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现状及提升路径
----基于585名大学生的样本分析

2021-12-10 03:15娜,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话语辅导员

孙 娜, 张 浪

(西华师范大学 a. 数学与信息学院, b. 学生工作部, 四川 南充 637002)

亲和力最初是化学领域的名词术语,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后被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一般代指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1]。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亲切感、趋近感和认同感[2]。“微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语言发展的新变体,精炼生动、及时高效,跨越人际交流的时间界限,满足追求平等性与个性化的交流需求[3],对向来就引领风气之先的青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面对个性鲜明、追求时髦、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4],特别是要巧用“微语言”,提升自身亲和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水到渠成地成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这个层面来说,深入分析“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现状及提升路径,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 “微语言”在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中的价值意蕴

“微语言”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成果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现象,在传播学和语言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内涵丰富,兼具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双重特性,对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有着重要意义。

1. “微语言”的内涵要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新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即时、自由乃至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的需求日趋强烈,逐渐产生了“微语言”这一新的语言形式。“微语言”作为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信息,是青年群体力量动员、聚合和展示的主要平台和表达方式,其蕴含多种复杂语义,衍生含义也十分丰富。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微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新型语言形式,是人们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交际方式而采用的一种语域变体。在语言学发展的历程中,它既是科技进步、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后而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也是客观记载并反映当代社会网络语言文化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相较于传统的汉语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个性化、精炼化、高效化、微小化等诉求表达与交流方式的需求。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语言”是网络新媒体变革和创新发展的产物,依托数字通信、网络信息等技术,借助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推广和普及的新语言文体,是人类语言传播形式在实时、互动的新信息传播时代的崭新成果。相较于传统交流语言,“微语言”更具有平等性、简洁性、及时性、灵活性等传播特点,呈现出由“微”向“大”的发展态势。

“微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发展形式,是在时代发展和文化创新中催生的崭新文化成果,涵盖文化交流及信息传播的双重属性,具有主体平等性与个性化、内容简洁性与精炼化、传播及时性与高效化、形式灵活性与微小化等特点。它打破了人们交流的时间界限,使草根有了诉求的新渠道,也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表达的需求,打造了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亲和力的新平台。

2. “微语言”对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微语言”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语言新变体,具有内容简洁精炼、形式生动活泼等优势,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发展的心理及精神需求,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提升带来了极大机遇。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运用“微语言”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对于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始终如一。高校辅导员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辅导员应牢牢地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改变。通过QQ、微信、微博等各类网络微平台学习和了解“微语言”,并深入挖掘“微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现象和需求变化,进而准确掌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及他们的个性特点,开展各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及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职业水平,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2) 有利于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与沟通媒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是教育者育人理念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促进教育双方交流互动的重要使命。 “微语言”内涵丰富、形式灵活,在青年大学生中备受青睐, 最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知心朋友, 善用“微语言”,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亲和力, 从而走近学生群体,调动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 近距离了解学生所需、所想、所盼, 真正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言作为交流媒介,不仅具有工具属性,还拥有美学功能,是人们在艺术创造中证明自己的载体。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95后”“00后”的大学生,与微博、微信、QQ等新型社交软件相伴而生,“微语言”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话语方式。在人人皆用“微语言”的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一支骨干力量,更应努力适应新时代发展,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强化“微语言”的学习与应用,增强自身亲和力,搭建师生间的信息沟通与学习交流的桥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现状

为准确把握“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状况, 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网络调查, 以期获取第一手资料,揭示“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现状,并努力为“微语言”视域下提升高校辅导员亲和力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所谓的一典多面,是指用典者从同一个典故中创造出了不同的典面。对于同一个典故,如果用典者从不同的角度择取语符代表字,就会产生多个典面。关涉到典义,又包括如下两种情况: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背景。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其亲和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盛行的新信息时代,“微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文化和语言现象,在大学生中具有广大的传播度与影响力。高校辅导员如何依托“微语言”这一教育载体来提升亲和力,显得尤为重要。

(2) 调查内容。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实证研究较少,缺乏成熟的研究工具,本研究借鉴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研究,编制了“‘微语言’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调查问卷”。问卷的具体问题根据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5大构成要素及“微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高校辅导员运用“微语言”展现亲和力情况、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亲和力评价等3个维度。

