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戏”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4 13:07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李淋靓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进校园戏曲课堂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 李淋靓

“平讲戏”(福安市)是闽剧的三大源头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目前已成濒危剧种。“平讲戏”最早起源于福建省福安县,后来在闽东北各县流行。2016年7月,“平讲戏”经典折子戏《马匹卜驳妻》参加各种活动,受到专家高度好评,2017年入选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整理改编剧本”名单,该名单全国只有10部。“平讲戏”是一门“口语说唱”表演艺术,主要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以叙事为主,突出人物形象,感情表达凸显。2012年初,“平讲戏”(福安)被选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平讲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福安闽剧团排出折子戏《劫道招亲》《拾玉镯》《马匹卜驳妻》等九个剧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本土戏曲进校园的现状与意义

“平讲戏”进校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育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且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推动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间段给学生注入“平讲戏”文化细胞,使其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熏陶,逐渐对“平讲戏”感兴趣,喜欢家乡戏曲。但“平讲戏”属于地方戏曲,学校的教师多是大专院校毕业,戏曲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外行,因此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课堂上,教师难以表达出“平讲戏”的内涵和韵味。另外,现在的教师对本土语言不熟悉,不会讲方言的学生和教师很多,对作品本身理解不透,导致实施教学困难。2019年,笔者对全市音乐教师进行了调查,能够唱一至三首“平讲戏”的占30.13%,对“平讲戏”不熟悉的占25.27%,没接触过“平讲戏”的教师占45.60%,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地方戏曲艺术传承经受着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教师应进一步了解“平讲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基本功、身段、剧本等都是学习的内容,学得可以不多但一定要精。在教学中,学生应勤于练习基本功,积极感悟剧本中的人物。

学生大多喜欢流行歌曲,对于传统地方戏曲的喜爱略显淡薄,对“平讲戏”文化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笔者通过一份“平讲戏”的校园调查问卷,对学校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平讲戏”感兴趣的学生占71.39%,表示不感兴趣的占28.61%。由此发现,有些学生因为是本土人自然喜欢本土戏曲,也有一些学生因好奇而对“平讲戏”比较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因语言不通而没有兴趣,可见“平讲戏”进校园刻不容缓。

二、“平讲戏”进校园,推动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推动课堂

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故事性强的作品作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如在教授《马匹卜驳妻》选段时,在课前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戏曲的理解与感悟。其次,我们也可以用实物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实物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身观察、亲手触摸、亲身体会,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强化理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平讲戏”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渔鼓、手鼓、手锣等,其实在早期,百姓就自制了许多特色乐器,如刀鞘板、无月大锣、毛胡、平面低音锣、指呐等。其中“毛胡”最具特色,它以大毛竹为筒、小竹竿为杆、薄梧桐板为面,发音别致,音调较低,音色浑厚圆润。教师可以将这一乐器带入课堂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了解乐器,指导学生从简到繁,激发学生对本土器乐的兴趣。

(二)视听熏陶品韵戏味

戏曲艺术属于视听结合的艺术,一出好的戏曲必须从视觉与听觉上受到观众的喜爱。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平讲戏”从草根舞台走到惠民舞台再走进校园,服装、道具、灯光、舞台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在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戏曲,通过视听渠道让身心受到刺激,才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完成审美体验。当今学生因对地方戏曲缺乏认知,如果要让学生喜欢它,就必须先选好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就必须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白扇诗》这一课时,首先播放“平讲戏”进校园和下乡惠民演出的录像资料,使学生在领略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时,接受热爱祖国、爱家乡,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在教授《马匹卜驳妻》选段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聆听音色的对比、语气的对比、音乐形象的对比,抓住戏曲故事的情感线,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中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三)口传心授依字行腔

1.把握语言精髓。“平讲戏”极有个性是因为在发音上它与普通话几乎没有关联,学生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分析不同的语言特征,通过分析地方语言与音乐要求的关系体会其独特的语言、语调、语气、语感,让学生体会地方语言的多样性。比如,教学中学唱《白扇诗》,歌词中“一(xi)把(ba)白(ba)扇(xing),画(wo)牡(miao)丹(dang)”,学生学习方言不亦乐乎,感受家乡音乐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地方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口传心授,身体律动“以字为先、腔随字走”。这是唱出韵味的前提,这看似比较原始的传授方式,但却是求得“味道”的手段,同时也是每个歌者都要遵循的演唱原则。例如,在执教《白扇诗》时,笔者要求学生先跟着教师念唱词,再标注字的音调,然后依据字的音调唱出唱腔。当学生可以依据字的音调唱戏时,说明他们把握了依字行腔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纠正学生唱腔中的失误,反复练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口形、表情、声音甚至动作等方法指导学生。教学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

(四)搭建社团激趣课堂

“平讲戏”需要传承,学校社团是吸引学生的乐园。教师在开展工作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与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并定期开展演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爱戏曲。2014年“平讲戏”引入校园,成立了“平讲戏”社团,拉开了戏曲进校园的帷幕。闽剧团每周选派专业教师前去为学生教授,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结合学校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课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勤于练习基本功的习惯,积极感悟剧本中的人物。

三、“平讲戏”进校园的思考

(一)加强课堂与社会结合

开展文体活动或民俗活动,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平讲戏”,如果没有条件的也可在校组织学生观看“平讲戏”视频作品。建立健全“平讲戏”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让全社会逐步关心戏曲、重视戏曲,让百姓和学生了解、热爱家乡戏曲,为家乡“平讲戏”艺术发展打开良好局面。

(二)加强戏曲社团建设

学校建立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传承基地等。通过戏曲小组的活动,启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戏曲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中开设“平讲戏”的知识竞赛与汇报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情感体验是戏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去学唱,只有体验之后才能真正体会戏曲本身的意义与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平讲戏”文化。

(四)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平讲戏”文化引进校园,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升教师技能,这样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本土民间文化。让“平讲戏”走进音乐课堂,增加唱段与基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更多的孩子喜爱本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而且有利于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提升文明校园创建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为了推进地方“平讲戏”的发展,让“平讲戏”真正走进校园,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

猜你喜欢
进校园戏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