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热点问题评论的突破与创新

2021-12-03 12:18黄浩铭
新闻潮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融媒体创新

黄浩铭

【摘 要】融媒体时代舆情、社情交织,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特征对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新华社2020年底推出的《新华热评》栏目为例,从立意、表达、内容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其写作与传播的特点,探析新闻评论如何突破与创新,在众声喧哗中有效引导壮大主流舆论,體现主流媒体的作为和价值。

【关键词】新闻评论;融媒体;创新

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热点来得快、热度高、声音杂,受众看待热点新闻的角度和观点莫衷一是、纷繁复杂。主流媒体如果不紧跟热点,哪怕是慢了半拍,就难以引导舆论,与时代脱节。因此,热点在哪里,报道就要触及哪里,引导舆论的阵地就要建在哪里。

新华社2020年底打造的《新华热评》栏目,推出了《袁老在海南试验田,你去抖音蹭热点!这样好吗?》《故宫观摩券被炒过千元,是谁想让特权翻墙?》等一系列及时关切社会热点、抢占第一落点、有思想深度的评论,受到受众的广泛好评,让主流舆论在纷繁复杂的热点舆论场中保持排头兵、主力军的优势。《新华热评》栏目对评论的策划和打造,值得深入剖析和研究。

一、 举重若轻方能深入人心

新闻评论紧跟现实生活,聚焦流行话题,回应强烈的公众关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表达方式。在新闻报道客观反映“是什么”的基础上,评论还要进一步阐释“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新闻评论是一种偏“重”的报道形式,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特点让新闻评论往往可以突破新闻“易碎”的普遍共性。新闻评论的话语风格总体而言还是一种“显白表达”,如果是一件让大众看不懂的评论作品,则根本无法产生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通俗易懂的外衣之下,新闻评论的底层逻辑还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内核之上。

(一)好的新闻评论的共同特质就是“负重而舞”

好的文章初读酣畅淋漓,细品回味无穷,新闻评论亦是如此。这个“重”,指的是现象背后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能反映出作者的理论功底、思想深度和社会视野。需要作者有灵活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和睿智的分析,方可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激浊扬清、引导舆论。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评论也不可过于追求高大上、不接地气,一板一眼地讲道理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耐心。

“负重而舞”就是指评论要去除大话、空话、套话,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短、实、新、锐入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表达来贴近目标受众的知识结构和阅读心态,让文章轻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2021年4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某世界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地质公园被“开膛”应依法问责》一文根据督察组通报内容和网络舆论关注的重点,指出“罔顾规划一路开绿灯违规审批,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其他利益驱动,不仅需要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核查,其他相关部门也应及时介入、深入调查,依法依规问责”。

对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这一政治性强的“重”话题,用兼具思想深度和锐度的语言化繁为简,口语化表达朗朗上口,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梳理

从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讲话等题材中寻找新闻点,将关键内容吃透,用讲逻辑、重论证的话语风格来呈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把最重要的部分用更为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新华热评》推出《新开局新看点》一组5篇系列评论,对会议提出的重点内容进行进一步阐释。其中《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结合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的一些地方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现象和会议提出的“纠正运动式‘减碳’”的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受众加深理解。《答好“下半场” 迈稳新开局》结合宏观数据、复杂的外部环境及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部署等,指出答好“下半场”答卷的关键。这一组评论侧重点各有不同,用逻辑缜密、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受众理解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关键内容,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

(三)立足于改革发展大局重视思想的传播

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改革发展道路上,新闻评论始终是推动思想解放的舆论利器。深度参与改革进程和发展大局,发出奋进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更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些宏大命题展开论述,仅从经验论据出发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掌握中央相关精神以外,还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展开分析论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主体论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等作为理论支撑。

《读懂中国经济的“韧实力”》一文,依托的是刚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在外部环境变化遇上惊涛骇浪、国内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篇评论透过速度看动能,跳出数字看支撑,提出“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消费升级蹄疾步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的核心观点,指出需要辩证地看待“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的客观存在,得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拥有全球最大内需市场的潜力优势没有变”的结论。全文只有短短766字,避免了长篇赘论和罗列数据的枯燥,实现了重思想、轻量化的传播。

