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国家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新时期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提高实践能力等具体解决方法,以期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新文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新文科,指的是将文学等课程与现代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为学科的重组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学生的跨學科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学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有利于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的稳步发展。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应对国家政策和方针进行深入解读,以确保教育的发展能够符合国家政治方向。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践行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和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以国家的政治方向为导向。第二:坚持德育为先。教师的良好道德素质是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保障,只有确保教师的热诚之心和家国情怀,才能够为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第三: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帮助教师学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政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从全方位确保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
近年来,各地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与时代相脱轨等问题,导致当前的教育教学存在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就当前的具体形势来看,虽然部分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开设了实践课程,但许多实践课程都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实践课程的作用和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现状,必须对实践课程的数量以及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时期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应以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所占比例,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提高教学设计、教育学等核心课程的所占比重,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实践课程。第二,在规划实践课程和确定实践内容的过程中,应严格参照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确保做到有效衔接、循序渐进,以教师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和出发点,不断对实践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比如,在大一、大二阶段,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舞蹈、书法等能力和水平,在大三、大四阶段应以学生的教育水平、实践能力以及毕业设计等为重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教学水平的目的。第三,为了全方位确保实践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渠道。除此之外,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训练机会,学校还应根据当前的实践需求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第四:优化师资力量配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实行双导师制,将高校教师的指导与小学教师的指导进行有机融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加以结合,以从全方位确保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得到根本实现,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第五:应对当前的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优化和完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为学生配备水平较高的实习教师,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有规划、科学合理的进行,并对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从而保证实习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总而言之,高校应深刻认识到职业能力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实际内容进行安排,并对师资力量、考核评价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为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深化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建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所谓协同育人,指的是促进小学与高校、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具体来说,首先,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教育主体,因此,促进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小学作为用人单位,不仅能够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训基地,同时也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导向作用,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保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促进小学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也能为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带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和指导作用,能够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和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从根本上来看,协同育人机制能够达到小学、高校合作共赢的局面。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为各方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条件;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合作内容以及合作形式,如教学研讨会、教学实践活动等。最后还可采用人才互聘方式,可聘请知名大学教师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等,为高校人才方案的制定、实践工作的提供有力指导,在确保各方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从而为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立足于时代形势,不断对人才培养方式加以变革
“新文科”视域不仅对教育学本身的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具体来说,首先应以内涵质量为切入点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将内部学科与外部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在确保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养。从另一层面来看,有必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完成大类课程群的构建,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通用能力。还应对当前的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将信息技术、互联网学课堂等进入教学课堂,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将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以及培养质量,从根本上确保人才的培养方式能够符合当前“新文科”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结论:
综上所述,“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可从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为国家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前提,从根本上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蔡晓华.新时代地方高校提升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62-63.
[2]谭林春.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探究——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5:96-101.
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审美教育”建设成果;西安思源学院校级2019年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园安全教育”项目研究成果; 西安思源学院校级本科一流课程“中外教育史”建设成果;西安思源学院校级教学团队“教育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西安思源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陕西区域基础教育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朱芳慧,1984年生,副教授,就职于西安思源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