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找寻
——以江苏省丁庄村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例

2021-12-04 03:44张玉军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葡萄融合农业

张玉军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 句容 212400)

一、引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自201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7年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等内容,对加快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出战略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但成为社会热议和学界热点研究问题,而且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开启了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序幕,让更多的农民共享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效益。据统计,2015—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从4 400亿元增长到6 200亿元,仅休闲农业就带动了70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农村网络零售额从3 530亿元暴增至12 448.8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2 800万人[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要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2]。数据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网络零售等产业融合新业态的发展就带动300多万名贫困农民增收。进入“十四五”,中央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此时代背景下,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产业融合正在推动我国农业摆脱封闭与僵化的束缚,逐步走上更加开放包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二、文献综述: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界定和现实意义

产业融合是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变革下催生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技术创新、管制放松、范围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使传统生产方式塑造的产业边界收缩、模糊,甚至消失[3],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属性、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为产品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范围经济,还需经过产业之间的业务、管理和市场的融合[4]。

早期阐释产业融合现象向农业领域渗透的是日本学者的“六次产业理论”,其基本涵义是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产加销服”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将过去外溢到农业农村外部的利润内部化,借此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5]。这也被不少学者视为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支撑理论。国内已有研究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交叉、渗透等方式[6],将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进行重新组合和合理配置,进而在农村全域范围内重拾和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7],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整合。这意味着,产业融合必须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地域为主导促进农业产业内部和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然而从文献梳理和统计描述中发现,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这样的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对基于产业内涵扩容形成的“农业二三产业化”的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缺乏关注[8]。尽管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路径不一致,但是大量已有研究证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无论是对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还是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晓河(2016)指出,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苏毅清等(2016)则从分工理论的视角指出农村三产融合通过让农业参与到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分工中进而实现农业的进步和农民的增收[9]。陈学云等(2018)的分析表明,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能促成农村产业的“工序性融合”和“结构性融合”,从而实现利益的再分配,使产业振兴成为可能[10]。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历史起点上,产业融合已经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而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路径找寻:丁庄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实践

丁庄村地处革命老区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茅山镇,区域面积11.7 km2,人口3 120人,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特色产业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葡萄之乡、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江苏省首批休闲农业示范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依托丁庄葡萄合作联社建设的镇江市句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先后被授予或认定为全国葡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其所在的茅山镇入选2019年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一)以发展葡萄种植为基础,促进葡萄产业融合发展

葡萄是丁庄村的特色主导产业,已发展成华东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但传统小而散的种植模式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丁庄村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倾千家万户之力共同培植丁庄葡萄品牌,将丁庄葡萄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把地理标志产品的各项要求细化贯彻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形成标准化生产。丁庄万亩葡萄合作联社的组建更是让丁庄葡萄实现了二次飞跃,在合作联社的统筹协调下,联社成员实行统一生产资料、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和市场销售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这使得丁庄葡萄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葡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视角看,这种“五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是农业“三产化”的一种体现,是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的重要形式,意在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这是由于要素市场开放与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被打破后,资源要素在农业农村范围内部实现重组所造成的[11]。在这一内生性的产业融合过程中,合作社对于推进以小农户为生产单位的葡萄产业走向现代化发挥着多重经济功能和经济效应。“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的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方式,不仅提升了葡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葡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而且提高了葡萄生产效率和产品档次,拓展了葡萄产业增效和葡萄种植户增收的空间。

伴随农业经营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以及资源要素加速向农业产业集聚,丁庄村在夯实葡萄种植产业根基的基础上,一方面立足葡萄这一重要农业资源的禀赋优势,聚焦葡萄产业链的“长度”,通过农村初级农产品就地工业化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先后研发出葡萄脆、葡萄籽油、葡萄酵素等20余种葡萄再加工品和一系列文创产品,有效提升了葡萄产品附加值和葡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聚焦葡萄产业的多功能性,通过挖掘传统农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利用“互联网+”“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引导当地葡萄产业与智慧农业、文创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业态融合。近年来,丁庄村以葡萄文化为底蕴,整合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和资源,打造了极具乡土性、科普性和自然性的葡萄小镇服务中心、葡舍民宿、“葡萄人家”农家乐等特色景点,既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加速了产业变革和融合发展进程;以葡萄节为载体,举办了全国葡萄“三产”融合发展研讨会、乡村振兴暨葡萄小镇发展论坛等主题活动,连续十一年举办的“丁庄葡萄节”已发展成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葡萄节庆品牌,每年吸引超30万人次游客到丁庄旅游。在此带动下,丁庄葡萄种植户正在实现向旅游从业者的转变,葡萄种植园向游客体验点的转变,普通农产品向旅游纪念品的转变,加速了葡萄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步伐。

