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文本到公众实践:新闻生产新变化

2021-12-03 12:18徐雪亮
新闻潮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

徐雪亮

【摘 要】融媒体传播打破了大众传播中新闻生产的“生产—传播—消费”模式。如今的公众在消费大众传媒生产的新闻产品时,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参与其中。文章认为,新闻产品在媒介平台上的传播,不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新闻生产也以新型“复合间性”的方式呈现,大众传媒、文本、公众和生活世界构成新闻活动的四维结构,形成多重连接的间性关系。因此,当下对于新闻生产的认识,应该着重关注大众传媒生产专业文本到公众消费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总结和摸索更多适应当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传播;新闻生产;公众实践;复合间性

信息传播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印刷媒介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出现并迅速崛起,迎来了融媒体传播时代,传统新闻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新闻抑或公民新闻的讨论方兴未艾,并越来越受关注。数据新闻、众包新闻和VR/AR新闻等实验新闻,更逐渐成为“恃宠而骄”的新闻产品。

由此,学界与业界围绕媒介转型、媒介融合、新闻生产模式等,对新闻生产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重新讨论并认识。近年来,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传播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中线性的“生产—传播—消费”模式已经被打破,新闻生产方式从传统新闻的组织化生产逐渐转向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生产。基于此,当前研究媒介融合转型,需要跳出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认识,把握“大众传媒生产专业文本到公众消费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总结和摸索更多专业文本与公众实践融为一体的新闻生产模式经验和途径。

一、融媒体传播时代新闻概念的延伸

关注“大众传媒生产专业文本到公众消费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下的新闻生产,是对传统新闻概念认识的延伸,也是对融媒体传播时代新闻定义的再思考。

(一)对“新闻”概念的重新定义和认识

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生产是一种以媒介(作为技术与组织)为本位的观念,通常由专业机构生产并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专业文本才被视为新闻。通过“采访”“调查性报道”“客观性”“真实性”“专业主义”等一系列实践技术和理念。

在融媒体传播时代,如何定义新闻?大众传播时代,媒介通过单项选择把关的方式,为公众定义新闻:只有经过专业组织或从业者把关的新闻,才能进入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并不是新闻的原始定义者。霍尔等学者就曾明确指出,大众传媒是“二级定义者”,它们只是“复制那些有特權接近媒介的‘可靠消息来源’的定义”。因此,当大众传播媒介受到新兴媒介的挑战时,新闻由大众传播媒介定义的权威也开始动摇,传统的新闻认识不再完全符合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和传播规律。

对此,有学者根据新兴媒介传播信息的强“互动性”,提出一种对于“新闻”定义新的认识——“作为交往的新闻”。

(二)新闻生产和传播不再是完成时

“作为交往的新闻”,即考察人们如何在社交媒介的交往中生成新闻。这样的新闻认识,颠覆了以往有关新闻的定义、形式和边界,试图打破定义等级制,重新定义新闻。但这个观点有几点内容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将公众在社交媒介上的一切交往活动视为新闻生成,这个范围过于宽泛。新闻活动的本质虽然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行为,但新闻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在人类信息传播本能行为上的扩展和延伸,是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增加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的职业和事业,是一种更加具有大众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手段。

对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互动性强的社交媒介平台,使用者发布的个人活动信息,虽然具有一定新闻性,但同时也具有私密性和情绪性。这些社交性的内容,与真正成为传播的新闻内容差别很大,甚至是质的差别。传播需要受众,如果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的传播对象,传播就不能成为大众传播,其价值也是大打折扣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将社交媒介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往性信息传播称之为新闻生成,是将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概念的扩大化。

其次,将用户在社交媒介上的交往行为称之为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残留了技术浪漫主义的痕迹。新技术的诞生必然会带来新的传播形态,对既往传播方式形成冲击。从博客、微博到微信,再到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介的出现对于人类信息传播来说,具有革命性影响,实现了新闻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的传受一体化。但这是新闻生产在互联网技术下“脱域性”的体现,即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地域或区域性特性,但技术本身仍不足以构成新闻形式。

由此看来,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生产、传播与消费之间的区隔。新兴的媒介平台不仅为专业产品提供新型传播渠道,公众还可以进行转发、点赞、留言和评论。这些看似消费的痕迹也是新的新闻产品生产过程。大众传播生产的专业文本在新兴媒介平台上的传播和消费,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生产、传播和消费相互交融、同时进行。为此,融媒体传播时代的新闻,不再是“生产—传播—消费”的线性过程,而是公众以大众传媒生产的专业文本为基础,进行消费再生产。人们应该关注到新闻生产的这一新变化,深刻认识这一动态过程的规律和特性,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二、新闻生产呈现新型“复合间性”的具体表现

融媒体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生产的专业文本在新兴媒介平台上进行传播,公众的阅读、点赞、转发和评论都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每一个公众消费的痕迹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实践,对其他公众以及大众传媒产生新的影响。大众传媒、文本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关联,新闻生产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复合间性”特质。

