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2021-12-04 20:26智永婷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学报学术期刊

智永婷, 李 艳, 程 杰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 1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1]这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任务。高校学报承担着我国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任,更要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将创建专业化、国际化、高质量学术期刊作为学报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学报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它是高校学报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肩负着新时代我国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当前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更加注重编辑工作的细化与分工,尤其对科学编辑和顾问编辑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要求非常高[2-4],而我国高校学报编辑在学术素养和职业水平方面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编辑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高校学报发展的新方向,如何不断加强学报编辑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有效提高学报编辑人才队伍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分析我国高校学报当前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借鉴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对编辑人员综合素养的要求和编辑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新时代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是提高我国高校学报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一、 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 创建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

201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5方面的建设任务[5]。这为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明了方向,也势必会推动高校学报的建设与发展。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6]可见,一流学术期刊的创建对国家科技、文化进步起着关键作用。创建一流学术期刊需要一支专业强、素质高、业务精的编辑人才队伍,高校学报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升学报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知识、学术水平、专业技能,为一流学术期刊的创建提供持续的动力。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术期刊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从而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我国从科技大国逐渐转变为科技强国。

2. 推动高校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及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7],是我国学术论文出版的重要阵地。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报想要在新的形势下保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学术水平高、沟通能力强、懂计算机技术、熟悉新媒体运营并具有工匠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是高校学报在日趋激烈竞争中的核心人力资源,决定着高校学报的前途与命运[8],是推动高校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编辑工作是整个学报出版工作的重点环节,编辑人员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高校学报能否在专业科技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以及能否引领科技创新前沿,是高校学报实现创新发展长久不变的主题。

3. 保证学报出版质量的关键

期刊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灵魂,而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是保证高质量学报出版的关键因素。高校学报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成绩,必须一手抓期刊内容,一手抓期刊规范。高质量内容需要刊载学术价值高、创新力强的论文,这对期刊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作为一名编辑,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能够从专业性和创新性方面出发,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术功底筛选出最具科学价值的论文,同时能够结合本校优势学科开展调研,创建特色栏目,积极向专家约稿,保证高质量论文的绝对地位。第二,作为一名编辑,必须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掌握学术论文编辑标准和规范,对论文的文字、段落、图表、排版等工作严谨细心,确保稿件编校质量过关。学报体现着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编辑承担着传播科技最新成果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角色,要始终把高校学报质量放到第一位,不断加强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二、 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1. 编辑人员专业匹配度不高,队伍不稳定

高校编辑队伍中有公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也有来自校内教师或管理岗位调整的人员,但是真正毕业于编辑学、出版学专业的人员比例较低,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人员的比例也不是很高。这导致了编辑人员专业匹配度不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青年编辑虽然工作热情比较高,但对国家出版行业规范和标准的掌握与实际运用往往不熟练,缺乏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稿件审鉴、加工校对方面的工作经验;相对资深的编辑,一般都年龄偏大,虽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受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限制,对一些新的栏目和新的专题策划有时也力不从心。同时,由于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平均年龄普遍较高,部门进行的常规人员替换与工作调整,也会影响学报编辑队伍的核心凝聚力和稳定性,以及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现。

2. 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竞争力不足

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存在归属教辅部门的现象[9],因此,在职称评定、培训进修、人才选拔等方面缺乏竞争力,被重视程度低,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导致了编辑人员对个人和部门的发展缺乏信心,工作热情不高。高校学报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舆论工具,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导向性,它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各个方面阐述学术理论观点,反映和引导着社会话题[10]。编辑工作主要是对精神产品进行信息采集、组织策划、稿件审鉴和编辑加工等,是在原稿基础上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编辑是优秀作品的发掘人和再加工者,是引领社会舆论正确导向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边缘化的地位和身份使编辑人员对所做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对个人职业期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持续动力,从而导致心理上的边缘化,在稿件的选题策划、鉴别审阅、编辑加工过程中容易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能力发挥不充分、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对高校学报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编辑人员学术素养有待提高,复合型人才缺乏

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编辑规范和编辑加工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好稿件的学术质量关,这对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一流期刊的科学编辑自身学术水平一般都较高,大部分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或者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经历。而我国很多期刊对编辑的学术素养要求不是很高,对复合型编辑人才重视还不够。编委会成员很多是兼职教授,由于受时间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存在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因此,培养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势在必行。编辑如果自身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不能从容地从事稿件的甄选和编辑加工工作,而对某个专业或领域的研究状况足够了解与擅长是编辑能够准确判断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学术意义的关键。在创建一流学术期刊的背景下,编辑只有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才能更好的与一些高层次专家展开对话,组到优质稿件,创建优势栏目。但目前由于大部分编辑人员缺乏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远离科研团队,受自身学术水平局限,稿件的科学创新性和学术质量主要依靠审稿专家,而一些专家由于受时间、专业、重视程度等影响,对稿件的学术质量把控不是特别准确,导致内容相似、创新性不强的稿件比较多,而真正优质稿件却流向国外期刊。