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其核心力量应该归于农民,而中坚农民因其对于粮食生产和乡村治理的双重意义,应该成为农业经营和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12]。作为农村内部自然分化而形成的极具竞争力的中坚农民,在丁庄村被叫做“葡二代”,他们接过父辈经营的葡萄园,用辛勤劳动带领葡萄种植户探索出一条“精品农业”“品牌农业”的葡萄产业发展新路。近年来,丁庄村和合作联社将“葡二代”的培养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组织“葡二代”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理念,采取“1+1+N”的形式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农民身边的“土专家”“田博士”。这些“葡二代”根植于农业和农村,他们的出现解决了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两大问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并且成为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

(二)以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中的优秀传统,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13]。丁庄村作为句容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试点,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上进行大胆尝试。一是深入挖掘葡萄之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底蕴,以活化文化基因、展示文化遗存、延续文化脉络的方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葡乡记忆馆,用详实的资料、图片和生动的雕塑、实物,重现了丁庄的人文历史和发展历程,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让游客在自由行走中体验乡村文明,感受乡愁,实现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二是探索基层党建的创新模式,以打造产业链党建为抓手,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不断筑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丁庄万亩葡萄合作联社围绕产业抓党建,在合作联社建立党委,成立管理、技术、生产和营销四个党支部,致力于推动“党组织+产业链”,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为乡村经济发展装上“红色引擎”,实现党建引领全产业链式发展。三是寻找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将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组织实施“营农指导员”的乡村治理新实践,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志愿服务队组建之初的营农指导员都是善于种植和经营的农村带头人,他们以传授葡萄栽培技术为主要服务内容。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投身志愿服务,服务的内容也从单纯的技术培训向文化惠民、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延伸。截至2019年底,丁庄村已有1 800余人注册成为志愿者,葡萄种植户的参与率达90%以上[14]。与此同时,丁庄村利用积分制把乡村治理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乡村治理与乡村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引领,协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以葡萄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丁庄村紧扣“江南风情、山村风格、丘陵风貌”这一主题,以景村融合的理念协同推进“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一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上,聚焦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家禽散养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亮化美化等,将村容整洁纳入积分考核,对表现突出的村民提高葡萄收购价格。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聚力村庄内部道路、小镇标识、游客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紫樱湖、记忆巷、百花巷等村庄景点和葡松林、农耕园、爱情园等乡村旅游节点的打造,实现乡村景点化与景区化,从而达到乡村与景区协调融合发展的目的。三是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聚合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力量,建起村庄文化墙,以彩绘的形式宣传和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礼仪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塑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成为乡村别样的风景;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修订了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优美的生态环境、质朴的生活状态、浓厚的乡土文化和淳朴的乡风民俗正在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据统计,2019年丁庄村全村人均年收入4.12万元,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达1.2万元。

农村产业融合有效地推动了丁庄村的乡村振兴,但是产业融合发展仍有提升空间。一是在产业融合方向上,虽然出现了“五统一”的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形式,但更多的举措却是引导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忽视了“农业二三产业化”这一产业融合形式。二是在产业融合深度上,停留在对一产和二产、一产和三产等的简单嫁接,也使得初级农产品的就地工业化和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重点内容,然而乡村农产品加工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因资源条件所限产生同质化竞争,对产地农户增效增收拉动效果并不明显。三是在产业融合机制上,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上,部分葡萄种植户与合作社、合作联社之间未建立起信任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增值收益的分配上缺乏话语权,阻碍了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意愿,限制了产业融合的层次和规模。

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能力

农村产业融合要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稳定传统特色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从而提升其孕育、催生农村二三产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综合考虑基于农业的“内”“外”两个方向上的融合,将与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的休闲创意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农业二三产业化”形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持续拓展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激活乡村产业的资源要素,让农户在产业链延伸、功能链拓展和价值链提升中增加收益。

(二)构建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夯实产业融合发展根基

农村产业融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破解生态治理的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基础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的治理方式(模式)难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坚持完善乡村生态自治这一主轴线,吸纳更多如“营农指导员”这样的志愿者参与到乡村生态治理,利用“积分制”等制度和规则将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时不断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嵌入乡村生态治理,推进新时代乡村生态德治,努力让乡村环境、乡土文化、生态人文等因素成为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激活产业融合发展要素

农村产业融合要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向前带动农业生产、推进农业分工深化,向后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传统小农囿于经营规模、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限制,很难在农产品品牌培育、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有所建树,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观愿望和组织优势,其与小农户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面向产业和市场的资源组织能力,使得资源要素在农业农村范围内实现集聚、重组,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值得关注的是,要探索建立农户与合作社、村集体之间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在产品增值、资产增值中受益。

(四)筑牢党建引领产业优势,凝聚产业融合发展合力

农村产业融合要重视党建和基层组织对实现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不断筑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寻求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发挥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培育中坚农民成为农业经营和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让更多象“葡二代”这样的中坚农民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推动因素,同时积极发挥“雁归”群体作用,让更多的返乡创业者和大学生与生活在农村的“新农民”融合,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优势,在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引导工商资本投入、打造农业节庆品牌,以及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资源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进一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葡萄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葡萄熟了
当葡萄成熟时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