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红色歌剧的价值传承与发展路径

2021-12-04 20:26:54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姐歌剧红色

马 莉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歌剧是艺术范畴内的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戏剧体裁,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形式。歌剧艺术是人类天才创造力的伟大奇迹和音乐戏剧光辉成果的综合体现,而中国的歌剧则是一种与中国戏曲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戏曲是一种高度融合了中国古代多种艺术形式精髓的民族艺术,而中国歌剧则是一种孕育于东西方音乐戏剧文化母体而又根植于中国大地的艺术。歌剧对于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物种”。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如果将中国的戏曲和西方的歌剧来进行对比,它们既有相似的部分又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地研究和开发,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歌剧艺术有了自己的味道和特色。经历了从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到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歌剧《白毛女》,音乐家们对歌剧创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话剧加唱”的形式,如作品《扬子江暴风雨》;照搬西洋大歌剧模式的创作,如作品《农村曲》等,都是歌剧创作在摸索阶段获得的成果。直到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才意味着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诞生,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白毛女》成为了众多歌剧创作的“蓝本”。

在众多的歌剧创作题材中,“红色”无疑成为歌剧创作的主要元素,从抗战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至21世纪的音乐创作中,红色歌剧仍是歌剧在题材创作上的主旋律,题材也更加鲜明。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撑,也成为了新时代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更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尊重和体现。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红色歌剧必将对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价值传承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红色音乐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产生的,其作品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同时也包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创作的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面貌与现实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并广为传唱[1]。

一、 红色歌剧的界定

音乐作为表现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能够生动有效地传达一般表达方式所不能满足的内容,使思想、观念等能够深入渗透到人民群众当中。作为中国音乐艺术中非常突出的一种创作体裁,红色歌剧一直是红色音乐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界定“红色歌剧”这一概念可以从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得出一定结论,红色歌剧与民族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歌剧表演艺术》一书写到,民族新歌剧在中国的土地上,既有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经典《白毛女》,也有和平时期产生的《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等代表作品。它以鲜明的中国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因其表现的大都是革命历史题材,故又被称为“红色歌剧”[2]。这种具有革命性的内容见证了中国从民主主义革命走来在文艺创作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目前的音乐创作中,红色音乐仍然占据音乐创作市场的半壁江山,可见“红色”在文艺创作中是永恒的主题,对于红色歌剧来说,它也代表着一种新音乐体裁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样子。

音乐的色彩不同,往往代表的内涵和属性也不同。 “红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红”不仅有吉祥、平安的涵义,又代表了血的颜色,红色充满着热血和革命的色彩,在音乐创作中往往具有积极和斗争的内涵。

二、 红色歌剧的精神文化象征

从中国歌剧创作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歌剧就是歌剧创作题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到当代,对于革命精神和老一辈红色基因的传承更被赋予到音乐和文艺创作中。由于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升温,重大时间节点是文艺创作的坐标,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备受关注。同时,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民族歌剧传承工程指导委员会,鼓励并指导民族歌剧创作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歌剧创作的扶持。因此,无论从近代还是当代的歌剧创作来看,红色歌剧不仅仅是文艺创作,更是红色文化中的一种象征,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1958年创作的《洪湖赤卫队》和1964年创作的《江姐》,作为中国红色歌剧中不朽的经典,“洪湖”和“江姐”成为标志性内容的同时,其意义更是超越了歌剧本身。《洪湖赤卫队》中,洪湖作为主要的斗争环境赋予了这部歌剧特殊的色彩,尤其是在洪湖这个场景下,自然而然就能联想起革命时期这里的共产党人所进行的战斗。而现在再追忆起这部歌剧作品,洪湖已经在人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江姐》中,江姐完全成为了革命党人的经典符号,她的事迹还被创作成歌谣。江姐在剧中佩戴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红围巾”也被广泛模仿,红围巾不仅是江姐个人形象的一种体现,更可以通过这条围巾来彰显共产党人身上流淌的鲜红血液,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的符号。由此可见《江姐》艺术魅力之大,江姐作为优秀的共产党人,至今仍被人们追忆与学习。当《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歌曲唱响时,人们脑海中显现出来的是《江姐》这部歌剧及江姐鲜活的形象与共产党人优秀的品质。江姐更像是一种红色文化的符号,而不仅仅局限于歌剧人物本身。