(3) 调查对象。为尽量提升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通过实地收发问卷和“问卷星”在线调查方式,在川东北地区7所高校随机选样,具体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及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表1所示,在样本的具体选取上,既覆盖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不同层次学生,也涉及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艺体类等不同学科学生,还包括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共发出问卷645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问卷有效率为90.70%。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 研究工具。面对大量的数据,找到关键数据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工具。本研究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回收筛选后,借助Cronbach可靠性系数法,测得可靠值为0.826,证明本研究调查的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可用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此外,运用巴特利特球状检验和KMO检验方法,算得KMO值为0.725,且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低于0.532,说明本研究调查问卷具有较髙效度,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表2 KMO与Bartlett检定

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1) 大学生微媒体的使用情况。在新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快速,使人们的主要社交形态由传统的现实社会步入虚拟的网络社会,高校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民占比较大、网络社交最为活跃的群体。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在585份有效问卷中,当学生被问及“每天使用微媒体的次数”时,仅有21.88%的大学生选择“0~3次”,其余学生都在4次以上。当被问到“每天花费在微媒体的时间”时,仅有少数大学生选择“不足1小时”,其余学生使用微媒体时间都在1个小时以上,占比高达90%。这两组数据直接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无时不网”的现实状况,也从侧面表明微媒体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和意见表达的主要场域,具有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学价值。

图1 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媒体情况

(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情况。摸清大学生与高校辅导员的交流方式是探究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的重要先决条件。调查结果是:面对面交流为46.15%,QQ交流为79.49%,微信沟通为27.18%,微博交流为1.84%,手机短信沟通为31.97%,其他交流为11.79%。大部分学生青睐微信、微博、QQ等微媒体交流新渠道,仅有少部分大学生仍倾向于“面对面交谈”。此外,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最爱添加辅导员的“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帐号。可见,微媒体平台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与辅导员沟通的桥梁,在大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中占据重要位置。

(3) 高校辅导员运用“微语言”提升亲和力的状况。语言魅力作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在与大学生交谈过程中所使用的交流语言中。根据调查,在大学生被问及如何评价辅导员的语言魅力时,43.42%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富有感染力”,35.90%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富有感染力”,10.09%的大学生认为“有一点感染力,但不贴近自身的生活、思想状况等”,3.0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感染力,也完全不贴近自身的生活、思想状况等”(见图2)。不难看出,近年来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所提升,语言魅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有近20%的学生对辅导员语言魅力持否定态度,这表明高校辅导员的亲和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2 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语言魅力的评价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新生班辅导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的语言魅力比大二、大三等中间年级辅导员大,亲和力总体上更强,且女性辅导员的语言魅力大于男性辅导员。这表明不同年级、性别、工龄的高校辅导员的语言魅力存在一定差异,中间年级辅导员、男性辅导员、工龄较短辅导员的亲和力亟待加强。

在大学生被问及高校辅导员在交谈中是否使用“微语言”时,62.39%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仅有37.61%的大学生选择“有”。上述数据表明,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虽注重运用“微语言”来提升自身亲和力,但仍存在着交流语言缺乏感染力的问题,离紧密贴合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等还存在差距,见表3。

表3 辅导员语言魅力的性别差异

三、 高校辅导员运用“微语言”提升亲和力的现实困境

在数字化时代和网络化时代,高校辅导员用“微语言”来增强语言魅力,已然成为提高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一个重要发力点。但是,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还缺乏对提升自我语言魅力能力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导员亲和力的提升。

1. “微理念”欠缺,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

教育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着教学行为;反过来,教学行为体现并反馈教育理念。辅导员教育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开展及教育效果的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的社会性活动,人文色彩十分浓厚,蕴含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5]。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以言育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微语言”这一新文体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学习习惯。作为与新时代青年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辅导员,更应与时俱进,采用最新的“微”教育理念,有效顺应和贴近青年,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生活,进而做到“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微理念”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

