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淑娇
摘要:问题意识作为推动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探究、思维发展等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既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和起点,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探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尝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养成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达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农村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目标定位的偏差、教学方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尊崇教材的权威心理、从众心理和思维定势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么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要么缺乏梯度,不能循序渐进,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的状态,抑制了发现问题的兴趣,影响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根本途径。从问题出发,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运算法则及公式等构成了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美好世界,蕴涵着深邃的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善于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產生探究的欲望,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以“轴对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轴对称内涵”“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你能画出轴对称图形吗”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将数学知识与思维融合在一起,形成问题意识。再如,讲解“命题、定理与证明”知识时,可列出若干案例,指引学生分析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加以修正,使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发现问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升推理证明、观察发现等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加有效。例如,教师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与概率相关的生活化的例题:“小明买手套,卖家有5副手套,有两副是黄色的,黑色、红色、蓝色各一副,小明‘买黄色手套’‘买黑色手套’‘买红色手套’‘买蓝色手套’是等可能的随机事件吗?”教师通过生活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在问题意识影响下解答问题。再如,教师在教学“抽样调查的意义”时,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确保各小组数学学习能力均衡,使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现、探讨并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素养欠佳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养成提问、思考、科学论证的学习习惯。在明晰抽样调查意义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观察发现、协作互助、知识应用等能力。学生在以组为单位完成自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用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针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而后组织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营造愉悦氛围
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氛围紧张压抑,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会感觉到轻松和谐,思维将更活跃,进而敢于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整节课都板着脸,表现得非常严肃,学生会因为畏惧教师而带来消极的情绪。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以笑脸迎接学生,以宽容与耐心对待学生,这种快乐是可以传递的,学生也会感受到快乐的气息。二是发挥合作者与指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来参与学习活动,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四、引导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措施。有关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活动的针对性越强,其行为的效率就越高。这就是说,当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具体目的时,一般都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积极探究。比如,对“截去长方体的一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都认为还剩七个。这时,教师笑笑说不一定,学生们都急切地追问为什么。如果学生在认识方面出现了困难与问题,他们都迫切地希望得到解决。正是这种心理,使得初中学生努力地分析、思考和研究问题。接着,教师又提出了让学生联想一下长方形截去一个角会出现几种情况的问题。这时候,有的学生拿出了笔,有的学生拿出了纸,他们都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得出了长方形截去一个角后,会出现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种情况的结论。这样,由于从动手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走进了社会生活。由此可见,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起来以后,其思维习惯和行为活动就会逐渐形成起来。
注:本文系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编号JKBMSZX20191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