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法
摘要:自我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占据着一定位置,对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包括丰富、广博的自我教育思想。结合当前信息时代发展的社会特点,认真吸取传统文化中自我教育发展和应用经验,对于指导自我教育实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我教育;发展应用
出版我国第一部自我教育相关理论书籍的贺乐凡教授曾在美国考察时,在与美国一位校长交流时对方说道:自我教育的故乡在中国。1中国历史久远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深刻的德育思想理论,其中很多闪耀着自我教育的光芒,是自我教育思想最早的发展应用经验。
一、孔子的“仁人”思想是自我教育的最早应用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自我教育的一些思想并加以运用,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的自我教育的先河。儒家要培养符合统治階级需要的仁人君子,而要为仁,既不能靠别人赐舍,也不能靠社会给就。孔子开始就注意到了自我的重要性,他说“止,吾止也;进,吾往也”,“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他提倡通过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去积极地创造、践履,才能成为仁人。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有深刻的描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同时他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决不强抑,也不弃之,而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2这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使其各自个性都能够恰如其分地得以发挥的教育,恰恰体现着自我教育的精神,使每个人都具有完善的自我意识,只有能够独立思索的人,才能发生教育的实效。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治人之情”,坚持启发,主张“好谋而成”,正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习惯、能力和精神,这无疑渗透着自我教育的精神。
二、古人的“修身”思想是自我教育的传统实践
古人的“修身”思想是自我教育的传统实践。在华夏民族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无论何朝何代都推举“圣人”思想,对自我的要求基本上一直提倡修身的思想。修身依靠自身的自觉实现道德修养的提高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名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自省,孔子的“内自省”,孔子的学生曾子“三省吾身”,这都自我要求的一种形式。此后的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董仲舒的“内视反听”,朱熹的“修己治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古人“修身”思想中自我教育的典型做法。在修身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名家推崇的目标之一是自强,《周易》中描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的过程就是自我培育、自我改正的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自我教育自己,不断提升意志品质,符合当时社会主流的认可。综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更多的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反思来提升修养,这一蕴含着自我教育的社会行为得到了中国古代从帝王到平民的一致认可,也是中华民族人性文化的起源。
三、古人的“正己”思想是自我教育树立的目标
在传统的自我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己”思想,也可简单理解为自律。自律也主要是强调道德信念对个人自身的约束,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离不开自身的道德涵养和自我克制。孟子认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有为。”人们应约束自己不去做消极方面的事情,如此利于自己在积极方面的作为和行动。《大学》和《中庸》中所提倡的慎独的修养方法也认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要谨慎行事,约束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在言行之中要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在无人监督、无人在场的情况下谨慎内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杜绝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发生。因此以慎独为修身的自我立法、正身,练就高度的理性自觉,増进自觉、自控、自养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目标,达到更高的道德修养境界,最后达到“正己”的最终目的。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目标设定后的自我提高过程,在道德层面上通过不断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更多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包含着丰富深刻的自我教育思想。时代在发展,互联网技术作为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彻底创新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合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使自我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境界。自我教育主张个体发扬主观积极性,在自身努为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在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心理特质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与网络时代有着较强的契合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教育思想理念为基础,传承其精神内核,借鉴其丰富的方式,有助于当代自我教育活动的展开和自我教育目标的高度实现。
参考文献:
[1]贺乐凡 周韫玉:自我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程文晋 付华:管理视阈内的自我教育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