三、 国外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国外学术期刊普遍将学术内容、编辑质量视为刊物的核心竞争力[11-12],注重维护自身品牌,在办刊理念、经营方式、编辑团队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他们强调论文的高质量和信息的独创性,非常重视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编辑团队建设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较高的从业门槛,精细化的分工协作,专业化的评审制度等。针对我国高校学报目前发展状况和编辑人才队伍现状,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外一流学术期刊在编辑团队组建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获得一些借鉴与参考。

1. 主编和编辑从业门槛高

国外学术期刊对主编和编辑的从业要求非常高。要求主编必须由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全身心投入期刊事务并在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担任。而且,很多期刊还设有不少于3人的主编团队来共同负责期刊不同的事务。如《Science》《Nature》的主编大部分都拥有博士学位,很多都有博士后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经历,有的曾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有的曾是著名高校的教授,有的已经在该出版集团担任重要职务数年,对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发展方向十分熟悉。他们在担任主编之前,都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成就,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在担任主编之后,能够全职加入期刊出版事业,不遗余力的将个人全部经历投入到期刊管理中。他们主张提高所发表论文的可重复性,同时鼓励一些非顶尖高校院所学者投稿。

对于主管编辑和助理编辑,期刊社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如美国的《Neuron》期刊社招聘一名助理编辑要求是生物科学方面博士毕业,最好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且在神经科学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够撰写和编辑述评类文章。而期刊社对于主管编辑的要求就更为严苛,如《Nature》集团对期刊栏目主管编辑的招聘要求是要有相关学科的博士后研究经历,且在《Science》《Nature》《Cell》等期刊发表过研究成果,能够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稿件做出选择,并能撰写总结分析报告。同时,国外期刊社对应聘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很多招聘信息中明确提出应聘者要对传播出版工作充满热情,并且具有较好的写作、沟通能力,能够应对工作方面的压力,具有传播学术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 编辑分工明确,重视学术质量把关

国际学术期刊更注重编辑工作的细化与分工,始终把学术质量放到期刊生存发展的头等位置[3],编辑团队成员一般由具有较高学历和较深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专业素养比较高。如《Nature》主要由科学编辑(Scientific Editor)独立负责稿件的组稿、审稿等工作,他们熟悉本领域科学前沿与当前研究热点,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还有的期刊采用顾问编辑(Advisory Editor)模式,如《Cell》主要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对稿件学术质量进行把关。通过质量审查的稿件一般由制作编辑(Production Editors)进行文字和图表格式的加工处理,以及由数据统计编辑( statistical editor)进行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分析。

创刊于1883 年的《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出版社编辑部也有细致的分工,主要由专业学术编辑(contributing editor)、文字加工编辑(copy editor) 、艺术设计编辑(art editor) 和数据统计编辑(statistical editor)构成。专业学术编辑主要负责稿件学术质量的把控,是整个编辑部的核心要素,招聘要求也是最高的。由于该刊是医学类著名期刊,所以对其专业学术编辑都要求是重点医学院校毕业,一般需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某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专业学术编辑的重点工作是对来稿进行学术把关和审查,他们更加注重医学研究的原始创新性和实验成果的再现性。文字加工编辑主要负责稿件格式的审查和加工,主要对学术质量过关稿件的文字流畅度、数字规范化、语法正确性、图表清晰度等不同方面进行润色加工,他们一般由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文科专业人员担任。艺术设计编辑主要从美编角度对期刊封面及稿件内图表进行艺术设计,让原本枯燥的图表变得活泼明朗、清晰易懂,他们一般由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美术专业人员担任。数据统计编辑主要负责对稿件的数据可靠性进行审核,保证期刊出版的学术质量。

3. 审稿过程精益求精

国外大多数学术期刊审稿过程紧凑严谨,效率高,时间短。如《Science》主要采用编委会的形式,首先通过1~2名编委会成员对稿件整体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工作意义进行评判,一般需要2天到2周。通过编委会初审的稿件会再派给2~3个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共同对稿件的学术价值和逻辑性进行把关,时间一般在1个月,当然,一些专业方面的论文审稿时间可能会更长。审稿专家通常会从论文的研究原理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是否严谨、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数据是否正确、结论分析是否合适等方面进行考查。编辑的主要工作是汇总稿件全部的评审结果,从而从整体上给出该稿件的评审意见,对于还需要补充数据才能支持论文观点的稿件,编辑会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列出需要补充的实验和数据,允许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编辑会把重新投稿的论文返还给之前的审稿人,同时也可能找一个或两个新的审稿人。