三、 红色歌剧的价值传承

1. 民族文化的传承

歌剧运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是最初歌剧创作中最普遍的一种手法,同时这条创作道路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但是不得不说,在中国早期歌剧的创作中,以民歌曲调作为素材是创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手法。对于民歌、戏曲等音乐素材的运用在歌剧中屡见不鲜,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在歌剧《白毛女》出现之前,歌剧《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在延安地区比较突出,这两部作品可谓是当时音乐家们对歌剧这一新的音乐体裁的探索。《农村曲》这部歌剧以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以抗日救亡作为主题,讲述了王大发和凤姑一家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而进行斗争的故事。这部歌剧之所以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主题契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外,还有歌剧的创作能够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观众对该作品的接受和欢迎主要还是体现在旋律的民歌风格上:《农村曲》主角的唱段音乐有许多地方带有民歌风倾向,这是作品易于上口并能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3]。在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上,对于民歌的运用便更加丰富了,相比于《农村曲》,《白毛女》大量地移植和选用了传统的民歌与戏曲,走上了较为彻底的民族化的道路。喜儿的经典唱段《北风吹》就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创作而来,杨白劳所唱的《十里风雪》即是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进行创作,而黄世仁的主题音乐《花天酒地辞旧岁》则是根据眉户戏的曲调改编而来。《白毛女》的热度使这些唱段风靡一时,直至今日,歌剧《白毛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当时,由于它的创作主题和作曲都是根据民间传统音乐而来,因此,大众对于这部歌剧的学习和演唱是具有很大热忱的。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们针对这种“民歌体”式的歌剧进行了批评,但不能否认这种歌剧创作仍然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民歌对于群众来说是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同时也是他们朝夕相处的文化形态,将其放在歌剧创作中,受众群体会由衷的被感染,并且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

彰显中国歌剧最具特性的身份标志是民族音乐,是最具中国意蕴的声音灵魂,在当代歌剧的音乐构成中,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点滴,从戏曲、民歌、民乐中提炼有机元素。民歌在这些红色歌剧中的运用和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音乐创作上的丰富。中央电视台曾于2016和2017年举办了两季《中国民歌大会》,这一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主体,向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民歌作为民间音乐中的一大分支,加之我国民族众多、人口数量庞大,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与流传,对于音乐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民歌节目的普及,还是将其以元素的方式创作到现当代的音乐当中,都是对其延续与发展的一种手段,对于大众认识民歌、了解民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民族音乐元素在歌剧中的渗透使得歌剧有了更为广阔的群众基础,红色歌剧中使用民族音乐素材可以把革命精神和革命情怀更直接地传递给大众群体,更加坚定人们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

2. 人文精神的传承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导引。只有具备了人文精神,才会自觉地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对于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研究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对于人性的尊重,更体现了这个地域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及其综合实力。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文化的弘扬和美育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红色”是一种特殊的颜色,狭义来看就是颜色的属性,但是广义来看却十分丰富。“红色”更意味着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已经与民族、政治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歌剧这种新的音乐体裁相比于中国传统的音乐体裁发展的时间很短,但是由于作品的内容和影响力,很多红色歌剧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篇章,也成为时代前进中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

《白毛女》之所以深刻,不仅因为该剧是真正意义上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同时鲜明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已经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战争的原因,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部以中国革命为题材,来表现中国农村复杂斗争生活的歌剧,在广大人民当中具有很强的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剧创作更加丰富起来。其中,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红色歌剧《星星之火》在当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它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与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经历了抗战的洗礼,人们对于这得来不易的幸福也更加珍惜。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歌剧创作低迷不振的一段时期之后,从1957—1966年期间的中国歌剧创作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期。这段时期出现的红色歌剧包括《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红珊瑚》等作品,尤以前两部最具有影响力。《洪湖赤卫队》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进行斗争的故事,其中韩英、刘闯、张副官等角色的刻画都成为了经典,尤其是歌剧中的主要声乐作品《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成为了时代之下普遍且具有共鸣的作品。《江姐》是以江竹筠作为原型进行创作,这是红色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等唱曲片段在当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歌剧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刻画,将音乐与历史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脑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沂蒙儿女》《党的女儿》等作品是改革开放后比较重要的作品。进入到21世纪后,《野火春风斗古城》《长征》等歌剧作品的创作,以及《流亡曲》的重新编排及演出,都成为新时代下歌剧创作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四、 新时代红色歌剧的发展路径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是继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时隔72年我党又一次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问题始终与党的思想、主张紧密相关,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于文艺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发展的继承。

