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其华在发”理论探讨情志与斑秃的相关性

2021-12-03 01:01曹灵修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素问五脏肾气

李 淼,任 路,曹灵修

(辽宁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斑秃(alopecia areata,A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头皮突然发生边界清晰的圆形斑状脱发,局部皮肤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中医将斑秃谓之“油风”,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又有“鬼剃头”这一别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每1 000人当中至少有2~3人饱受斑秃困扰,其发病不拘于年龄及性别[2],约半数患者病情较为轻浅,尚能自行缓解;重者迁延不愈,可恶化为全秃、普秃[3]。斑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众说纷纭,有研究显示斑秃是T细胞介导、以毛囊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且与精神情志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密切相关[4]。调查发现斑秃患者抑郁倾向较高,其心理抑郁程度与就诊次数呈正相关,可以推测精神心理因素为斑秃发病若干诱因中尤为重要的一环[5]。斑秃给患者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患者出于自身的敏感性,较正常人更易滋生消极情绪,继而陷入焦虑抑郁状态。人体心理与生理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长此以往,终成恶性循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压力加大,斑秃患者愈来愈多,寻求最优治疗途径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 “肾其华在发”与斑秃的发病机制

1.1 肾藏精生血,华于发

明·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提到:“血盛则发润,血衰则发衰。”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头发的莹润依赖于血液的充养。《张氏医通》有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清·何梦瑶在《医碥》中有言:“精、髓、血、乳、汗、液、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这些均提示精血同源,血由精化,精与血并属于肾。可见发之生机,究其根源在于肾中精气,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白发候》提出:“足少阴肾之经也,肾主骨髓,其华在发。若血气盛,则肾气强,肾气强,则骨髓充满,故发润而黑;若血气虚,则肾气弱,肾气弱,则骨髓枯竭,故发变白也。”揭示“肾气”不仅是人体生长、发育、成熟直至衰老的关键,更是参与头发生、衰、泽、枯的重要环节。青壮年肾气充盛,则头发茂密、强韧且黑润;久病、年老、先天不足者,肾气亏虚,则毛发稀疏、枯槁且脆弱。

1.2 肾藏精生髓,通于脑

肾位于两腰之间,是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聚集之所。中医所言“肾主骨生髓”,是基于“肾藏精”这一生理功能来实现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一说。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是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的主宰。《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海,脑髓是脑发挥其功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脑髓化生之源乃肾中精气,脑髓的满空取决于肾精的盈亏,正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居下焦,藏精生髓,经足太阳之脉并督脉上联于脑,脑获髓充则神机得用。二者一上一下,相生相通,互济互用,共成调控人体精神情志的枢纽。

现代学者以肾与脑的关系为切入点,提出“肾脑相济”理论,目前多用于情志疾病的相关研究。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于1977年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机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因素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全过程。故斑秃作为皮肤病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由情志控制,受肾脑调节,治宜补肾健脑、填精益髓。

2 情志失调与斑秃发病

《寿世保元》有云:“儒者因饮食劳役及恼怒,须发脱落。余以为劳伤精血,阴火上炎所致。”清·何梦瑶《医碥》提到:“尝见人年三、四十后,顶发脱落者,其人必躁动多火;顶发茂密者,其人必沉静少火。”可见脱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情志意识。《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奠定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基础。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关联密切、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太过或不及,皆易诱发他病。《素问·调经论》云:“肾藏志”,肾为先天之本,亦是五脏之根,肾志是对五脏神志活动的高度概括[6]。《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七情内伤,脏腑之气逆乱,气机郁滞,血液失于统帅,日久成瘀而无法上营于脑,发失所养以致斑秃;而调逆乱之气、安五脏之神、治斑秃之病应循其根源,即由肾入手。

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发病常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7],研究者多以HPA轴作为情志疾病的调控靶点。在“肾脑相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补肾益脑”等治疗原则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模型大鼠HPA轴具有良性调节作用[8-9]。皮肤作为外周组织对中枢应激产生反应的重要靶器官,与中枢神经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10-11]。斑秃是皮肤病的一种,有研究认为应激及其诱导的HPA轴异常应答可能是斑秃最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实验发现,斑秃模型小鼠的中枢及外周HPA轴活性显著增强,而应激会使这一变化进一步加剧[12]。应激发生时,机体通过下丘脑室旁核(PVN)的中间小细胞神经元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CRH作为介导应激反应的上游因子,在HPA轴功能亢进时呈病理性高表达,可能与毛囊周围高表达的CRH受体结合,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破坏毛囊而产生促炎作用,致使局部出现炎症反应[13]。毛囊周期的信号传导通道受阻,导致局部毛囊处出现暂时性缺血、缺氧。在营养供给缺失的条件下,毛囊提前进入退行期,毛发生长活动终止,从而发生斑秃[14-15]。

3 穴位针刺治疗斑秃

目前关于斑秃的治疗,西医较为重视抗炎及免疫调节,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明显,且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反复等缺点,针对中重度复杂性斑秃疗效欠佳。中医疗法传承多年,去芜存菁,有着丰富的实践积累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斑秃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其中针刺因不良反应小、成本低廉、疗效确切等优点自清代沿用至今,成为临床治疗斑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现今临床常用的针灸疗法主要有梅花针、毫针、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以梅花针应用最广。治疗宜取脱发区,正如《医宗金鉴》所言:“……宜针砭其光亮之处……毛发庶可复生。”王明明等[16]在梅花针叩刺的基础上,选取“头项十针”结合生姜涂擦,总有效率高达98.3%。李萍[17]以“醒脑开窍”为治疗原则,针刺头部上星、百会、风池等穴,总有效率达到76.15%。吴芳华等[18]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补血活血”为原则,应用梅花针配合肾俞、肝俞、太溪、三阴交、血海、膈俞、足三里、风池、百会、上星、率谷等穴,总有效率达到97.7%。潘朝霞等[19]采取针药并用的方法,选穴足三里、三阴交、肾俞、肝俞、百会等,总有效率达到96.7%。有学者整合文献,指出阿是穴为临床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其后依次为肾俞、肝俞、百会等,可见现代医者治疗斑秃多从肝肾着手。基于前述研究,笔者认为斑秃多由情志所主,亦随情志失和而加重。肝郁为其标、肾虚为其本,因其二者同源,精血互生,补肾亦是养肝,滋水即是涵木。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当溯其本。百会穴居于巅顶,隋·杨上善称其为脑髓的上界,百会亦为督脉要穴。督脉上行入脑、下络于肾,沟通肾脑。择百会能协调肾腧、肝腧,在补肾益髓、化生精血的基础上,通调脏腑之气血,平衡一身之阴阳。

4 结语

传统医学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肾虚者精亏血少,其人发必不泽;又“视其外应,则知所病”“发为肾之候”,头发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头发是肾脏信息的反馈中心,观发之色泽、疏密,可知晓肾气之盛衰[20]。肾为先天之本、精气所藏之地,肾藏精则生血,为发丝生长提供物质基础,故肾为发之根;肾藏精则生髓,上济于脑而安神定志,故肾脑为神志之所主。综上,治疗斑秃当从情志入手,而调和情志宜从肾脑立论,笔者基于“肾其华在发”的生理特点,对情绪、肾与斑秃之间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认为以“补肾健脑,填精益髓”法治疗斑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过截至目前,相关科学实验及临床试验的数据较少,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挖掘与论证。HPA轴作为神经内分泌网络的枢纽,对斑秃的影响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素问五脏肾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身体累了应“抖抖肾”吗?
漫画
玲珑欢