《Nature》的办刊宗旨是办成时尚的、有广大读者的、享有学术声誉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商业利润的杂志。《Nature》并不设立由外部知名学者组成的编委会,《Nature》有自己专职的科学编辑直接对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初审。收到稿件后先要通过部门编辑之间的内部讨论,然后再由负责该论文的编辑决定是否需要送审评议。虽然《Nature》一般也会送2—3名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同行评议,但是部门内部的编辑一直是选定文章和做出最终决定的人,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拜访不同实验室、阅读大量论文,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同时,《Nature》出版集团还在不断尝试公开审稿意见,包括同行评审报告,以及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的通信,他们认为这些讨论对于形成和改进论文研究及评判其完整性非常重要。在征得作者和审稿人同意的情况下,邀请审稿人在论文中公开其姓名和审稿意见,这样一来,审稿专家的匿名意见,以及与作者的匿名通信,就可能会被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多都是由审稿人意见和作者的回复组成,其中包括化学、物理、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而且发表过评审意见的大多数作者表示他们仍愿意继续选择这种公开方式。

四、 我国高校学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1) 重视学报工作。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制定相关措施,将学报工作放到和教学科研同等位置,把为学报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编辑人员纳入学校的重点培养计划,为他们提供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学术能力[13]。同时重视编辑人员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职业诉求和心理成长,为他们全身心投入学报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在引进人才时,要充分借鉴国外一流学术期刊对编辑的专业和学术要求,要有意识地将学术水平较高且对传播出版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才充实到学报编辑队伍中。随着高校学报不断向国际化期刊发展,更要重视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编辑的引进,提高对应聘者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要求,从而不断优化编辑团队的人才结构,提高编辑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2) 提高编辑职业认可度。在高校,同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相比,编辑部门有些被归属到教辅部门,这容易导致编辑人员产生被“边缘化”的心理,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逐渐降低[14]。要彻底消除这种“边缘化”的地位,编辑人员首先要从自己出发,对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也要有清晰的理解。编辑出版工作具有传授科学知识、引导大众舆论、服务社会的特点。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一部分,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编辑人员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人类先进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拥有一支专业过硬、不断创新的编辑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学报出版工作在新技术、新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编辑人员一定要认识到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走出自我边缘化的误区,克服自身惰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职业荣誉感。尤其要学习国外一流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的做法,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术讨论中,参加与自己负责栏目和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决不能放弃自身在稿件学术质量把控方面应该发挥的主动权,必须明确个人和团队定位并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补足短板,全面提升专业学术能力。

2. 完善编辑管理制度

(1)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管理制度,这一政策从编辑应具有的基本业务能力方面设定了从业门槛,对于夯实出版单位编辑人员的基础知识和实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并从制度上保障了编辑队伍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加强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克服困难,将这一政策坚决执行下去,保证编辑队伍不断向专业化发展。

(2) 优化编辑队伍结构配置。这是建设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重要措施。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编辑人才的结构与层次的有效配置[15],在年龄、数量、专业、学历、工作经历、职称等各方面做到有层次、有比例,从而保持编辑队伍的生命力和稳定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平均年龄较大,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匹配度较低,硕士及以下学历占比较大,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低。因此,为响应国家关于一流学术期刊的创建要求,高校尤其要重视学术编辑的积极引进,吸引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员对学报工作的关注,同时选聘学校优势学科的专业带头人担当某一栏目的主编或者副主编,不断优化编辑人才队伍结构,做到优势互补、人尽其才,从而不断增强编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与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加强编辑人员岗位培训。出版工作推动了社会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在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尤为重要[16]。《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国新出发[2020]18 号)文件规定:自 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17]。这次修订将继续教育学时从原来的72学时增加到90学时,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培训对编辑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高校学报必须建立编辑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组织编辑人员积极参加编辑专业技术学习的各种培训与会议,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与同行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开拓视野,取长补短。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掌握新的行业规范和要求,逐渐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3. 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

(1) 优化工作量考核制度。学报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要综合考虑编辑工作的特点,在尊重编辑人员工作成果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制度。首先,编辑工作琐碎繁杂,在对稿件进行审核、加工、校对、印制、出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细节工作,制定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有利于激发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保证编校质量是学报的重点工作,要围绕“差错率”制定量化考核细则,必要情况下可以聘请专家对稿件进行检查,针对专家意见对考核标准做进一步的修改和优化。最后,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科研课题、业务培训、编校大赛等活动,明确不同活动折算的工作量,并对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人员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竞争意识,努力创造一种你追我赶、勤奋刻苦、不断进取的职业氛围,为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2) 明确岗位职责,奖惩结合。明确岗位职责,优化编辑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是编辑人才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编辑工作涵盖稿件审鉴、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等很多环节,编辑部门必须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分工协作才能高质量完成全部工作。稿件的审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由学术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主管编辑承担,稿件的技术加工和校对等工作可以由经验较丰富的编辑协作助理编辑完成,稿件的出版印制工作应由专门的出版编辑负责。同时,要有效地将工作奖励与处罚相结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要及时给与肯定和奖励,对工作不用心、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要给与批评与处罚,不断地提升编辑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编辑人才队伍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学报工作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五、 结 语

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关乎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是学报的核心人力资源,是保证学报高质量出刊的关键因素。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报投身国家一流期刊创建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应对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时代的策略路径,是推动学报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学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编辑人才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充分发挥培训引领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