二、短小精悍凸显微言大义

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融媒体时代评论标题的表达和制作应更灵活、多元,既可运用直接引语,也可巧用观点、对比、大白话,做到既有深意又有新意,在高度凝练和生动形象方面下功夫,在信息的海洋中给受众留下印象,让人有阅读的欲望,读后又回味无穷。

随着传播进入“读秒时代”,标题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标题制作既要更加注重传播艺术,根据受众需求求变、创新,又要坚持评论本来的属性,以内容和观点取胜,才能更好地利用评论优势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

(一)态度要鲜明,表达要直白

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坚定,斩钉截铁,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如《敷衍应付比黑臭水体更难“闻”》《该查查美国的德特里克堡》《猪价,要稳才好 》等都在标题中简明扼要提出论点,态度明确,绝不模棱两可,拖泥带水。

《论文“降重”成生意,排雷还是埋雷?》一文直截了当地指出:“‘降重’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提供渠道的电商平台难辞其咎。指望商家自动退出,绝无可能。面对滔滔舆论,电商平台主动封掉此类商家是首选,免得被指挣脏钱。此外,执法部门也不妨主动作为,铲除此类毒瘤。”通篇来看,道理不复杂,论证不“烧脑”,文辞更是谈不上多么精致,但却通过平实冷静的笔触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

(二)语言要生动,用词要精练

好文章要有明确的主线,好标题要传递出这条线。受众来自各行各业,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不尽相同,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可以让评论更简洁,也使得原本深奥晦涩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感和准确度,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脱离实际内容。《疫苗接种不能“起大早赶晚集”》一文用形象化的语言,警示人们病毒仍未远去,各地还需加快疫苗接种步伐。全文不到300字,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干巴巴的说教,文章观点让人一目了然。

2021年植树节,某地处级领导植树区引发广泛关注,《“处级”领导专用锅,别让“小王”背》一文迅速冲上头条、百度热榜第三名。稿件一针见血地痛批官僚主义,态度鲜明、文风犀利、短小精悍,尤其标题因精准亮眼备受好评,原标题一字未改成为热搜话题词,占据热榜8小时之久。

(三)要兼具内涵与语言美感

文章兼顾思想性的同时应追求文字的美感和语言的节奏感。如《从“瞒豹”到盗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一文,化用成语、俗语和诗词,巧用谐音,点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豹子出逃、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墓被盗两件社会关注的事件,直指事件背后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护短、捂盖子的歪风。《当好“廉内助”,不做“陪绑人”》一文巧用对比入题,画龙点睛,发人深省。《把牛奶倒沟里?别把青年人带沟里!》一文巧用谐音和比拟,让人如见其事、如临其境,可读可信,说服力强。

《马虎猛于虎,人祸害死人》一文巧用比喻,指出“人和猛兽间的防火墙一旦出现人为漏洞,那就是将人直接置于猛兽的尖牙利爪之下”,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面对人的麻痹松懈甚至违反安全手册的高刺激度行为,哪怕再驯服的老虎,也会有可能兽性大发”。以血的教训唤起人们对安全生产的敬畏,文字既有力度又不显得生硬。

三、 以事实为基础,聚焦基层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难点

《新华热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评论的题材绝大部分来自记者的采访。因为记者参与了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所以在把握事实和评论角度上更加准确,杜绝为了评论而评论的情况。新华社长期身处基层的记者,与基层干部打交道比较多,也经常听他们“吐槽”“倒苦水”,对于基层工作的艰辛与难处感同身受。对于发轫于基层凝聚着群众智慧、对于改善基层治理有着明显作用的一些创新举措,也为《新华热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广泛采访,力求例子鲜活、观点准确

融媒体时代舆情、社情交织,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特征对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评论涉及的很多问题棘手复杂,需要更精准地把握好方向和尺度。一些媒体推出的评论,并非作者通過采访了解到的一手材料,在不掌握核心事实的情况下难免跑偏,在留言区被网民揪出错误,上演“现场翻车”。一些评论观点和建议看起来很美,但网民的评论却惨不忍睹。为什么舆论会翻车?原因多在于一些评论对问题看得不准。作者是否掌握了基本的事实,站在什么视角,能不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是做到了,就会得到受众的认可,形成共识和合力。

