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控,大力拓展网络微平台,积极开辟文明校园建设新领域,加强主题网站、新闻网页、官方微信、工作微信、校园论坛等网络微平台建设,及时利用这些工具平台发布准确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交流思想,把它们打造成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

3. 在路径探索上

秉承创新原则,改变书本化、理论化、课堂化现象,把文明校园建设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等全过程,实现常态化、生活化、智能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命题,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善于抓住关键因素和环节,对文明校园建设路径进行多元化、多视角的探索研究,找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接触、碰撞、融合的着力点,运用现代社会高科技信息技术,拓宽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的中介桥梁、运作渠道和阵地空间,实现智慧化服务管理,以增强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改变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知认同意识淡化、漠不关心、践行度下降等现象,提升校园文明和高校师生之间即时互动交流的效率与效能。

三、 新发展阶段高校文明校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发展阶段,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 时代对高校文明校园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为此,必须积极主动地拓展高校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路径, 构建牢固的、坚实的、稳定的文明校园环境, 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夯实文明校园内容, 从而开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征程。

1. 强化高校党委职责,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的坚实保障,要切实发挥高校党委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基层文明校园建设工作系统完备的顶层制度体系设计,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严格规范文明校园建设的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首先,抓好文明校园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度设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与校园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对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加强领导制度、宣传制度、工作制度、监管制度、评价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与有效互动。同时,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文明校园建设进行全面领导、协调、监控,使之有专人负责、专业管理,以此实现校园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其次,建立健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决策步骤,使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结合、相互衔接。高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规划与设计,合理布局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积极推进关于资金、技术、平台、环境、人才、服务等方面配套措施。最后,强化高校组织领导部门对文明校园建设的监管力度,以制度建设强化基础,夯实领导责任[2],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责任目标;完善对校园文化、校园行为、校园氛围的监管,定期开展巡查活动,完善责任机制和问责机制,细化到人,责任到岗,建立完备的群众监督体制和监督渠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评判执行。

2. 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积极搭建阵地平台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平台与空间不断拓展延伸。只有不断强化阵地意识,构建牢固的、坚实的、稳定的文明校园建设阵地平台,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渠道和路径平台,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手段,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才能够夯实校园文明培育的根据地。①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师生基层党员活动,认真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在党员学习、支部活动、实践服务方面,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校园文化,把党的基层组织打造成为文明校园建设的最基本承担者和重要战斗堡垒;②善于利用学生社团活动,搭建学生置身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之中的中介桥梁,积极营造文明校园创建与社团活动合作的氛围与环境。在重要节假日、文化节、艺术节主题活动中,借助各种学生群体和社团组织的组织、聚合、教育、培训等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校园文化,扩大文明校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③扎实推进学生公寓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中的平台效用,积极开展诸如“文明之家”“文明寝室”等挂牌活动,有针对性地把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向宿舍公寓辐射扩展,在公寓内公开展示文明信息,公布不文明行为,树立文明大学生形象,促进大学生规范自身言行,发挥文明榜样作用;④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育人功能,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文明校园建设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既理解文明校园的学理内涵,又通过社会实践考察,激发青年学生对校园文明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与价值追求。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方法

现代化信息技术促成了“微时代”和“大数据”的到来,互联网消减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地域性障碍,成为当代人们自由掌控知识技能、获得信息交换的一条新渠道。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影响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给大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教育实践和情感体验。①充分利用“微时代”信息技术的各种共享资源,构建大学文明校园建设网格化动态工作模式。打造“互联网+校园文化”工作模式,以拓展智能化文明校园建设载体平台,实现良性互动的智慧校园建构;②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校园文化信息库,不间断地对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行动态的考察、总结、分析、管理。同时开发设计、推广使用手机移动APP,更好地占领网络“微阵地”,合理安排推出校园文化资料库信息内容;③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那些具有优秀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校园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发扬与开发,利用现代传媒信息技术大力宣传树立各个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典型形象,加强正面宣传和正面报道,强化大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与把握。

4. 努力打造全方位多元化培育环境

文明校园创建是一项多元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多方面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建设校园文明不但要加大硬件投入,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物质基础,更要突出文化建设,找到并规范文明建设细节,还要齐抓共管,完善各项文明创建机制[3]。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全方位、有内涵、有品位的育人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形式,全力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有意识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明校园的方向引领与现实指导,使高校师生潜移默化地实现自我文明言行的塑造与培育。

首先,把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有机融入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设定文明校园创建空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支教扶贫、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升品格、锻炼意志、培养文明行为;其次,文体活动是校园文化最活跃的部分[4],要大力开展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音乐节等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5]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的教育氛围,熏陶、感染、陶冶学生情怀,引导大学生在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深化他们对文明校园建设的直观感受、理解认同和自觉追随;最后,优化文化舆论环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氛围和校园文化圈,自觉建构平等、稳定、良性互动的对话沟通机制,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高校典型人物、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使之以榜样典范的业绩实现对文明校园的影响和引领。

5. 建立高标准规范化考评监督体系

建立适宜各高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际的考核监督方式方法,完善考评监督机制,落实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及时通报工作状况,交流心得、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切实形成从严治校的常态化管理。①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步骤和评价体系,制定客观、全面的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程序,实行民主评估,对校园行为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评议,科学使用考核结果,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鉴定、诊断、预警功能,使其成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提升的重要依据;②建立健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巡视制度与日常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采取经常性的随机抽查方式,强化对高校师生言行的动态管理,时刻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加大监察力度,设置各级监督管理系统,严格对校园活动的监管,定期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评价反馈工作,积极正确引导高校师生言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和总结基层好经验,试点试行逐步推广,对于工作不当造成的损失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 结 语

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满足大学生对优质校园文明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必要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整合各类校园文化资源,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为大学生打造一个成人成才的良好文明校园环境,大力推进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文明校园
请文明演绎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漫说文明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对不文明说“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