2. “微互动”缺乏,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力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等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良好教育互动直接体现教育成效,是检验教育者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在自媒体时代,随着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人与人之间的“微互动”则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交流互动方式,为交流双方情感的增进提供了新途径,为语言魅力的展示提供了新平台。但根据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疲于应对各类事务性工作,各类“微平台”的最大用途就是发布各类通知与统计各样数据,无暇顾及与学生的深入沟通,从而忽视了“微平台”的互动作用,未将“微互动”的沟通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力。

3. “微文化”匮乏,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微文化”作为一种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网络而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由青年所创造、传播与运用,体现青年人的意志与思想。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与受教育者互动的主要工具[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育者的文化知识储备状况,不仅关乎教育双方的互动情况,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效的好坏。根据调查,部分高校辅导员由于身兼数职,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任务、科研项目、党团事务、学生社团管理等,进而导致其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微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师生沟通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师生间的距离相距甚远,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四、 “微语言”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语言作为人类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符号,体现着人类最为朴实的生产生活和思想认知[8],是人类丰富思想的外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语言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渊博学识、高尚人格、厚泽仁爱等,是其传授教育内容、传播先进文化、展现自我修养与人格魅力的关键载体。观照现实、富有时代感与生活化的语言是辅导员亲和力的有力支撑。辅导员要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树立主体间性思维[9],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三贴近”原则,运用“微语言”,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丰富话语内容,转换话语风格,创新话语体系,进而增强语言吸引力,凸显传授魅力。

1. 贴近生活,丰富话语内容,满足学生的话语需求

需求反映人的心理,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微语言”作为“微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主要由青年网民所创造、使用,并在网络中作为重要交流语言进行广泛传播,是能及时折射出青年心理需求的多棱镜。高校辅导员应满足学生对话语的需求,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生活化的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鲜活起来。曹卢、徐川、马鹏宇、余佳能等辅导员之所以被称为“网红辅导员”,其主要助推力是在其发布的网络推文中,文章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话语风格集现实性与通俗性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对传统“高、大、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需求,进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正如列宁所强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0]换句换说,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应努力适应网络教育新环境,不断加强“微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以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丰富话语内容,增强自身语言的传授魅力与亲和力。

2. 贴近学生,转换话语风格,填平学生的“话语鸿沟”

话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存在于人们的交流活动中,历经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及叙说的过程[1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者的话语传授魅力。随着“微语言”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日常沟通逐渐形成了一道“话语鸿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有效摆脱网络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困境,高校辅导员应努力转换话语风格,积极构建互动友好的话语范式,抛开“官话”“套话”及“空话”,以崭新的话语形态贴近青年学生,以清新、接地气、轻悦化的话语形式走进青年学生,进而填平“话语鸿沟”。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12]“网红辅导员”斐然的教育教学效果,正是对这一论述的最好践行。在网络“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应以切实提升大学生获得感为目标,灵活运用“微语言”,讲述自我好故事、传递青年好声音、传播中国好思想,进而贴近学生、感染学生,增强辅导员的亲和力。

3. 贴近现实,掌握时代话语,走进学生的“朋友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微语言”作为一种亚文化符号,是网络交往实践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高校辅导员应立足网络实践,贴近时代,学会运用“微语言”,进而掌握时代话语,以极具时代特征的现实生活话语,讲好思想政治教育故事,拉近师生距离,走进学生的“朋友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3]如“网红辅导员”徐川,因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党课而出名,其诙谐幽默、贴近现实的时代话语如同家常便饭,时常出现在他的课堂及网络推文中。这些网络话语犹如一股清流,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行,逐渐渗入学生的内心,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辅导员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强国的“最后一公里”,要想真正成为“网络新一代”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必须多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努力树立网络育人思维,学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微语言”完成教学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网络话语之间的转化;用贴近现实的时代话语,走进学生的“朋友圈”,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并听得进的一门课程。

五、 结 语

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校辅导员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关系亲疏及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只有具备良好的亲和力,才能让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内容的亲切感、趋近感和认同感。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集聚流量、“大行其道”的移动互联时代,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巧用各种各样的“微语言”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自身亲和力,从而获得“不令而行”的教育管理效果。

猜你喜欢
亲和力话语辅导员
画与理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雷人话语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