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霞美小学 王佳丽
在新课改全面贯彻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知识教学转变成了能力教学。特别是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支撑下,小学数学的能力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明确,而计算能力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显著强化学生的数学分析水平,提升学生对于计算过程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整体兴趣。但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现状来看,还有较多教师在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提升。基于这种背景,就有必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史宁中教授结合当前新课标的相关内容,把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成了三个大类,一是数学的抽象,其中包括符号意识、数感以及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二是逻辑推理,包括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是数学模型的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而计算能力正是这些要素中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计算能力本身就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计算能力的专项培养工作。除此之外,计算能力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核心素养水平,对于其他核心素养要素的培养也有较大的帮助。这主要是因为当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后,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可以不断强化,数学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可以使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积极解决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综合来看,数学计算能力不仅仅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应该在后续教学中引起充分重视。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导致很多小学生都无法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先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事实上,小学生对于周围事物是非常好奇的,同时也愿意主动了解陌生的事物,并且会借助自己已经知道的旧知识去探索与了解新事物。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中建立生活场景,能使小学生依托于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更好地去认知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枯燥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降低数学知识传输的枯燥性。特别是在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方面,通过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立足于现实环境来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计算水平。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购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付钱、找钱。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在购物情境中的代入感,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要买的物品,然后由教师结合实际物价水平写出每一种物品的价格,并让学生计算这些物品的总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物品价格的计算公式,而是要建立问题情境。例如给学生50元或20元,让学生计算买完东西以后还剩多少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探索,不要过度介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组间巡视,观察学生投入购物情境的具体情况,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兴趣水平,并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计算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就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时候,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也会变得更高。事实上,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这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模块。基于这些考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要直接将最终结果告诉学生,而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行探索空间,使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在学生自行计算以后,教师可以进行最终的总结与评价,展示正确的结果,同时还要面向学生讲解他们在自行计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得到专项提升。
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乘法与除法以后,提出一些相对复杂的计算式。教师可以依托课本教材,先让学生熟悉30÷3、33÷3、36÷3、39÷3等式子,并自主探索这些算式的规律,接着让学生尝试计算52÷4。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可以发现30÷3、33÷3、36÷3、39÷3式子中的规律,并从这些规律中导出分解计算的方法,即将39÷3分解成为30÷3和9÷3,简化计算过程,并得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在计算52÷4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个式子分解成为40÷4和12÷4,然后通过乘法口诀轻松得出计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交流合作活动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并引导他们在探索数学问题的时候灵活使用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小组分工合作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与互动,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不同角度,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模式,小学生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跟同龄人进行密切交流,最终在交流互动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计算能力。与此同时,小组分工合作模式也可以进行组内竞争和组间竞争,进一步调动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计算规则以后,在班级环境中进行合理分组(通常按照学生座位分组即可)。分组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计算任务,具体可以是计算地砖面积、购物计算场景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要保证各个小组的计算任务有所不同,以提高小组分工活动的成效,避免不同分组的学生交流答案。学生在拿到小组任务以后,会在组内环境中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发挥各自的计算能力,尽快得到计算结果。教师则可以充当裁判的角色,看哪一组最先得到正确答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模块,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成效,以及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那么他们在面对复杂数学问题的时候便不会慌乱,并且可以较好地梳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灵活的数学思维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计算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通过开放性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混合运算规则以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在具体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约分、通分等各类知识点,利用已经掌握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到最终结果。如果学生计算错误,教师也不要严厉批评他们,而应该多使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明确自己的不足,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计算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来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个学科教学活动有着较好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充分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通过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提高学生在计算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发散他们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确保他们的数学学科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