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鹏
【摘要】学校教育要面向人人,教而无类;同样艺术教育也可惠普及每个学生。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平台,通过设置系列课程达成“艺术陶冶育情操的育人目的,艺术教育提供的选择丰富多彩,极大程度满足了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多元平台;艺术全息生态;艺术素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言:“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艺术教育的过程不仅开发学生智力、发展思维、塑造健康性格,更是追求“真善美”至高目标,艺术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全人的教育。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同时也明确的指出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为例,学校倡导“与时代同行、追问品质、让生命增值”的教育核心价值,开展“传统文化+现代智慧教育”“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等多元化教育探究,重视美育促发展,突出美育教学,立足力行“内外兼修养德行、因材施教育专能、特长发挥提素养和现代视野促发展”的思维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了“构建多元发展平台,开拓师生国际视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取得了卓越成效,2015年获得广州市艺术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一、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艺术全息生态
(一)“智能+”时代,打造艺术全息生态,努力构建4A (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环境。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泛在化学习环境,打破“围墙式”教学,让艺术的学习享受“智能+”的便利,促进主动式、协作式、民主式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构建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环境。学校建设有如音乐室、戏剧馆、陶艺馆、国学馆、舞蹈室、广播台、电视台、戏剧馆等多个艺术类场馆,为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与艺术特长培养提供体验、训练与实践的场所,更是启迪学生心智和激发学生学习、生活激情,使他们在特有的环境氛围中感受艺术的熏陶。
如学校陶艺馆它和陶艺廊一起成为了书香校园的重要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制陶、上釉、烧制等。比如舞蹈场馆,是学生艺术展现自我的天地;艺术创意馆,提供可活动的小班化教学场馆,利用由创意元素的装修风格,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泉。
(三)构建“家庭+社区+专业团体”三位一体的外延环境。通过与多方面的社会团体一起,协同探索教育“供给则”改革,形成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势互补,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形式和内涵,如邀请星海音乐学院学生艺术团莅临学校开展“艺术校园行”活动,如管乐队参加闽南商会年终汇演活动,如与少年宫合作开展联合办学,与大雅乐盟开展管乐培训合作等等,给学生提供“社会课堂”锻炼,更好塑造核心素养,让教育回归本真。
二、以满足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艺术校本课程体系
“好学校一定要创设许多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孩子个性声张与怡然绽放。”学校教育要面向人人,教而无类;同样艺术教育也可惠普及每个学生。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平台,通过设置系列课程达成“科技创新活思维、体育锻炼强体魄、艺术陶冶育情操、国际视野促发展”,让绿翠学子成为全优的杰出人才。其中,艺术教育提供的选择丰富多彩,极大程度满足了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
(一)构建“大班化”的校本必修课程体系。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了包括书法、陶艺、口语等“大班化”校本必修课程体系并进入学校课表,倡导学生“动静相宜”的成长模式,在常规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二)构建“小班化”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借助学校网络资源及不同特色主题的功能场馆,开展了科技、艺术、体育、家政、影视和媒体等多种类型的“小班化”选修课程,组建了30多个高端社团,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自适应学习的需要。社团活动与校本课程交叉融合,一个社团活动就可能是一节校本课程,一个社团活动也可能是一场竞赛的锤炼,丰富了学生的选择,也提升了艺术素养。当中合唱团、管乐团、微导拍社团不仅仅提供大班的学习形式,更是提供专业式小班辅导学习。
近年,学校文学社、微导拍社、浸陶社、书法篆刻社、DQ街舞社分别获得广州市海珠区优秀社团荣誉称号,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参加各类比赛更是成绩累累,是学校的三大品牌社团,分别被授予广州市优秀合唱团、管乐团、优秀舞蹈团荣誉称号。
(三)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不断更新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課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艺术课程需要整合和创新。我校在创新和重构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对艺术课程与课堂以及资源进行调整和挖掘,使学校的课程设计和研究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艺术教育教学本质为根本,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得到落实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课程与学校实际,艺术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并形成体系,着力打造全新的校本课程,给学生一个实践个性和持续发展的平台,切实提高美育教育的真实有效。
比如“南雪”文化的挖掘,东汉时期的杨孚开创岭南文化的影响为历代后人所仰崇,其留下的“南雪”故事流芳千古,而我校正是杨孚故里的所在地,这给学校开展南雪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立足点,创设自己的校本体系。学校校门口就立有一块由著名书法家李映宏先生书写的“南雪”大景观石头,无论是文学社的学生还是书法社、微导社的学生都能够在“南雪”文化熏陶中发挥自己想象,深入拓展。如文学社的《南雪》校刊出版,微导社的美景录制、美术社的临摹等等,汇聚成为了学校的人文价值。
舞蹈是一个育体和育心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着良好作用。我校的舞蹈队的成绩连续四届在市舞蹈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自然的形成了一种影响力,吸引着更多孩子对舞蹈的好奇和憧憬,我校正是充分地利用这种无形的影响力,开设的舞蹈校本课程,并借助广州市群众艺术馆的师资力量,让专业老师走进学生,让学生接受专业的辅导,艺术的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比如书法课程,配置书法专业硕士教师1名、书法专职教师1名;校园内建设有篆刻文化为主题的主校门及书法文化风雨长廊,校园教学楼与重要场室均由名家题名,校园书法氛围浓厚;教师积极研究适合大班、以及兴趣社团小班两种不同情况的书法教学模式,致力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书写水平与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近年学校分别授予广州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广东省书法院书法培训基地荣誉称号。同时书法篆刻社团也被评为海珠区特色社团之一。
比如合唱,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合唱方式有一定的排斥,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合唱的校本课程,大胆的进入阿卡贝拉的教学模式,邀请专业的阿卡贝拉合唱指导老师进校园,让自由讲究原创的演唱风格,带动学生,感染学生。
比如陶艺课程的开设,学校结合本校师资优势、硬件等情况,自2013年9月起将陶瓷科技艺术融入艺术课程,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实际课程,开辟新思路,自编校本课程,探索特色教学,打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思路。在常规教学中另辟蹊径,3年内做出品牌效益,为其他学校特色课程开展提供经验与模式。
三、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艺术评价
新课标强调艺术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空间围墙的界限的打破,更是让新课标的实施更为深刻、广泛、全面。学生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改变,艺术评价也应随之改变。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
比如,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实践表明,采用班级音乐会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从目标计划的制定、小组分工合作、节目的实践参与、演出体会和感受等等,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充分的在活动中得以锻炼。
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定期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通过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班歌演唱大赛、管乐新年音乐会等,让学生变被动变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评价,因地制宜,变不适性的空间为特色育人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拓宽教育品质和内涵,实行分层和流动模式,让孩子任性地动起来。
任何人的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天生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實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艺术教育提供土壤,学生艺术素养才能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就能得以全面发展,成就可持续终身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构建绿翠全息生态,着力打造未来学校》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校长 吴朝晖 《中小学校长》2016
[2]《提高艺术素养,培养阳光少年》百度文库共享文档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