1. 坚持明确的社会价值定位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4]15。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国家的发展一直都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反映不同阶段的现实生活、被人们所喜闻乐见,才是获得艺术创作成功的第一步。所以坚持明确的社会价值定位,坚定“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主题和方向,是新时代红色歌剧创作发展的立足点和风向标。

这种创作的理念和定位从歌剧创作的题材来看,应更加符合人民大众需求,他们能够乐于接受、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星星之火》《打击侵略者》《长征》都是与革命斗争、历史相关的题材,虽然这些作品都产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但刚刚经过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创伤,人们对于党和国家、军队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都是有目共睹的,这类作品能够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很大程度上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诸如《长征》《沂蒙山》《木兰诗篇》《金沙江畔》《冰山上的来客》等歌剧作品展示出的中国红色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歌剧的名字从未出现“红色”一词,却直接鲜明地体现了“红色”所带来的深意,能够使人自然联想到与之相对应的事件,这就是对文化传承的表达。从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关于歌剧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为人民服务的导向,并且切实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这些作品彰显出人民群众的主要地位,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4]31。新时代歌剧艺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精良的制作水平,丰富的技术题材,与国际化接轨的编创视角,体现出全新的艺术审美观,将红色精神相传,感染人与激励着青年一代。红色歌剧作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越来越成熟的面貌呈现给大众,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正气、中国味道,不仅会对中国文化的弘扬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能体现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存在价值。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结合,推动红色歌剧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2. 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最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盛衰。我国正面临着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因此,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丰富和追求在不断的提升,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发展繁荣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体,尤其是作为新时期“主体歌剧”的红色歌剧,自创作以来备受关注。作曲家朱立奇曾提到,新歌剧不仅是一个剧种,而且是一个功勋剧种[5]。这里所说的新歌剧也就是红色歌剧。简单的“功勋”二字就足以看出,红色歌剧自创作以来所具有的分量。

意识形态本是一种抽象的内容,而音乐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很多可以直击心灵和大脑深处的内容往往需要靠文化艺术的托付。红色歌剧目前在音乐界中仍是歌剧创作中主要的创作题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红色”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元素、中国精神、优秀思想融入其中,是对于歌剧本体的一种新的创造。在当今以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美育精神为主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红色”更像是一种代表词,它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民族气节,红色主题歌剧在音乐创作领域要显出别具一格的时代风貌,紧扣时代脉搏。

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它们可以被认为是时代的产物。从歌剧创作的民族性而言,中国红色歌剧的特性是“人民”,这是红色音乐文化的根基。音乐往往可以传达比文字更加深刻、生动的涵义,通过文化艺术这种介质,逐步满足意识形态形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红色歌剧的创作发展,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应该是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指引,尤其是在当代生活富足的条件下。歌剧带来的“红色”指引,就是新时代下所需要坚持、坚守的精神所在。

3.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艺术创作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目前,中国红色歌剧仍是民族歌剧创作中的绝对力量,它不仅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我国音乐文化及国家综合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红色歌剧的发展仅有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创新,传承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代中国红色主题歌剧应谋求中西音乐的兼容性,中西方歌剧在各自的发展中,从创作的方向来看,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歌剧中都能够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无论歌剧作为怎样的一种载体,不可忽略的是其独具特色的价值与文化。因此,中国红色歌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遵循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传承民族歌剧、古典戏曲、民歌曲艺等优良的传统艺术,更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歌剧艺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歌剧的创作应结合各种歌剧功能性音乐体裁融会贯通的理念,突出歌剧创作的严谨性和国际化色彩。

五、 结 语

红色歌剧满足了每个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红色歌剧作为精神符号的象征,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都是意义深远的。新时代红色歌剧的艺术实践只有依据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导向,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歌剧佳作,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中华美学精神始终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红色歌剧艺术也要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目前,中国歌剧依然在发展和创作的过程中,红色歌剧仍是创作中的绝对力量,这不仅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于我国音乐文化及综合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红色题材歌剧将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江姐歌剧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走进歌剧厅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雷锋(2018年2期)2018-05-14 17:41:56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32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琴童(2016年6期)2016-05-14 10:58:55
“江姐”大战“鼠小弟”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