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俊
[摘 要]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对校企合作类型和发展瓶颈的梳理,结合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就业素养提升、实践技能锻炼和职业发展驱动的需求分析,基于企业目标需求,高校对企业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发展前景、核心目标和保障机制进行剖析,寻求校企双方目标的匹配度与一致性,探索高校遴选合作企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关注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开展校企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匹配度;一致性;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24-02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双方人才、技术、优势等资源的整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科学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已被认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选择企业开展合作,借助社会资源和企业优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类型及发展瓶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外不断地探索发展校企合作,诞生了多种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和日本产学结合模式。[2]国外校企合作的类型与其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特点相契合,在提升学生技能、提升产业发展、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高校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现代学徒制”、“3+1”式、工学结合、集团式、产学研一体化等。办学定位的差异導致不同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各有侧重。现实中,校企合作集中覆盖部分学科专业,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合作维度不够立体,分工合作不够流畅,应用转化效果不够理想。不少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形式上,多以企业人才招聘、横向课题开发等为主,没有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生产转化融为一体,割裂的、碎片化的合作注定影响合作成效,达不到预期的合作目标,也削弱了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合作机制欠缺,人才培养形式单一,“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培养体系陈旧,合作连续性不够、绩效评价机制欠缺等是国内校企合作存在的共性问题。[3]
二、学生参与内在动力的考量
高校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单元主体,高校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基于高校学生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分析是顺利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需求和企业需要精准对接才能确保合作的可行性和连续性。忽略学生主体的校企合作注定是停留在浅层次、不深入的尝试。国内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背景下缺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高校学生自身的职业向往和生涯憧憬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头,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主要有:
就业素养提升:在时代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特征变化显著,如凸显个性发展、吃苦耐劳能力弱化、信息化能力强、抗压抗挫能力差等。在就业环境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构成了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求职就业的成败。环境适应和融入、心理调整与适应、言语表达与交际、团队互助协作、职场信息化技能等“软实力”在选拔面试、职场发展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职业生涯认知过程中,就业压力驱使下最直接的认识是就业素养体现的“软实力”。大学生强烈的就业素养学习提升需求验证了国家、社会、学校宣传、传递严峻就业形势的教育成效。
实践技能锻炼:国内高校大多通过分批次集中安排学生实习单位或者学生自主落实实习单位的形式完成实习过程。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未来发展、薪酬福利等和学生预期有较大差距,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并不少见,导致实习成效打折扣。动手实践能力作为职场工作的重要技能,是企业招募、评判员工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希望通过在校的锻炼提升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助力自己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获得期待的优质单位的青睐。优质单位实习是大学生异常强烈的职场愿望,也是强化学生职场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职业发展驱动:职业发展包括学生职业目标探索、路径构建、资源储备以及能力养成。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是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风向标。校企合作中的见习、实习环节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发展要求强化了大学生对职场了解、认知和体验的重视。在校大学生提前参与职场锻炼可以有效推动后续的专业学习、实践提升和素养强化。职业发展驱动下,大学生努力实现个人就业技能的储备目标是校企合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驱动型校企合作企业的遴选
如何从众多企业中选择与高校实际需求相符的企业开展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必须重视的问题。基于高校专业设置、生源分布、学科特点、合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数据的跟踪与分析,对企业行业定位、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招募、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进而确定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资金投入与体系保障等,这对校企合作开展的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地域位置分布:高校毕业生生源地分布对学生就业区域影响较大。按照地域划分,华东地区的长三角、华南地区地的三角、华北地区的京津冀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求职区域。按照城市划分,一、二线城市对毕业大学生的吸引力遥遥领先。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二线城市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优势较大。在高校办学所在地的优质企业、行业内领先的知名企业因良好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待遇、健全的企业文化等对毕业生吸引力也较强。高校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建议充分分析学生生源地域分布特点,契合学生对地区、城市的向往,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行业类别定位:按照资产归属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小型、中等、大型和超大型企业;按照行业地位可划分为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按照所属行业划分为航天类、交通类、教育类、能源类、地产类、化工类、信息技术企业等。受国家政策影响和产业发展成熟度等因素影响,朝阳产业或者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受到毕业生的青睐。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较多,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对应行业的优质企业,最大化发挥校企合作的成效。[4]
发展前景展望:企业按照发展阶段可分为初创型、成长型和成熟型企业,三个阶段的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各有侧重,对毕业生而言,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保障涉及他们的经济利益,稳定的工作岗位、广阔的发展前景、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健全的福利保障能够保证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富有竞争性的员工多维保障体系可以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激发个人潜能加速企业发展。实力雄厚的单位参与校企合作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强大的支持,制度齐全、薪资丰厚,福利优越、发展领先、前景广阔的优质企业是校企合作的首选企业。
核心目标确立:校企合作是多维度的优势互补。企业期待的维度可以是技术创新、难题攻关、人才招募、品牌推广、客户维护、市场营销等,确立校企合作关系前,高校应对企业关注或期待的核心维度有清晰的认识。目标侧重于综合管理,應重视人力资源、行政文秘、公共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倾向专业技术支持,应倾向所需技术对应专业的学生。高校必须明确预期目标,同时与企业需求目标对比,寻求目标的一致性与匹配性,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地选择合作覆盖的群体。
制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需要双方在政策支持、机构设立、资金配套、人员配备、工作协作等方面共同协商,尤其是涉及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工作开展及协商、经费使用、成果归属及分配等,科学的制度与机制保障是促进校企合作顺畅、持续开展的前提条件。于宗玄等人对校企合作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5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的成效评价体系,对校企工作开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5]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预期目标筛选合适的合作对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高校视角下合作企业的筛选必须明确自身实际需求与合作预备达到的核心目标。基于需求驱动的合作企业筛选必须重视企业合作的核心目标,在对企业的地域、行业、前景、目标和机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求与自身匹配度与一致性较高的企业,夯实校企合作双方的基础。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和指标的研究很多,不同视域下侧重指标各有不同。高校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成效,企业关注技术攻关、人才引进以及经济效益等,政府侧重产业促进、财政税收、就业岗位等,校企合作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驱动等核心目标方面的不同情况是导致校企合作评价中指标体系多样化的重要原因。明确校企合作类型划分标准,确定不同类型的绩效评价方式,保证校企合作中高校、企业、政府主体以及学生、教师、员工等工作参与者、执行者的利益,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英.高职音乐传播专业新媒体文案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21,(11),169-170.
[2]傅彬.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3):121-122.
[3]张丽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0.
[4]杨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问题[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206-207.
[5]于宗玄,李奥博,冉丹阳,David Camiwet.基于云模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评价与判定[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7-67.
(责任编辑: 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