《化肥减量行动岂能变成“数字游戏”?》一文以记者跟随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湖南省洞庭湖区调查为依据,指出“有的县市,乡镇的化肥使用量还没有汇集上来,就已在直报平台上报了数据”,例子鲜活、事实准确,“化肥减量工作不严不实,仅在编造数据上下功夫,于洞庭湖生态保护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观点言之有据,直指问题所在,受众认可、监督对象也无法狡辩。

(二)揭露社会不公,维护公平正义凝聚民心

在舆论场上,观点鲜明、言辞犀利、论证有力的新闻评论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当它对准各种不公正现象时,势必要割下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和腐肉。《掐着你的命,算计你的钱》一文就是记者在采写调研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一些网络占卜通过所谓AI智能算命、星座预测吉凶背后的话术。这些以年轻人为主要目标的骗术在网络上流行,传播面广、群众意见大,记者通过评论的方式加以揭露,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有关部门和舆论的关注,推动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网约车平台:请给公众一个解释》一文,直陈一些网约车平台利用其相对垄断地位,以提高服务费率等手段,从司机和乘客身上攫取高额利益,造成平台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失衡。部分网约车平台“上下通吃”“左右逢源”的做法侵犯了广大司机和乘客的利益,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篇评论和相关的调查报道刊发之后,引发舆论强烈关注,被点名的网约车平台通过公布相关数据,拿出切实的整改措施来回应社会关切,相关监管部门也及时介入,并对部分网约车平台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三)关注基层治理生态,推动实际问题解决

新闻评论不仅能够针砭时弊、触及矛盾,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评论就必须跳出务虚的思维,立足于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基层挖掘到丰富的事实,找到最有说服力、最经得起考验的论据,才能够真正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同时,切口要尽量小、反映的问题要尽量具体。《厕所怎么盖 老乡说了算》一文从农村改厕这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入手,列举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的“设施修了无人用、设备坏了无人修、粪污满了无人掏”等现象,指出“花钱给农民改厕却不实用,把农民当局外人,顾到面子却丢了里子”这一问题实质,给出了“厕所怎么盖,不光要问老乡,而且要把农民用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作为落脚点,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的建议。这样的评论靶向精准,有的放矢,有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四、文图交融“画”好评

寥寥数语成就四两拨千斤,勾画几笔形象跃纸上。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评论如果只有文字稍嫌单调,辅以声音、图像等佐料才能真正实现“色香味俱全”,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内容力求深刻,形式推陈出新。当下新闻评论主要以文字观点传播为主,但仅有文字容易把“读秒时代”的一部分受众漏掉。媒介的多样化给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受众更希望看到既有内容又有视觉冲击的评论。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评论要坚守“时度效”的一贯要求,在内容上做到快、锐、准、深,也要以更加形象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拓宽新闻评论的广度和高度,让受众在文图交融中感受到评论的韵味和力量。

为部分热点评论配发漫画是《新华热评》的一大特色,运用漫画这一视觉艺术形式,打造更有传播力的评论。漫画《睁只眼闭只眼 》把一座睁只眼闭只眼的大楼比喻成某些银行,任由伪装成“经营贷”的资金由自己的大门跑进“楼市”的大门,十分形象地体现文字评论中“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手段多样、花样翻新”的观点,个别银行机构私下“放水”的形象跃然纸上。漫画《马虎不得》也将新闻评论和艺术语言巧妙结合,以精练简洁的文字入画,并辅以传神的漫画形象,“马虎猛于虎,人祸害死人”的观点让人看后印象深刻,用可视化表达出更多信息和观点,赢得了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五、结语

当前,媒体融合正向纵深推进。舆论场上,广大受众接触、接收的难免也有真假莫辨、泥沙俱下的信息。一方面,聚人心、促改革、谋发展的任务艰巨,必须唱响新时代的“好声音”;另一方面,当前舆论斗争形势格外复杂,“杂音”难消,“噪音”不小。《新华热评》作为新华社推出的新栏目,是新华社记者在“抵达现场”的基础上“阐释立场”,在复杂的舆论斗争中当好“排头兵”的具体实践,对其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业界以此为参考,更好地在众声喧哗中引导、壮大主流舆论,体现主流媒体的作为和价值。

(责任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融媒体创新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