(一)专业文本与受众呈现“复合间性”关系

“复合间性”在文学研究中运用较多,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间性结构,兼具“文本间性”(也称“互文性”)和“主体间性”特质,同时又超越这两种间性结构。其中,具有“主体间性”的作者读者与具有“文本间性”的文本,互动构成“复合间性”,它们共同形成的网络结构被称为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对话体系。西方一些著名学者对此进行理论论述。他们的观点里,生活世界总是先于个体存在,它在塑造每个交往主体的同时,也在被不同的交往主体所塑造。而“文本间性”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超越文本本身而关注文本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具体到融媒体传播时代的新闻生产中,可以从大众传媒(专业文本生产者)、文本(包括专业文本和公众实践)、公众三个角度综合讨论。其一,从大众传媒出发,大众传媒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那么大众传媒与文本之间则构成“复合间性”的关系。其二,从文本出发,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文本间性”,那么文本与大众传媒、文本与公众之间则构成“复合间性”的关系。其三,从公众出发,公众与公众、公众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性”,那么,公众与文本之间则构成“复合间性”的关系。

大众传媒生产的专业文本在新兴媒介平台上传播,公众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加以阐释,新的媒介技术将这些消费过程可视化,例如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回复等。这样的信息传播,形成以新文本为介质的公众与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交往。这些新文本对于后来者的信息理解也会形成影响。大众传媒之间的互动,甚至通过文本相互借鉴和学习,更是普遍存在。这样,人们便可以看到,融媒体传播时代的新闻生产中,“间性”无处不在。

(二)“互动”让新闻生产“间性”更复杂

任何一种文本都不是单一的静止的存在,都是与过去发生的、当下正在记录的新闻事实相互联系着。具有“文本间性”的文本,不仅要与其他文本构成横向的“文本间性”,还要与“新闻事实”形成纵向的“文本间性”关系。新闻产品作为专业文本,其研究亦应被置于“复合间性”的视域内。

以《人民日报》2021年6月在其微信平台生产的新闻产品为例,该平台6月1日推出的《中国女排大逆转!对手送出这个手势,网友:yyds(网络用语“永远的神”)》《这一幕,让人心疼……》《2个月婴儿掉进地铁轨道,多亏了一位俊杰……》等,围绕新闻事实本身,结合其他大众媒介的报道,综合公众转发、留言评论等内容,完成了新闻生产。当月,该平台《“正义少年团”出手了》《打出党旗就知道,考验的时候到了》《“淡定”少年,你火了!》等一批新闻产品,都如出一辙。这些具体案例中,可以窥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产品,呈现更为复杂的“间性”关系,“复合间性”特质是其广泛而普遍的特征。

比如《中国女排大逆转!对手送出这个手势,网友:yyds》一文,中国女排参加世界女排联赛,对战德国女排时以3∶2击败对方,这是公众“生活世界”的客观事实,也是包括央视、《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其他媒体通过“专业文本”选择性地向公众传播的“新闻事实”。公众接收到比赛新闻后,通过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诸如“女排精神就是这么牛”“永不言败才有可能创造奇迹”“我考研也要学习女排精神,永不言弃”等评论和观点,让这一“新闻事实”有了新的传播文本,在扩大新闻传播范围的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受众。《人民日报》选取受众是如何看待赛事以及影响、评价等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作为新的“新闻事实”的来源,进行了又一次的专业化新闻生产。从该文的标题也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文本的新闻产品是如何通过公众实践的影响形成的;从内容来源来看,综合了中国女排、《北京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网友评论等新闻资源,也直观地说明了当下新闻生产为何会呈现出新型“复合间性”特质。

《人民日报》微信平台发布的这些新闻,是非常直观、典型的案例。其实,在全国各级媒体平台中,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互动完成的、不断延展的。大众传媒根据新闻属性对生活世界里的信息进行新闻事实选择,生成专业文本借助媒介平台传播,公众在各种媒介平台上通过阅读、评论、转发等,对这些专业文本进行再实践,生成新的文本影响着后来接收信息的受众;大众媒介又被“专业文本与公众的互动”所影响,以反馈式的方式进行着新闻再生产。大众传媒、文本、公众和生活世界,共同组成新闻活动的四维结构,四者都与新闻事实发生互动双向关系,因此,使新闻生产“间性”更为复杂。既然融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产品呈现出新型的“复合间性”特征,且是广泛、普遍的,就更应该重视和关注新闻生产“从专业文本到公众消费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

三、结语

在融媒体传播时代,新闻生产打破传统的新闻生产单线模式,公众“主体间性”的特征与文本形成“复合间性”关系,在实践中重新定义新闻、生产新闻。因此,新兴媒介不仅是大众传媒生产的专业文本传播渠道和平台,更是传播过程中所进行的媒介融合生产途径。

新闻业的真正问题在于新闻生产的原有形式(包括选择和呈现新闻的方式、新闻机构盈利的方式、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方式等)已經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公众的需要。对“大众传媒生产专业文本到公众消费再生产”这一动态过程的认识,能帮助人们在变化的社会情境中,找到新闻实践和新闻生产新的呈现方式。历史经验也告诉人们,一种媒介的出现并不会终结原有的媒介,更多的是实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德君.书坊主编创与明清通俗小说类型的生成[J].明清小说研究,2012(04):4-16.

[2]Fenton,N.Drowning or waving New media,journalism and democracy[J].New media,old News.Sage publications.2010:3-17.

[3]谢静.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4):10-28.

[4]S.霍尔,等.作为社会生产的新闻[A]//杨击,译.张国良.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一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8-153.

[5]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03):42-47.

[6]刘悦笛.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5(04):64-69.

(责任编辑:杨艳)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
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影响
浅议自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参与
微信朋友圈如何重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
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研究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